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调研报告 关于龙港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龙港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0-08-28 来源:葫芦岛市委宣传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逐步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实力,几年来,龙港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强区”发展战略,不断整合要素、打造品牌、凸显特色、精准发力,文化产业强势发展,愈发壮大。

年初以来的疫情,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为了快速改变文化产业发展“暂停”现状,在抗击疫情的同时,龙港区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巨大潜力。全面落实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高节庆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文旅融合,构建龙港文化产业健康、快速、优质的发展新格局。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把准龙港文化脉搏

文化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创造了精神价值。经济价值是文化产业的本质体现,精神价值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灵魂。产业赋予文化生命,文化通过产业传承,在折射出地区文化内核的同时,提升了文化品味和文化底蕴,并反哺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产业既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无烟的GDP;既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综合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新形势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做好做大做强龙港文化产业不仅是龙港区自身发展需要,更是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文化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极,关键一招。

龙港区作为唯一临海的主城区,拥有浑然天成的文化优势、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支撑。一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努尔哈赤、皇太极攻打宁远城途径这里,孙承宗、袁崇焕曾在山城子一带安防布阵;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勾画了葫芦岛港的美好蓝图;少帅张学良四次登港,寄托筑港开埠之宏愿;百万日本侨俘从这里遣返,“重庆号”巡洋舰官兵在这里英勇起义,珍贵的历史遗迹遍布龙港的每片土地。二是自然资源优势显著。依托58公里的优质海岸线,滨海城市独有的海洋旅游文化、渔业文化、海防文化、船舶文化、港口文化,组成了具有龙港特色的海洋文化体系。龙湾海滨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目前已成为集旅游观光、海水洗浴、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旅游风景区。明清古刹望海寺海天一角,依山而立,与山、海、亭浑然一体,美不胜收。民俗渔村笊篱头村,自然环境优越,渔业基础雄厚,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开发潜力巨大。三是品牌特色彰显。葫芦文化节成功举办十届,质量品位不断提升,已成葫芦岛市知名节庆品牌;围棋文化节成功举办三届,2019年龙港区正式摘得中国围棋之乡桂冠,围棋热潮愈发高涨;以核潜艇为主题的军旅文化视野愈发广阔,产业链条不断丰满,强军之魂深植龙港广袤大地。

早在2010年,龙港区就提出“文化惠区”战略,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增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强化发展措施。近年来,龙港区文化产业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区有各类文化产业企业357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一万人,据统计,2019年,龙港区规模以上企业增速和营业收入均列全市县区首位。

(二)瞄准龙港文化产业发展新航向

第一,实施精准定位,抓住龙头项目,全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锁定葫芦文化,大作福禄文章。以葫芦古镇为发扬葫芦文化、扩大品牌效应的主阵地,利用三年时间,分固本培元、攻坚提质、决胜升级三个阶段完成5A景区进档升级工程,全力打造“世界葫芦文化中心地和中国葫芦产业的集散地”,将葫芦文化节成功升级为中国葫芦节。打响葫芦烙画非遗品牌,深度挖掘葫芦与龙港文化历史的契合点,扶持帮助一诺葫芦等文化产业和经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龙港地域文化品牌。 延伸葫芦文化产业链条,在“中国葫芦博物馆” “葫芦童话王国” “关东葫芦宴” “葫芦文化一条街”“葫芦产品创意研发区”等特色项目上巧做文章,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葫芦工艺创作和销售中心,不断提升葫芦文化之乡的知名度,讲好葫芦岛的葫芦故事。

普及围棋文化,提升文化品位。筹建中国围棋训练基地,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国内顶级联赛、锦标赛场次,增强“葫芦岛·龙港围棋文化节”吸引力感染力、扩大龙港“朋友圈”, 全方位营造浓烈围棋文化氛围,切实推动围棋与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体育会展、社区生活等深度融合,实现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交流。开办围棋公共文化公益讲堂,鼓励学校设立围棋第二课堂,传播围棋精神,领悟围棋精髓,不断提升市民围棋情感。

利用多元文化,推动规模成长。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筹划配优管家队伍,在指导、宣传、推广、策划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助推一诺葫芦等6家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升级规上,全力打造文化“小巨人”企业,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以“创意城市文化,创新居民生活”为目标,以手工工艺品天猫线下体验展示为媒介,以汇集各地特色美食招揽人气为抓手,精心打造翊源文化美食嘉年华大型夜市,于5月15日正式开市,为打造集聚性大众化文化美食产业基地再添活力。

第二,创新发展思路,传承文化经典,全面助推葫芦岛市节庆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龙港区以“创新、转型、提升、拓展”为切入点,不断探究分析节庆会展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打造节庆、会议、展览、演出、比赛5大特色会展品牌,做精做优“四季节庆,全年有戏”项目,力争把会展业打造成龙港新的优势产业。

