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深化朝阳市健康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深化朝阳市健康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0-11-17 来源:中共朝阳市委宣传部】

健康扶贫是事关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任务,是卫健委牵头承担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主题教育以来,我选择健康扶贫作为自己的调研课题,力求站在全局高度把健康扶贫工作总体情况摸清,把健康扶贫政策和落实好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把指向明确、措施可行的建议想透,以期助力健康扶贫不断完善、推进和深化。近2个月时间,我到市县乡村医疗机构去,走近村医,走进农户,深入实地调研,结合实际研判,形成了粗浅的认识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健康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朝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高达17.16万人,占全省五分之一,因病致贫的家庭和人数占比分别达到62.9%、39.2%,列致贫原因首位。2017年,市委、市政府立足朝阳市情,做出实施健康扶贫、贫困人口就医全救治、全救助的战略决策。整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开发等政策资金,建立了以新农合基金为主、各项政策叠加接续的健康扶贫兜底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瓶颈问题,到年底,5.3万名建档立卡群众摆脱疾病实现脱贫。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脱贫攻坚十大举措,健康扶贫全面深化,推行重大疾病居家康复再保障、大病域外住院再保障、慢性病补贴等健康扶贫新政。免费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国家基本药物;对各项保障制度不能解决的特殊情形,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确保兜底保障全覆盖。两年来,健康扶贫住院兜底报销8.38万人次,兜底报销金额5.79亿元;门诊0.73万人次,兜底报销0.29亿元;大病居家康复再保障门诊报销域外大病转诊65人,慢性病补贴登记24,143人,向64,228人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放价值384万元药品。15,923人兜底报销金额人均累计超过1万元,7,928人兜底报销金额人均累计超过5万元;17.16万人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兜底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全市4个贫困县摘帽,565个贫困村销号,1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

2019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省健康扶贫政策的具体要求,自2019年9月1日起,对朝阳市健康扶贫政策做出了调整和完善。贫困人口在定点医院住院治疗报销比例根据病种不同个人负担5-10%,特殊情况一事一议。以朝阳县为例,2020年1至8月份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月均410万元,9月1日政策调整后,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月均仅为195万元,住院花费额明显下降,政策的调整使贫困人口全救治稳步增长的同时又使贫困群众看病住院需求合理化,避免了降低标准住院、“赖床、占床”现象,合理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减轻了医疗负担。可以看出,在脱贫攻坚即将转入常态化阶段,健康扶贫政策调整十分及时,为健康扶贫转入常态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三年多的脱贫攻坚成果看,健康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专业保障。

 二、 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松懈麻痹,对健康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认识不到位。一是在健康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工作力度从上到下层层递减的苗头。个别地方对政策解读、宣传滞后于政策实施,说明一些人思想意识没有及时跟进。二是部分扶贫干部和健康扶贫工作人员认为贫困县、贫困村摘帽了、贫困人口退出了就万事大吉、一劳永逸了,健康扶贫不在需要下那么大力气了。把健康扶贫看作阶段性攻坚任务,缺少健康扶贫是长期制度性保障的意识。即使到2020年全部的贫困村摘帽,全部的贫困家庭脱贫,仍然有可能会出现因为疾病而带来的压力,这个情况不会随着2020年到来就自然结束。思想松懈麻痹终将使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毁于一旦。这个问题普遍而突出,上上下下都存在,如在朝阳县乌兰河硕乡调研,健康扶贫新政策调整一个月后墙上还是老政策,这个问题我认为就存在思想松懈麻痹。就此问题,我们立行立改,立即成立7个健康扶贫专题督导组,联合80个驻村工作队,对朝阳县28个乡镇131个贫困村,挨家挨户部署排查一遍,完成新老政策交换。

(二)后续政策资金不明确,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是后续政策尚不明朗。脱贫攻坚期结束后,现行健康扶贫政策将随之调整,若健康扶贫没有政策和制度支撑,难以为继。二是后续资金保障来源渠道尚不明确。且朝阳市健康扶贫所需资金是连续的、一贯的,是通过整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开发、医疗补充保险等政策资金来保障的,脱贫攻坚结束后除基本医保以外其他的政策资金都将取消,健康扶贫资金就会出现缺口,保障难度大。比如,我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对资金来源省拨付1000万不是长期的,补充保险是3年的,没做长远的思考和建议。这个问题是我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建立健康扶贫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

