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镇五道堡村距离镇政府驻地13公里,距离嘉禾种畜场4公里,临界清原县,国道贯穿全村,属旅游专线,交通便利。五道堡村下辖薛家店、龙头、五道堡三个自然屯,全村基本农田面积1130亩,其中旱田843亩,水田287亩,集体林地面积3.2万多亩,小型水库1个。
2018年,五道堡村被列为“软弱涣散村”。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不强,村集体收入低,每年只有靠上级拨付艰难度日,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带领村民带头致富奔小康难以实现,就是连最基本的村级事务正常运转都成问题,而且当时村民法律意识淡薄,邻里纠纷都靠喊骂来解决,难免日积月累造成矛盾激化。特别是久而久之造成村民对村级事务漠不关心,只想管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村里的事与自己无关,村民代表会议经常出现人员出席率不高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2018年在下派第一书记的协助下,五道堡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积极探索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抓手,形成基层党建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乡村治理得到明显改善。把村内最突出、最敏感的问题作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导向,把解决矛盾、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文明实践项目重点推进。以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契机,建立“三治”志愿者服务工作队(21人)、巾帼志愿者服务工作队(14人)、种养殖能手志愿服务队(11人),逐步带动全村村民向好、向善发展。截止目前,五道堡村“软弱涣散”村已经摘帽,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共发展农民家庭养殖户6个,中药材种植户2个、香菇种植户1个,村集体经济项目1个,切实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贡献出应尽的力量。
一、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提档升级
唱响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夯实美丽文明村居创建工作。近年来,五道堡村结合“主题教育”,以“不忘初心,传承农耕文化”为主题,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收集废旧农耕农具、旧碾盘、石头和枯木,在村道两旁、农户围墙、村部广场张贴村规民约,宪法宣传、法治漫画,组成党建标语,打造古香古韵党建文化品牌;动员全村百姓自愿捐赠老古董、老物件、农耕器具陈列在文化墙上,并收集每件器具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将身边的好人好事、道德故事、典型榜样等植入特色文化,编写脍炙人口的道德文明三句半、绘制道德风尚彩绘图案;邀请省鲁美学院教授为村彩绘“乡村大舞台”背景墙,提升农耕文化底蕴;通过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文化广场,打造村史文化背景墙和文化活动场所等,进一步完善设施,弘扬文明民风,提升村民幸福感。村在完善村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征求群众意见,由党员、村民代表通过出台《村规民约十条》,重点将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垃圾分类等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明确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鼓励丧事简办,将禁止扎纸活、哭九肠、大喇叭等传统陋习列入村规民约。在全村开展垃圾分类的3年里,五道堡村逐渐形成“一自愿两带动”工作模式,即志愿者主动参与,党员身份、学生身份带动的工作模式。78岁老党员李宝林,在村里德高望重,在组织义务劳动中率先模范,身先士卒,以党员的身份带动身边群众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初中学生高圣珠,节假日期间主动参与村垃圾分类和宣传工作,成为村里“垃圾分类小小宣传员”;2018年以来,全村共开展“垃圾分类先锋行”评比8次,“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活动6次,组织志愿者义务劳动12次,“最美庭院”评比8次,评选最美家庭42户,村民孙素兰家先后两次被市、县妇联表彰为“全市十佳最美庭院”和县“最美庭院”家庭;下派第一书记利用业余工作时间,拍摄制作《垃圾分类我先行》宣传片3期,《百姓生活抖一抖》纪实片2期,《最美庭院》评比宣传片2期;村先后共投入资金16万元整治环境卫生,连续两年,村被县委评为“垃圾分类精品村”。
二、阳光村务管理 ,拓宽诉求渠道
村民自治,推进民主决策。2018年以来,五道堡村大胆尝试村“两委”决策权利下放,每月1日由村“两委”汇集村级事务,并形成会议议题,由自治理事会组织各居民组居民开展“村民议事”活动,并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为村决策部署提供有效依据;定期对村干部工作情况进行点评,避免少数村干部说了算;在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前增加“村民议事”环节,通过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真正实现了“事前群众当参谋、事中群众来监督、事后群众作点评”,逐渐养成村里的事,村民自己说的算的行动自觉。强化民主监督。村里重大决策和各项工作事项,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及时向广大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的咨询和监督;充分发挥村监会职能作用,每季度定期审核村级财务,时时监督村里的每一笔开销,形成干部勤政廉洁的自觉意识。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村支书广播站”作用,每天早7点30分播报“时政要闻”“法治宣传”“好人好事”“应急预警”四个栏目。疫情期间,先后开展《致返乡人员一封信》《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疫情防控常识》等宣传活动;春季防火期间,每天播报禁止燃烧秸秆和清明禁止上坟烧纸等通知。