聚焦两个关键,巩固优势基础。在葫芦文化与会展融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中国葫芦文化之乡”品牌效应,创新设计元素,以国际化、现代化的办会视角,开办葫芦文化节大型会展,观葫芦美景、赏葫芦工艺、品葫芦美味、听葫芦传说,推动地方经济在传播葫芦文化的浪潮中乘风发展。在围棋文化与会展融合上下功夫,办好办优办特围棋文化节,全方位搭建围棋交流平台,以棋会友、以文招商,在广聚人气中挖掘商机。

做好一个亮点,发展时代产业。以 “竞迹2017嘉年华”活动为起点,开发 “电竞直播+文化旅游”全新模式,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广度深度,积极运用家乡名人小智等网络红人行业影响力、带动力,把握电竞和直播经济浪潮新机遇,全面拓展具有龙港特色的电竞直播文化产业覆盖面。

撒开一张大网,培育节庆森林。以龙湾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地带、活动主场,充分利用龙湾海滨、和平广场、葫芦古镇、CBD文体场馆等优势资源,开办啤酒节、沙滩节等新兴节庆品牌,举办篮球、足球、游泳等国家级体育赛事,彻底激活商务区高端服务集聚区效能。

第三,厚植文化优势,加速文旅融合,构建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格局

开创海洋文旅新空间。科学有序开发临海、亲海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丰富海岸、海上娱乐新业态,全力激活海、岸双向旅游功能,形成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滨海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历史、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以多业态并举为抓手,全力打造葫芦古镇为核心,大遣返遗址博物馆及影视基地、天角山生态公园、福禄关东温泉酒店、笊笠渔风码头及民宿等沿线文旅项目为重点的滨海文旅一体化经济带,通过旅游路线中心轴的持续延伸,不断点亮更多文化点位,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龙湾海滨改造升级,年内实现4A全面复牌,与龙回头景区和兴城海滨穿点成线,打造葫芦岛黄金海岸,全力助推葫芦岛市海滨旅游提档升级。

激活特色小镇新动能。发挥葫芦古镇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白马石、独树沟为核心区域的乡村旅游农家乐集聚区,大力建设海洋牧场、精品民宿,开发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生产采摘、健康休闲等一揽子文旅产品,实现文化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齐头并进,全力拉动近郊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对望海寺地区全面改造升级,包装策划成集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文化回忆为一体的时光印记小镇,让市民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享受慢节奏休闲时光印记,全面复苏望海寺区域昔日繁华景象。

打造历史文旅新基地。“以古为新”加快推动张学良筑港纪念碑等地历史遗迹保护、展示和体验一体化进程,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挖掘人文故事,徐徐展开大美龙港历史画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展馆,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加文旅消费新亮点;规划建设军事题材主题公园,再现“重庆号”起义历史,打造军事文旅消费新基地。

点亮文旅融合新“夜”态。启动葫芦古镇夜间旅游新模式,积极打造兴宫沿河风情街等特色街区,鼓励大型商城、星级酒店等消费场所延长营业时间,拉长夜间产业链,集聚夜间城市消费人气,让城市“夜动力”释放更多经济增长点。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政府也已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议事日程,但全区上下对这一产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尚未将文化产业上升到战略地位来抓,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亟待加强。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门类不齐全,主体“小、弱、散”,经营单位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全区缺少上规模、上档次、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扶持尚显不足。对于葫芦文化节和围棋文化节,区政府每年财政用于专项支持其活动开展。但是,截至目前,政府还没有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实施计划,在文化产业发展涉及的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通道、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战略举措推动和优惠政策支持;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一些小微文化产业亟需政策及资金扶持。

(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短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区高层次、专业型文化人才较少,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参差不齐,整个产业虽然有葫芦山庄的龙头企业,但是从企业发展的完善产业链角度,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务水平仍不高。

三、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政府要因势利导,通过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生产上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要进一步处理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要结合区位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支撑点上,加强对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的指导和协调,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性投入。要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招好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理念,对有意落户我区的产业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确保储备一批朝阳项目,落地一批优质项目。

(二)科学规划,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

建议政府抓紧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以龙湾中央商务区为中心,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现代传媒、影视服务、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进一步搞好文化产业园区的谋划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充分发挥基地集聚功能,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或产业总部,使我区的文化产业从各自独立发展向产业集群带动发展转变,从低水平发展向高水平发展转变。

(三)政策引导,鼓励多元投入和融合对接

政府要以降低文化产业类企业注册资本门槛、简化审批手续等方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要实行项目跟踪监督制度,对批准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同时,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大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引进、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要加强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借鉴先进地区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形式和渠道,为市民引入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等服务,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四)注重人才,建设高素质文化产业队伍

不断强化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我区高校资源优势,加强与院校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渠道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我区文化产业特点,加强与高校、学术界、产业界的定期联系,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机制,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充足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