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调研报告 抚顺市顺城区的三十年巨变
抚顺市顺城区的三十年巨变
【2021-06-08 来源:中共抚顺市委宣传部】

抚顺市顺城区是一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这里曾是一片茫茫的农田,农民的汗水落地生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每逢金秋时节,起伏的绿浪间,荡漾着丰收的笑声。1988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抚顺市郊区更名为顺城区。此前,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988年1月1日起,抚顺市郊区列为城区系列,原来属新抚区的抚西河以东、浑河以北地区 划归郊区管辖,其职能也由原来的只管农村,变成既管农村,又管城市。同年3月,抚顺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河东、施家、高湾三个街道。1993年和1995年,分别将高湾街道和李石镇划给抚顺 市经济开发区。1999年,抚顺市又进行区划调整:将原属新抚区的新华、抚顺城、将军堡、葛布、葛布新村5个街道划给顺城区;将原属顺城区的碾盘、千金乡及塔峪镇分别划给东洲、新抚、望花区。这次区划,对全区的整体结构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影响,体现在:由区划前的乡镇多、街道少,转变成区划后的街道多、乡镇少;由区划前的一产业比重大、二产业比重小,转变成区划后的三产业比重大、一产业比重小;由区划前的乡镇企业多、区街企业少,转变成区划后的区街企业多、乡镇企业少;由区划前的以农村工作为主,转变成区划后的以城区工作为主。18年的历史,正式成为城区后,顺城区全区上下众志成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利用丰厚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雄厚的二产基础,抢抓区划调整、市企业转属、城东新区开发等有利机遇,不断优化经济格局,在全市城区中率先实施了城乡一体化示范,各项事业成就辉煌。而今,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奋斗,这里已经成为全市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多次获农村经济工作先进县区,进人辽宁省富裕县区行列,获省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双拥模范区”,被确定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32年沧海桑田,时间,既是顺城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由郊区嬉变为城区的兴盛史。


一、历史的足迹


生逢好运、兴浴春风。顺城区自建区起,就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雨露阳光,顺城区委、区政府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适时制定调整经济政策,制定目标,为全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全区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态势。


“七五”期间,顺城区委于1988年9月,确立了顺城区今后几年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即“以副食品生产为基础 以 乡镇工业为主体,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城郊型的经济结构”。


“八五”期间,顺城区委、区政府为使乡镇实现更大的突破,在1991年提出发展乡镇工业的“32301”工程计划,(即在“八五”期末,实现3个2亿元乡,30个千万元村)。主要措施是以国家调整的若干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城市为依托,立足搞好菜篮子工程,与国家重点工程和城市大工业搞好配套,实现“两 小一边”开发战略。


“九五”期间,顺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三高一强”,即经济效益高、财政收入高、农民收入高、综合实力强的城乡一体化城郊型经济强区为目标,主要措施包括‘四围绕、四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围绕菜篮子,发展强化农业。围绕优势大企业,快速发展提高高税利工业。围绕地方财政收入,重点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和地税产业。围绕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十五” 期间,顺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主要指标:“十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932万元,农村人均收入7000元。为实现发展目标,顺城将实施产业升级、外向牵动、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奋斗,不懈努力,到2005年末,全区基本形成了以近郊工业、远郊农业、全城开发、城区商服为特色的经济繁荣局面。


“十一五”期间,顺城区委、区政府将顺城发展置于抚顺和沈抚同城化整体规划中进行战略考量,确立了“生态宜居”城区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宜居”新顺城的战略目标,制定了“东扩西进南优北拓”的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东扩”即加快城东三期及其周边招商开发,吸引大项目落地,带动人流汇聚,辐射周边发展;“西进”即加快葛布通道以西区域开发,规划建设方晓新城,打开融入沈阳经济区的西进通道;“南优”即全面推进浑河北岸沿线开发,高标准打造浑河北岸景观带;“北拓”即加快高山路沿线及以北马金村开发,实现城市北拓。同时,确定了以服务业为主体、集聚工业为重点、特色农业为有益补充的产业布局规划。


“十二五”期间,顺城区确定了 “宜居宜业新顺城”发展定位,努力打造“一城两带”空间格局,着力强化三大产业支撑,深入实施改革开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适值“十三五”攻坚阶段,顺城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团结带领全区人民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良好发展。


二、农业特色化


顺城区的农业在走向产业化、特色化中稳步推进,奶、肉、菜、果、鱼五大基地基本形成,特色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家一户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农业专业大户转化。科技兴农为农村致富插上了金翅膀,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化肥、新农药,采用地膜、温室大棚成为种植业的主要方式,生产无公害绿色粮食、果菜已成为农民高远的追求。专业化,标准化养猪、养牛引领着畜牧业的新潮流。


2007年,顺城区农业特色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全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15个。奶牛发展到 4,200头、鲜奶产量达到1.4万吨,年均增长12.5% 。生猪出栏和肉类产量占全市供应量的65%。蔬菜产量增长51%,果品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亩产效益提高了 400元。同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到7户,带动农户3,000户,安置就业2,641人,年产值达到27,600万元。完成10个村自来水建设工程,解决了1万多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2年,顺城区特色农业成效凸显。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影响日益扩大,效益逐年提高。生态采摘面积达6,500 余亩,品种30多个。累计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果农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是2007年的4 倍。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12户,影响带动区内外农户5万余户。建成设施农业2,200亩,标准化养殖小区35个。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2万亩,机械化综合程度达70%。无疫区评估认证通过农业部验收。