截止目前,村无一例明火、燃放烟花、焚烧秸秆等事件发生。注重群众法治宣传。由第一书记联系搭桥,主动联系帮扶县司法局、检察院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先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活动2次,民法典宣传教育活动4次;由县司法局提供的“法律咨询服务一体机”在村广泛使用,有效解答村民法律咨询等问题;疫情防控期间,司法局为村购置“无线广播器材”一套,有效解决应急宣传及普法教育等工作。为有效开展法律援助等工作,县法院法警于淼主动承担村“法律顾问”一职,协助村委会处理村级各项涉法问题,开展援助工作以来先后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3次,为村民起草法律诉讼文书3份;成立《老支书调解工作室》,调解员由村退休老干部纪文斌,村党支部书记高文清、老党员赵德庆担任调解员。2019年6月22日,村民马月刚与邻居张富顺因院墙发生矛盾纠纷,调解员季文斌了解情况后主动介入、参与调解,多次往返场部帮助协调重新规划场地,翻盖院墙;今年初春,正值耕地时节,村民张玉菊、管恩君、佟浩等多家田地少垅,三名调解员现场办公,亲自丈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至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化解村民矛盾纠纷13项,为民办事7项。法治维稳促进社会和谐。五道堡村充分借鉴“枫桥经验”,由支部党员推荐选举村后备干部担任村“辅警”一职,主动配合法治理事会开展全村信访维稳、扫黑除恶、拒毒防毒、非法宗教等日常工作。2019年5月6日,外来流动养蜂户与本村养蜂合作社发生矛盾纠纷,村辅警及时介入,有效避免矛盾升级;五道堡村地处清新两交界,反宣事态严峻,2019年以来,村辅警配合村两委有效遏制反宣渗透活动2次,撕扯反宣标语20多条,涂抹反宣口号8处,提供反宣线索2条。
三、丰富活动载体,凝聚村民合力
由村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志愿者成立“道德评判团”在发生邻里纠纷、赡养、婚姻等纠纷时,采用情、法、理相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有效推动乡风文明进步;定期组织开展“最美好儿媳”“最美好少年”“最美公婆”“和谐家庭”评比活动,村民佟奎范赡养老母亲多年,每天坚持为母亲梳头、洗脸,孝子行为成为全村典范。由村妇联为主体成立“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主动帮助村里孤寡老年人清洗衣被,上门服务。去年入冬时节,薛家店低保户马四向村委会提出申请,请求村帮助收割地里的玉米,入冬前的头场大雪将至,18名志愿者顶着寒风抢收粮食;低保户李文宝生活不能自理,龙头党员志愿者常年包保,每年入冬前帮助拾捡一车柴火。志愿者工作的开展不仅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关心,更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8年以来,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各类帮扶活动68件,群众满意度达到百分之百。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如何破除旧俗成为五道堡村多年以来最难开展的一项工作,结合乡村治理工作试点的开展,要求从党员做起,严格落实“双禁”工作。即党员干部带头“禁止大操大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并同时签订责任书,并将“双禁”被正式写入村规民约。今年初,村妇联主席陈吉珍丈夫突发脑淤血去世,按照当地习俗要操办3天,但作为党员干部的陈吉珍执意丧事简办,一切从简,在村民中树立了榜样。文化活动丰富百姓生活。每年8月中旬,村里利用1天时间组织一次法律常识、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红歌卡拉OK比赛、篮球、拔河、棋牌类比赛等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夏季每周末组织一次放电影、广场舞或秧歌文化活动,截止目前,共开展文化活动12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4次。
四、精神文明实践引领取得成效
一是组织能力变强了。“精神文明实践站”工作的开展,村“两委”的工作干劲更足了,同时激发了“三治”理事会工作热情,目前,全村完成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个、铺设道路12公里、改造院墙2300米,建设村级文化广场1处,发展村集体经济1个,各类项目改建完成6个,总投资110余万元。二是集体经济变强了。在县、镇两级帮助下,村结合自身实际,利用自身资源盘活村集体经济。目前,已规划完成500亩山野菜种植项目,两年后逾期收益每年达到10万元。二是村庄变美了。按照“两山”理念建设目标要求,先后完成河道清淤、垃圾分类、文化广场改建,有序推进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村民手头宽裕了。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公共设施建设中,注重解决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扶持。2019年,在种植“刺嫩芽”项目和村改建基础设施建设中,务工支出费用9万元。四是村风、民风变好了。随着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人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村容村貌持续好转,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禁止放养家禽家畜、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文明餐桌、文明出行等文明行动融入百姓生活;收集“好家风、好家训”感人事迹通过漫画的形式上墙宣传;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最美家庭”“最美儿媳”“最美少年”等创评活动,树立一批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先进典型,调动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精神文明实践站建立以来,五道堡村由过去“软弱涣散”的落后村,蝶变为如今乡风文明的“幸福村”,近5年来,五道村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人越级上访,无一起研判问题发生,群众幸福感日、获得感日益聚增,真正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