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辽中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脱贫攻坚的文件精神,始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各项目标要求,认真履行脱贫攻坚责任,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彻底解决,较好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16-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2016年,全区农村人口32.1403万人。全区建档立卡人口605户1152人,4个省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0.358%。2016年底,按照省里认证的标准,已全部脱贫,四个省级贫困村已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到零。截止目前,全区建档立卡人口542户,977人,实现贫困人口动态为零。2020年,我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12520元,较2016年增长98%。五年来,全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1044.03万元。确保脱贫成果得到全面巩固。
(一)“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彻底解决。一是教育方面有保障。全面落实教育的各种资助政策,有效阻断因学致贫、因贫失学,辍学。五年来,累计发放各类教育救助资金8785.7万元,其中,薄弱学校改造8763.8万元、学生资助21.9万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达234人次。二是住房安全有保障。按照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标准要求。对全区建档立卡户开展住房安全性评定,彻底消除脱贫群众住房安全隐患问题。五年来,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632户,完工率100%。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级资金4573.25万元,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三是基本医疗有保障。全区各镇街道卫生院已达到标准化卫生院标准,各行政村卫生室均符合标准化建设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全区建档立卡人口签约率100%。2020年,基本医疗参保人数983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基本医疗报销金额104.4万元,大病保险报销金额5.4万元,医疗救助金额32.18万元。四是饮水安全有保障。全面提升了农村饮水工程质量,提高老百姓的日常饮用水标准。2019年,市级投入资金1262万元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项目,共建成处理站4处,水源井4眼。五年来,累计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620.45万元,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
(二)脱贫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多项增收帮扶举措,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产业扶贫方面。通过鼓励发展建档立卡户因地制宜发展“四小经济”和“庭院经济”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拓宽了建档立卡人口收入来源。五年来,全区先后投入资金2260.6081万元,实施了216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种植寒富苹果、辣椒、花生等高效经济作物5500亩,养殖猪、牛、禽类11700头(只),带动贫困人口5540人次。二是金融扶贫方面。大力推动户贷户用等各类扶贫企业贷款投放,推动金融扶贫不断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2020年,辽中区金融机构共发放各类金融精准扶贫贷款947.6万元,及时解决了贫困人口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就业扶贫方面。不断加大职业培训,通过转移输出、圈内务工等就业模式,推动实现及时就业。五年以来,累计推动976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四是社会保障方面。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五年来,辽中区共投入社会保障扶贫资金11381.98万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1106.27万元、残疾人扶贫救助基金275.71万元。提高了我区困难群众最低生活水平。五是定点帮扶方面。为全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又有效地带动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我区现有市级帮扶单位23家,五年来,帮扶单位调研54人次,累计协调投入资金1027万元,开展了花生、辣椒等种植项目,实现了增收帮扶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三)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扎实推进贫困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方面。通过改善出行条件、发展环境,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201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059.2万元。实现农村通硬化路里程1339.79公里,行政村硬化路比例达到100%。二是公共服务方面。贫困村文化广场高标准配备体育健身器材,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电力保障、广播电视、宽带网络、4G网络信号等实现全覆盖。三是党建扶贫方面。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引导脱贫号召力。各驻村第一书记上项目、抓环境、强治理。先后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8883.9万元,引进培育产业新项目177余项,创办合作社201个,化解村集体债务2027.4余万元。并协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599.47万元,修建农田水利设施项目250个,修路630.42公里,安装路灯等设施11160盏,新建垃圾都放点2408个。各驻村第一书记在引领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推动扶贫政策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示范村建设。2020年,累计清运生产生活垃圾和畜禽粪污16757.26吨,全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厕所革命”,已累计完成5952座,完成14个美丽示范村创建,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高。
二、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
2020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大扶贫项目建设力度,共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49.36万元,安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2个,强力推进和保障巩固提升脱贫成效。2020年,辽中区现有建档立卡已脱贫人口542户97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12520元,较2019年增幅40%。
(一)围绕“四个不摘”抓巩固提升。始终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保持脱贫攻坚政策和支持力度连续性,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开展“大走访”“大普查”专项行动,列出问题清单,跟踪销号。进一步落实各类保障措施,持续强化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保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二)围绕“产业革命”抓巩固提升。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094.36万元,其中区本级500万元,发展“飞地”扶贫收益项目和“四小经济”到户扶贫项目。使用产业到户项目奖补资金226万元。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入专业合作社等四小产业共计500户,全区贫困人口已达到户户有产业,实现了巩固脱贫成果。整合资金868.38万元开展飞地扶贫资产收益项目。各镇将出租收益资金67.2万元按照收益资金分配方案,通过“一卡通”下发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
(三)围绕保障政策落实抓民生福祉。一是健康扶贫方面。强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覆盖率100%。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个人缴费部分补助21.6万元,惠及600人。缴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10.03万元,惠及1003人。投入资金679万元,完成2555.96平方米业务用房的基建项目。二是教育扶贫方面。实施雨露计划补助金额31500元。实施“两免一补”的政策,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补贴18300元。资助春秋季各学段贫困学生共99人人,共发放资助金总额为78540元。三是危房改造方面。安排资金8.5万元,对17户C、D级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另外,在大排查过程中又发现68户房屋,已全部改造完毕。从而实现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四是兜底保障方面。全区由低保、特困供养实现兜底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437人,兜底保障率达到44.45%。;同时,区残联利用中央、省市专项资金发放残疾人扶贫资金共计69.55万元,惠及332户、391人。五是就业扶贫方面。通过实施积极就业工程,具有劳动能力人员和半(弱)劳动能力人员实现就业214人。六是金融扶贫方面。辽中区金融机构共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97笔,共计947.6万元。及时地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问题。
(四)围绕探索创新,破解贫困难题。一是开展电子商务集中培训工作。共完成培训 300余人次,培育电商村28家。截至目前,实现线上销售额1200万元。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涌现出向威云果品、绿农优品等一批农事龙头企业可带动周边带动5300户农民增收,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三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实行网络化监督管理,使农村集体资金、扶贫资产、资源在账目上更加清晰、管理上更加科学。
(五)围绕党建扶贫,筑牢治理根基。一是加强基层服务力量。全区选派242名干部到基层工作。几年来,入户走访村民户数29610户,化解村内矛盾纠纷数2203个,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村数163个村,切实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 二是带头引领树形象。开展了“区长代言 镇长吆喝”沈阳网络直播带货节走进辽中活动,及时解决疫情期间300万支玫瑰销售问题,落实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采购累计147.12万元,协调全区23个定点帮扶单位共协调投入帮扶资金总计570余万元。巩固脱贫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