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调研报告 关于辽中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辽中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04-06 来源:沈阳市辽中区委宣传部】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提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专题调研材料的函》(辽财农便〔2021〕22号)、《关于做好2021年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的通知》(沈扶贫办发〔2021〕5号)和《沈阳市辽中区扶贫办关于印发《沈阳市辽中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沈辽扶贫办发〔2020〕26号)的文件要求,对辽中区脱贫攻坚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情况

1.为全面贯彻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切实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特制定了《沈阳市辽中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防止返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对全区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村户籍常住人口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帮扶、保障“ 四位一体”的防贫工作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

2. 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坚持分级预警和分类帮扶相结合,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外部帮扶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继续保持脱贫攻坚政策和支持力度连续性,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开展“大走访”“大普查”专项行动,列出问题清单,跟踪销号。进一步落实各类保障措施,持续强化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保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3.建立帮扶机制。在产业帮扶上,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给予全方位支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其发展生产并与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对接;在就业帮扶上,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外出务工意愿的监测对象,支持其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并做好劳务输出、岗位对接等就业服务保障,促进稳定就业;在综合帮扶上,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在社会帮扶上,鼓励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助困,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和拓宽救急救难等临时性救助力度和广度,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用心扶智、用情扶志,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科学技能培训。

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生产到户类产业项目扶贫。通过鼓励发展建档立卡户因地制宜发展“四小经济”和“庭院经济”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拓宽了建档立卡人口收入来源。五年来,全区先后投入资金2260.6081万元,实施了216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种植寒富苹果、辣椒、花生等高效经济作物5500亩,养殖猪、牛、禽类11700头(只),带动贫困人口5540人次,全区贫困人口已达到户户有产业,实现了巩固脱贫成果。

2.资产收益类产业项目扶贫。整合安排专项扶贫资金811.05万元,发展“飞地经济——购置标准化肉牛养殖舍项目”,将牛舍出租给区属国有独资企业辽宁北方畜牧销售有限公司,投资回报期限10年,出租收益保证投资收益率不低于8%,所得租金67.3648万元做为飞地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带动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2户977人增收,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

三、财政投入政策衔接情况

1. 2021年省、市共投入专项资金610.42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18万元、市级资金392.42万元。辽中区2021年预计使用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到户扶贫项目奖补资金150万元,整合专项扶贫资金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发展资产收益类扶贫项目资金418.0674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17.585万元、项目管理费7.0776万元、防贫保险费9.69万元、脱贫成效监测费8万元。

2.完善扶贫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扶贫资金项目当年发挥成效。规范和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制定年度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计划,加快资金支出进度,及时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安全、规范、有效。做好2021年资金绩效评价准备工作,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发挥项目效益。按照《沈阳市扶贫资金风险防控和扶贫资产管理办法》(沈扶贫发〔2020〕3号)要求,抓好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做好扶贫资产的分类权限、日常管理、运营维护、收益分配、清查处置、管理职责和建立监督机制等工作。及时将扶贫资产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更新台账信息,信息数据真实有效,资产收益分配合理,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增资。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通过脱贫攻坚,辽中区已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如何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1.体制机制方面。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同步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加强组织保障、加大督查考核、加快项目推进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操作细则、相关配套政策需进一步研究细化,“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还未充分发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

2.项目规划方面。脱贫攻坚仅仅是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实现广大贫困村、贫困户基本达标,没有做到脱贫攻坚项目规划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统筹安排、一体部署。

3.要素保障方面。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目前我区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缺口较大,区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受体制机制壁垒、信息渠道不畅等原因影响,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同时,长期居住农村人口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文化程度低、观念更新慢、致富意识弱、劳动技能差,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十分困难,成为制约农业产业优质高效提升的一大因素。

4.文明风尚方面。一是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不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在部分农村地区仍然盛行。三是个别地区群众矛盾纠纷还比较突出,部分乡村还存在“乡村恶霸”,甚至个别地区宗族势力较为庞大,基层治理的有效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