市政府办公厅
(2012年4月16日)
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精神,近期市政府办公厅针对如何提升中国药都人气、促进中国药都人口更快集聚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经综合各方面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中国药都人气不旺的现状及原因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推动下,市委、市政府举全力之力,依托高新区大力建设中国药都。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药都在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品牌创建、新城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产城结合建设的沈溪新城已经成为沈阳经济区重点规划建设的37个新城新市镇之一,也是沈本一体化的重要城市节点。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虽然近年来中国药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与自身比实现了突飞猛进,但按照千亿产值、百万人口的发展目标相比,目前药都突出存在人气不旺问题,特别是到晚间,包括高新区管委会所在地——石桥子街道办事处在内的整个新城,来往车辆、行人很少,道路两侧、广场等公共场所十分空旷,反映城市人气指数的酒店、饭店、超市等开业经营的几乎没有。分析人气不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起点较低、起步较晚,难以迅速壮大人气。高新区辖区面积205平方公里,下辖石桥子、歪头山、张其寨3个街道办事处、17个村和6个社区。其中歪头山原为镇,张其寨原为乡,2010年后才由溪湖区划归高新区,应当说高新区所辖区域属于我市的城乡结合部。而由于我市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于主城区,即使高新区所辖范围扩大到20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人口总量仍然偏少。根据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基本人口普查数据,高新区现有人口72692人。其中:户籍人口53437人(石桥子街道7281户、19770人,歪头山街道7722户、22701人,张其寨街道3213户、10966人);流动人口19255人,主要是辽科院学生及教职员工12000余人,歪矿职工3313人、高新区在编在岗人员219人和三个街道在编在岗人员150人左右,区域人口密度为355人/平方公里。即使加上未统计在内的药都企业现有生产和建设工人、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等,人口总量也达不到10万人。而且除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中的辽科院在校学生以外,其余人员晚间基本不在高新区住宿。因此,与50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近百万人口的主城区相比,整个高新区显得十分空旷、人气不旺。
二是没有完备成熟的生活服务业体系,难以快速提升人气。商贸流通方面,高新区大的商业实体店只有华联商厦药都分店,销售品种、规模与主城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其余销售建材、家电、家具、服装、轮胎的个体商店规模都较小,区域内还有2个农贸市场、4个大集和20个万村千乡店,档次不高、商品品种不够丰富、布局不尽合理。餐饮住宿方面,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饭店只有戴斯酒店、仙榆湾、汇贤酒店3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左右的饭店有10多家,余下的饭店规模更小。而能提供住宿服务的只有仙榆湾酒店,床位有限。余下的基本都是个体旅店,数量也很少。有一定规模的洗浴场所仅有碧泉园、汉蒸馆2家,其余都是大众浴池。旅游休闲方面,高新区旅游业基本是空白,只有仙榆湾酒店、张其寨地区的灵泉寺以及几个小规模的农家乐;还有一家建设于10多年前的游泳馆(水晶宫),客流量非常小。房地产方面,成规模的小区只有近两年新建成的榆林华苑、南风新苑和辽科新苑,建筑面积合计30万平方米左右,居住者多为当地居民,入驻率也不高。社会服务方面,高新区没有房产中介机构,只有2家广告公司。金融网点也比较少,仅有建行、工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几家银行的网点,且主要集中在石桥子地区。交通条件方面,高新区内有两家出租车公司、只有80台出租车;有一条公交线路(60路),由站前至辽科院,歪头山、张其寨地区还没有通公交。总体上看,高新区目前缺少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群体工作生活、休闲娱乐需要的商业、生活配套设施,不仅地区本身的消费环境较差,对新引进高端人才、外来投资者和大量涌入的务工人员也缺乏足够的吸纳能力。
三是缺少优质的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难以有效吸引人气。教育方面,高新区现有民办幼儿园14个、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中学2所、12年一贯制中学1所,还有市高中分校和2009年招生的辽科院。区域内没有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公办幼儿园、青少年宫、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特别是高新区地处城郊,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方面,高新区现有三个乡镇医院卫生院、1个歪头山社区服务中心和14个村卫生所,没有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机构,缺少相关专业人员和必需设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层次较低,医疗服务水平和急诊急救能力比较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保障水平较低。文化体育方面,没有体育中心、电影院等文体设施,仅有几家个体KTV。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卫生等资源,高新区现有常住人口基本以当地人为主,许多近年来因工作需要在高新区长期工作的人,也不愿意居住高新区,这也是高新区始终人气不旺的重要因素。
四是在市民群众中缺乏足够的认知度、认可度,难以更好集聚人气。目前在高新区打造中国药都、建设沈溪新城,推动形式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宣传内容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政务中心迁移为主。由于高新区距离主城区较远,许多市民群众虽看好中国药都的发展,但对高新区的印象仍是一个服务设施配套不尽完善、居住生活不够方便的地方。对从主城区搬迁到高新区工作、置业、居住,许多人的态度不是很积极。一定程度上说,现在的高新区对人口集聚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急需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和扎实的配套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大众固有的思维意识,提高广大市民群众对中国药都的认知度、认可度,这样才能使人口聚集、人气提升成为可能。