(三)服务网底不牢,服务能力不足。脱贫攻坚期结束后,健康扶贫工作将趋向于常态的专业性实施,主要依托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但由于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历史欠账比较多,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尚未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千疮百孔。一是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尚有短板。按照国家医改要求,每乡镇必须有一所标准化卫生院,每村必须有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近年来利用省级以上资金建设了大量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市123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全市仍有16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没有达到标准化要求。全市1344个村卫生室经近年的新改扩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化要求,但部分村卫生室取暖设施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冬季利用率较低。比如建平县锅炉取暖就没有检查,就此问题我们立即责成各县市区完善村卫生室取暖配套设施,提高村卫生室使用率。二是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由于各级政府财政紧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还未完全实现。三是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滞后。由于乡镇卫生院待遇不高,吸引力不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体不足,妇保、儿保、精神卫生等公卫医生,专业检验人员、影像人员等,更是短缺,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偏远农村与城区、近郊之间差距较大,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空编严重,比如建平县二十家子镇卫生院有编制17人在岗仅有3人,义成功卫生院有编制9人在岗人员6人。村医素质参差不齐,全市在岗乡村医生有 4046人,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3974人,有执业医师证书(含助理)1159人,一技之长337人;村医老龄化严重,45岁以下1760人,60岁以上1718人,老龄化率达42%,一些边远地区村卫生室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比如针对乡村医生养老问题,我将形成解决朝阳市乡村医生养老问题的实施意见报请市政府,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

(四)群众健康素养水平低,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扶贫尚未实现有机融合。一是农村群众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群众缺乏保护健康所需的基本卫生知识和保健常识,维护自身健康能力还不强。“重治疗,轻预防”,一些农民贫病交加,都是因为久拖不治或诊治不当,导致小病变大病、可控的慢病拖出了并发症。尤其是得重病,病早期发现不会影响家庭的收入,甚至劳动力还可以维持,但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公共卫生的保障,即使2020年脱贫,明年一个大病,除巨大的医疗费支出外,劳动力也丧失,就业保障也丧失,很快这个家庭就再次陷入贫困,从而导致因病致贫、返贫。二是农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没有形成。不知道要改掉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和高盐、高糖饮食等,再加上贫困群众老龄化严重,患病的机率大大增加,存在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朝阳县波罗赤镇黄道营村有14名建档立卡户,13名患高血压需要药物治疗,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的突出性。就此问题,责成卫生健康事业服务中心加大高血压等慢病项目的推进工作,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质量不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不高,全市共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247.2万份,电子建档率仅为64.5%。偏远农村地区儿童预防接种率不高,由于集中接种点辐射范围有限,再加上偏远地区疫苗配送不及时,使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达不到90%。慢性病签约管理不到位,全市慢病患者管理签约率仅为63%,未做到应签尽签,入户随访规范管理率不高,仅为83.87%。四是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扶贫融合度不够,各自为战。卫生健康各专业部门没能将本部门工作职责与健康扶贫有机融合,只注重本职工作,忽略了自身工作与健康扶贫工作的紧密联系。如国家的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管理、老年人体检、孕产妇保健、慢病管理等,省政府六项民生实事,妇女两癌筛查、适龄儿童龌沟封闭、6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免费手术、接种疫苗等每一项都跟健康扶贫密不可分,都是关系百姓健康的大事,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战,就项目做项目,没能做到以点概面,卫生资源利用率较低。

(五)考核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激励问责措施尚需加强。一是现阶段健康扶贫政策调整、工作实施、任务落实是在健康扶贫领导小组框架内由卫健委牵头开展。随着新农合等职能划转出现牵头能力支撑不足,同时在协调扶贫、财政、医保等环节也存在不顺不畅问题。我知道机构改革势必会造成分工不清,职责不明,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但是没有深入思考,下一步我将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使各项健康扶贫政策顺利实施。二是脱贫攻坚期,各地均将健康扶贫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健康扶贫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作开展顺畅。脱贫攻坚期后如不建立健全健康扶贫考核长效机制,缺少监督考核的健康扶贫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困难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会逐渐下降。