2017年,顺城区的农业现代化、特色化、产业化水平逐年提升,都市农业生机勃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7万亩,占全区耕地和果园面积近70%,综合效益全市领先。有市级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基地(产业园)4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龙头企业8家。去年,顺城区又增加认证绿色食品4个。


会元乡兴安村以绿色无公害鸡蛋为主打产品,采取网络营销与实体店相结合的销售方式,每年可为村民创收100多万元。如今,兴安村的“笨喔喔”品牌,已成为顺城周边地区笨鸡蛋的代名词。2019年,辽宁中科野六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兴安村,建成育肥阳光棚11栋,野猪存栏量由500头增长到1200头,发展势头迅猛。2019年10月,企业与兴安村签定协议,村集体以农业项目扶持资金入股,每年分红所得32万元。多年来,兴安村先后新建了200平方米党群活动室,改造了16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场地。对村内四口水井进行改造,水质全部达到自来水饮用标准,村里自筹40余万元修建自来水管道,为全村650户接通了自来水,为村民现代化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工业集群化


顺城区的工业,是由乡镇工业与市转属企业两部分汇合而成后,又转化为民营工业。在1999年区划后,全区以乡镇工业为主体。1988年初,全区乡镇工业年总产值为21514万元,有产品160种,只有建材、化工、机械、食品工业四个行业。多年来,由于全区着力把发展乡镇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着力点,坚持发展,截至去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42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多个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平稳推进。


区划后,市属的集体和国有两批企业转划到顺城区,成为顺城区工业的又一主体。虽然这些企业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但却拥有土地、厂房及设备等资产存量,这就为全区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条件。顺城区通过强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退二进三”、招商引资、出售、股份制,出台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使民营企业达到全区工业企业的95%以上。


在“发展是硬道理”思想指引下,顺城区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机遇,2007年,顺城区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1893户,工业总产值实现677,000万元,规模企业发展到100户,全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精细化工、蜡制品、新型建材、木制品、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八大行业,涌现出永茂工程机械等10余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均破亿元,生产、培育了一批国家、省、市级名优产品。其中,创国家免检产品1个,创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7个。


此后经年,顺城区着力打造以永茂建机、抚挖重工为支撑的起重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至2017年,集群企业已达56家,实现产值13.5亿元。成功承办了第五届“永茂杯”中电建协吊装技能全国大赛。永茂建机投资2500万元的自动焊接机器人工业智能项目扎实推进,研制的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平头式塔机正式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顺城区装备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奥司媛木制品产业园入驻企业68家,智能化升级和节能环保工程正在实施。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申请技术专利750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立项35项,拥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辽宁华丰民用化工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荣获“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技术)”称号,佳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化工民营企业百强,辽宁至纯高温合金有限公司荣获八项高温合金技术专利,抚顺尼耐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荣获辽宁省十大创新成果奖,方远幕墙等13家企业获评省市著名商标。


四、第三产业与时俱进


计划经济时期,顺城区供销、粮食、物资系统等第三产业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坚持以服务生产生活为宗旨,完成了计划供应的历史使命。市场经济时期,各类企业不断调整经商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改善经营管理,出现了兴商活市促发展的可喜局面。


1990年之前,顺城区城乡仅有数十家饭店,能供百人就餐的屈指可数。2000年之后,特色商业街区战略,促进了顺城区餐饮商贸住宿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税收来源。到2012年全区餐饮商贸服务业企业达4,600余家。省级餐饮名店、风味特色店12家。新注册电商、金融、文化、健康等各类服务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3500余家。


房地产业多年来一直强势占据顺城区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仅2012年至2017年,顺城区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290余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稳居全市第一。同时,顺城区创新性利用存量楼宇植入文创智慧科技等新兴产业,房地产向多类别地产转型取得新进展。


特色商贸业蓬勃发展。顺城区被中国电商协会授予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基地称号。早在2012年,新华商贸流通集聚区已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城东、新华、葛布“三点一线”商贸服务业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以来,“中伟国际广场”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印象新城”“大商新玛特”开业运营。京东商城授权的全省第五家、抚顺首家京东中国特产线下体验馆落户顺城。隆城休闲文化街、朝鲜族特色一条街成为省市知名特色街区。全区商业营业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顺城区已成为全市新兴商业中心区。


金融业成为继建筑开发业后第二支柱产业。2017年顺城区启动了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区建设,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在全市率先成立了2亿元的“顺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用现代金融手段有效支持了企业发展。全区金融企业达180余家,累计完成地方各税7.8亿元,税收比例逐年增加,业态规模位居全市首位。新华金融商贸集聚区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近郊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养生度假、运动休闲、生态观光、宗教文化、红色记忆五大精品旅游线路巳经形成,“春季赏花”“金秋采摘”成为全市知名旅游品牌。高尔山景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顺城成为广大市民短途旅游、休闲度假的优选佳地。累计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2011年,河北乡四家子村正式作为我市锡伯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多年来,各级政府、组织共拨给扶植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村内文化古迹修复和村内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四家子村引进玫瑰花文化产业园项目。如今,玫瑰园逐渐成为抚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仅2020年五六月期间,就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近年来,四家子制定了“以设施农业为龙头,以民族特色休闲旅游为主线,以特色采摘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现有梨园4500亩。仅采摘一项,全村村民年收入较以前增加30多万元。


华厦玉宇展雄姿,十里河堤美如画。顺城俨然是一幅现代的“清明上河图”,而纵观历史,顺城的变化则更像是一部产业的蜕变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但发展,却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