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调研报告 关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0-08-24 来源:本溪县委宣传部】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新时代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务实性、创新性举措,是推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实起来、强起来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对于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本溪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实践办对本溪满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重点了解试点工作推进以来县、乡(街道)、村居(社区)三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下一步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基本情况

2019年10月,本溪满族自治县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二批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将试点建设工作列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高位推动。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副主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由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长任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设12个文明实践所,120个文明实践站,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的要求,建立起了纵向涵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及1个志愿服务总队、15支特色志愿服务支队、12支乡镇志愿服务支队、748支志愿服务分队的专兼职志愿服务队伍网络。建立了六大服务平台(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体育服务平台、卫生健康服务平台、抗联红色教育服务平台)、五大活动广场(党建宣传主题活动广场、时代新风主题活动广场、抗联红色主题活动广场、雷锋精神主题活动广场、全民健康主题活动广场)、五大特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文化培训基地、文艺创意基地、抗联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统筹做好阵地整合和资源使用。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县委下发了《本溪满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全县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工作,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对主要内容、培训教材、人员队伍、活动项目等作出计划并具体实施,做好志愿者的组织引导、登记注册、表彰嘉奖、权益保障工作,依托各种平台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按照统一规划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推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活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基层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分别纳入全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在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对文明实践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进性分类表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先后下发了《本溪满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标准》《本溪满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管理办法》《本溪满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职责》《关于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领导包保乡镇(街道)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丰富实践载体,打造特色品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武装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激励群众为工作理念,突出“讲、评、帮、乐、庆、传”六字方针。一是突出“讲”字,以“我们的讲堂”为主题武装群众,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突出“评”字,以“我们的榜样”为主题教育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评议,运用榜样的力量,引导群众见贤思齐。三是突出“帮”字,以“我们的朋友”为主题服务群众。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解困,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让困难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四是突出“乐”字,以“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引导群众。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文化生活和人际交往需求,活跃繁荣基层文化生活。五是突出“庆”字,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凝聚群众。发挥传统节日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倡导节日新风,推动移风易俗,丰富节日文化内涵,突出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六是突出“传”字,以“我们的精神”为主题激励群众。依托“重走抗联路”品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党纪教育,继承红色基因,弘扬抗联精神。

(三)优化志愿队伍,广泛开展活动

全县志愿者队伍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有统一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有明确的负责人和相对固定的队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根据各志愿服务队伍上报的人员信息、工作计划,精心制作文明实践菜单,在全县推行平台“亮单”、群众“点单”、文明实践所(中心)“派单”、相关志愿服务队伍“接单”、文明实践站“报单”的“五单模式”,精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与生产生活需求,统筹调度各级文明实践队伍开展群众需要、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党员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力军,90%的村和社区都成立了一支以上党员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0余次,受益群众达7万余人。

(四)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为提高干部群众对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度,在本溪县电视台开设“文明实践在行动”专栏、枫乡融媒APP开设“枫乡文明实践”窗口,加强对工作推进快、效果好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平台、队伍的宣传报道,总结推广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有效做法和鲜活经验,引导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


三、存在问题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文明实践工作发展不平衡。尽管各镇(街道)均出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实施方案》,但在工作推动、阵地建设、活动组织、项目确定上参差不齐。如高官镇党委派专人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组织人员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认真研究推进措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设计,结合当前实际开展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个别乡镇思路不清晰,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二是文明实践活动内容单一。从调研情况看,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在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上,虽然有一些好的想法和思路,但工作举措还局限扶贫解困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没有组织开展群众需求的大调查、大摸底,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常住人员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精准对接这些群体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途径不多,缺少有深度、有温度的服务项目,群众的获得感不强。

三是平台阵地利用率不高。各乡镇(街道)对资源和服务项目进行了整合,但是真正能够利用到文明实践活动中的很少,部分镇(街道)和村居的文明实践所、站面积偏小,创新利用闲置及分散的资源还不够,影响了使用效率和功能发挥。

四是文明实践人才缺乏。志愿组织兼职人员过多,专职人员偏少外。尤其是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组织领导力,活跃度低于县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也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仅局限于老套路,难以满足一些特殊群体个性化需求,群众认可度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部门职能工作的一部分,切实动起来、沉下去,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基层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使各个部门的工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主题下聚合发力。县、乡镇两级将文明实践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强化文明实践活动经费保障。同时,探索建立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共同参与的资金募集运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文明实践工作。

二是丰富文明实践活动载体。用好菜单式服务模式,做好群众需求的调查摸底工作,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志愿者到村、进户、见人,面对面、零距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准群众思想脉搏,掌握第一手资料,把“菜单”做准做实。各级志愿组织针对不同群体,结合自身优势,设计好志愿服务项目,按照县级创品牌、乡镇建样板、村级有特色的标准,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志愿服务项目、特色服务平台方面推进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出新出彩,切实让受服务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温暖和全社会的爱心善意。

三是提升阵地平台使用效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是基层群众的主阵地,广大群众才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角。要进一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阵地布局,将宣讲、文化、体育等阵地免费提供给发展较好、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群众迫切需要的社会组织运行,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做到“活动让群众去办,办法让群众去想,效果让群众去评”,使其真正成为培育向上向善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思想文化体育综合阵地。

四是建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加强与先进志愿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聘请志愿服务专家、志愿者协会骨干、有特长的优秀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管理机构、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志愿者、志愿服务需求方进行培训,做到覆盖所有志愿者。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成为一名志愿者,并以志愿者身份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关爱群众。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全体干部职工动员起来,一个不漏地加入志愿服务组织,用真心真意真情服务群众。各村居志愿服务队加大志愿者招募力度,改变目前志愿者仅为村居干部的单一格局。拓宽志愿者招募渠道,组建多形式志愿服务队伍,主动走进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同时对自生自发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有关公益组织,加以规范、引导、管理,将其发展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