从现阶段工作实践看,健康扶贫制约当前影响长远的上述问题不容忽视。

三、深化健康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及整改措施

一方面,建议党委政府长远谋划、长效施策:

(一)顶层设计,动态管理,树立健康扶贫长期做战思想意识。一是从党的执政理念看,健康扶贫和各项扶贫一样,都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任务,是党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具体体现,必须强化这个认识。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脱贫结束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动态贫困人口健康扶贫问题,最大程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杜绝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二是从国家、省要求上看,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与健康扶贫是统一的,是我们肩负的工作职责,必须强化这样的认识。要加强健康扶贫的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健康扶贫长效机制的顶层设计,实施动态的健康扶贫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

(二)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继续完善健康扶贫医疗保障制度。脱贫攻坚期结束后,要继续建立以基本医保为主,以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以精准保障为贫困群众看病就医“托底”,减轻贫困户的就医压力,提高贫困户的救治率和健康水平。二是建立多渠道健康扶贫资金保障机制。资金到位是健康扶贫各项政策落地的关键。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专项等都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于用健康扶贫,畅通融资渠道建立社会、企业扶贫支持健康扶贫资金专户,建立健康扶贫长期制度性保障机制。

(三)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建立健康扶贫长效考核保障体系。一是在脱贫攻坚期结束后,要继续将健康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管理,由各级卫健委、扶贫办负责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健康扶贫工程实施工作,建立完善健康扶贫督导考核机制,制订考核办法,定期组织考核评估,全面考核各有关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完成、责任落实、措施落地、工作成效等方面情况。二是要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对在健康扶贫工作中不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工作推进不力,没有按要求、时限完成工作任务,严重影响健康脱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造成不良后果的,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对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另一方面,作为卫生健康等部门,要不遗余力做到:

(一)筑牢网底,提升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建设,做好健康扶贫接续工作。一是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常住人口超过1万人的乡镇有一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常住人口超过800人的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并配备合格医生。积极推进《辽宁省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以奖代补方案》,完成好剩余16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落实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尽早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实施“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加快县域紧密整合型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二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是落实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工作。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加大对基层信息化建设,补齐基层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短板,确保能够支撑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等日常业务。要充分发挥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建设远程智慧医疗系统,构建远程网络医疗渠道,对贫困县、乡、村提供远距离远程诊断、远程教育等医学信息和服务,实现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县管乡用”, 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员短缺问题,通过“乡聘村用”,解决村卫生室人员断层问题。持续实施特岗全科医生招聘工作,进一步扩大特岗全科医生招聘范围,增加乡镇卫生院招聘名额。继续实施助理全科医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工作,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乡村医生能力系统化培训。研究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吸引更多优秀全科医生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加大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倾斜政策。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的窘境。推进中医确有专长考核考试认定工作,挖掘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壮大基层中医人员队伍。

(二)关口前移,寓治于防,大力开展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服务。从实际情况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为积极应对这些突出健康问题,必须树立大健康理念,关口前移,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减少潜在的因病致贫因素。比如,目前,市卫生健康事业服务中心正在与中国医科大学孙英贤教授合作,开展高血压防治干预项目,既要做好高血压药物发放,更要解决病根问题。同时这也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一是要普及健康知识。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群众健康的前提,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农村群众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二是要号召群众参与健康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三是要提供健康服务。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防治策略、制度安排和保障政策,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衔接,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性,实现早诊早治早康复。要分类指导、分众施策,针对患有大病、慢性病、重病、地方病及其他疾病的农村群众,根据其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健康教育处方,精准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四是高质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继续实施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年人均补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加强重点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控工作。组织实施遏制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地方病和加强环境与健康等4项“攻坚行动”,100%地方病病区开展病情监测,做好出血热、布病、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监测。加强疫苗使用管理。加强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服务重点人群,真正签约一人、做实一人。五是要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扶贫深度融合。将健康扶贫工作与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省政府六项民生实事及卫生专业机构职责深度融合,形成有机整体,杜绝工作两层皮,使健康扶贫工程真正惠及困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