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浙江地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为更好的学习借鉴浙江地区的先进经验,今年4月以来,区委选派部分区、镇、村三级干部分成两批赴安吉县、德清县的多个村庄实地考察学习,取得很大收获。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省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整治,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历经三个重要阶段,形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截至2017年底,基本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在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十余年中,浙江省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总结了大量可学可看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一)强化规划引领。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鲁家村依靠乡贤众筹所得的300万在深圳聘请高端专业设计团队,按照4A级景区标准对全村进行规划设计,利用本村的4000多亩低丘缓坡,建设18个家庭农场。每个家庭农场根据区域功能划分,量身定制各自的风格、功能。其中包括一个核心农场,位于中心村,其余17家农场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四周。18家农场分别以野山茶、特种野山羊、蔬菜果园、绿化苗木、药材等产业为主,没有一家重复,这是鲁家村家庭农场的特色。此外还设计了一条4.5公里的环村观光线,将分散的农场串点成线,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现在的鲁家村,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工作,不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余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将“两桶一筐”发到了每位村民家中,普通垃圾,扔进生活垃圾桶,村委安排专人统一回收;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村民堆在角落不愿扔,村委采取置换的方式,激励村民用垃圾兑换洗洁精等生活用品;剩菜、剩饭等厨房垃圾,村委回收后处理成有机肥免费返还给村民;电池等有害垃圾,由村妇女队长单独回收,日后集中处理。“垃圾不落地”,不到一周就形成气候。
(三)注重文化传承。一是重视家训家风的养成。余村280多户人家,都把自己的“家规家训”置于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提醒每一位成员时刻谨守,弘扬美好家风。二是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高禹村是典型的河南籍移民村落,在村班子的共同商讨下,确定移民文化为全村特色文化。建立起移民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400㎡,是一座集收藏、整理、展示、研究、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满足今人追根寻祖之思,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提高村民凝聚力。三是丰富群众文体活动。2014年开始,高禹村每年都会在文化礼堂内举办“村晚”。这不仅是一场与村民共迎新春的盛会,更是借助文艺演出的形式,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去潜移默化宣传村级管理政策。此外定点插秧、羽毛球、袋鼠跳等既接地气又能激发村民热情的农民趣味运动会也得到了一致好评认可。
(四)加强产业培育。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村美民富。余村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漂流、生态农场、民宿产业、毛竹产业等,做的有声有色。余村第一家农家乐“春林山庄”经营旅游、餐饮、住宿,年收入近千万元。村里还成立旅行社,带动全村民宿经济发展。毛竹产业更是如火如荼。当地的竹业大户“永裕竹业”目前员工700多名,是北京奥运会国家会议中心唯一指定使用底板和上海世博会嘉宾用餐筷具的供应商。安吉竹子因为一家企业,一夜间被中外高端人士及世界媒体认识了。高禹村现有农业经营租赁、养老公寓、农贸市场、门市房出租、物业服务、演艺队伍有偿输出等多个经营项目,预计本届村委任期末年集体收入可达500余万元。绿色、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拓宽了收入渠道,而且有效规避了单一化经营的风险。在让家园更美的同时,有效增强了村集体的“造血”功能。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启示
学习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注重科学规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统筹规划,不能盲目发展。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注重培育和抓树典型,每年评定一个或者几个试验示范村,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以点带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要坚持特色发展。要对全区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三)要强化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村庄绿化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四)要加强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培育当作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充分利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实现村美与民富的互动,由“输血”建设美丽村庄变为用美丽的资源为自己“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要挖掘文化元素。要把文化底蕴的发掘与培育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农村文化元素,提升农村的文化内涵。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三、借鉴先进经验推进振安区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区大力实施“两个一批”建设、马市岛田园综合体开发、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一系列乡村振兴工作,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力度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对照浙江先进经验,我区仍有一些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村干部老龄化现象较重,部分“领头雁”作用发挥不突出、工作思路闭塞,后备干部不足,村班子队伍后继乏人;各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普遍较弱,陈规陋习仍然根深蒂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急缺;产业支撑力弱,落地企业较少,农村“造血”能力有待提高;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等本地文化的发掘、宣传和包装仍需加强,成气候的群众文化较少,难以切实发挥凝聚人心作用。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补齐这些短板。
一、扎实推进环境卫生整治,美化人居环境。区委、区政府将每周五确定为机关、村整治清理卫生集中日,同时宣传发动党员和联户代表,对公共场所卫生、乱堆乱放杂物、庭院绿化美化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全面开展农村道路硬化美化、村屯绿化美化、河道垃圾清理、畜禽养殖粪便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营造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幸福感、获得感。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升发展水平。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区委坚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思路,不搞大拆大建,把保留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以“一心六园、两环一带”为结构,建设马市岛田园综合体。立足将其打造东北“小江南”、辽宁“后花园”、丹东“边陲绿岛”,形成丹东农业农村展示窗口。目前项目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已委托中国农大设计完毕,正在进行修改完善。
三、培育骨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马市岛水果萝卜近年来市场认可度逐年攀升。区委计划抓住这个特色产品,积极创建特色农业品牌,组织开展地理标识、有机食品认证。并联结岛内现有的24个农业合作社和3个家庭农场,共同探索研究运营管理模式。同时,面向村民做好政策宣传培训,一方面传授村民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引导村民合理种植,避免出现盲目投资、抢栽抢种行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四、加强“两委”建设,巩固核心引领。通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质量提升、星级评定、党徽闪耀等系列载体,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做好村“两委”人员的身份排查工作和后备干部培养锻炼工作,选优配强带头人、领头雁。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旗帜作用,使每名党员都在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成为先驱者,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