二、加快提升中国药都人气的对策措施
对于高新区来说,是否具有旺盛的人气直接决定着药都和新城的生机与活力,决定中国药都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提升人气的关键就是解决好吸引人入住、把住进去的人留下来问题。因此,建议市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更多人口集聚药都、加快提升药都人气指数。
1.进一步完善综合配套整体规划。一个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的新城才能吸引人气。针对高新区配套设施缺乏的现状,要结合全市的整体规划,对高新区的商业、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规划进一步完善、细化和提升,改变目前配套设施布局不合理,网点稀少,档次偏低的现象。要严格落实规划,要求和督促辖区内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都要把社区文化教育、社区医疗、社区服务、社区商业等场地建设纳入到新开发楼盘的整体规划中去,从源头解决居住区缺乏社会服务业硬件配套设施的问题。
2.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增强人口吸纳力。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是同步进行的。为了更好的集聚人口,在明确生物医药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新区的产业构成中也应具有重要地位;为了集聚人气,商业服务业应具有相当的比例。按照一般新城的特性,重点产业的就业人口应达到50%以上,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应保持在30%左右。二、三产业的协调以及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衔接,是吸纳更多人口进入的基本保证,可以为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满足多阶层人群的就业需求,有效地集聚一定规模人口就业与生活。
3.不断完善商业消费与休闲娱乐环境。在高新区的商业网点规划当中,未来应实现每2000-3000人设置一处便利店、生鲜食品店、书报亭、医药店、大众化餐饮店、洗衣店等网点;每2万人设置一处中大型超市、生鲜肉菜超市、咖啡店、花店和各类专业店的目标;同时应考虑引进若干国内外著名超市商场企业和知名餐饮企业,切实改善药都的购物和消费环境。还要做好“会展”文章。一个会展能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气,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应充分利用好“药交会”等平台,以商气聚人气,以人气促商气,聚八方之力加速高新区发展。在旅游休闲环境上,可以考虑在新区建设较有特色的文化休闲广场、艺术广场、绿化和生态公园,特别是引进建设类似抚顺极地海洋世界的主题公园等大型游乐场所,不仅能够带动包括餐饮、购物、娱乐、住宿在内的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周边环境设施的美化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增强高新区服务业和旅游业的辐射力。
4.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环境。一个城市的交通对聚集人气作用重大。在交通环境上,要尽快解决交通畅的问题,在高新区规划建设一流的城市道路,优化网路结构,为新区发展提速。要想方设法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更通畅、更便捷、更可靠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推动60路公交车通往歪头山乃至张其寨,并增加车次、密度;积极促进沈阳和高新区之间开通城市公交,发展现代有轨电车、城市轻轨等项目,满足高新区市民出行需要,还能吸引主城区的市民选择在高新区居住生活。
5.积极引入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建设一流学校等公共配套,带动周边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对凝聚人气、提升新城品质、带动区域经济将会产生“溢出效应”。据专家测算,每平方公里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数量增加1所,相当于增加5.4公顷公园绿地面积,或者将区域与市中心的距离缩短4.6公里,或者与城市副中心的距离缩短6公里。目前,高新区已落户大学有5所,市高中分校即将正式投入使用,但区域内还缺乏高质量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可以考虑把主城区的一些知名中小学整体搬迁或建设分校到高新区落户,并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知名教育品牌建设幼儿园和学校,完善高新区教育体系,吸引常住人口,有效聚集人气。在医疗资源上,也要积极利用入驻高新区的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品牌资源,科学分配布局,建设高水平医疗机构,发展健康养生服务产业。
6.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住房地产的开发,是加速人气提升、加快城市人口增长的有效措施。应结合新城产业特性和产业的需要,以新城重点规划的产业为指导,利用好住房特别是保障房的调控工具功能,重点引进适合主导产业发展的对口适用人才,专业人才,作为吸引人才和人口的重要手段。要考虑适当建设一批环境优雅、设计优秀的高档公寓和高档小区,吸引外地客商、名人、富人到高新区落户定居;也要建设一批廉租房、经适房等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公寓或廉价居住小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居住需要。为确保住房引导的吸引力,还应提高环境质量,注重绿色公园、步行街、林荫道、绿化带等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尽力塑造建筑与环境景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环境。
7.建立实施有利于药都人口集聚的优惠政策。一是制定相对宽松的户籍管理办法,减少人才流动障碍,使外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鼓励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合理引口流动。支持大学毕业生到高新区,放宽指标限制,减少缴纳费用额度。二是实现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联动调控,落实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各项政策。搭建区域人才信息平台,实施特殊的人才政策,试行人才绿卡、兼职兼薪双聘、全球招聘等制度。三是比照同类地区鼓励投资的优惠办法,按照投资总额或纳税总额,给予投资人住房、户籍奖励。鼓励投资人携带家属投资定居。保障投资移民家庭在升学、就业、医疗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同等权利,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落户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