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财富。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按照“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要求,新宾县委宣传部对西岔村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一、地区基本情况
西岔村位于红庙子乡东北部,全村总面积1933公顷,下辖4个居民小组。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植被丰茂,村内天然林面积1473.3公顷,森林蓄积量21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94.8%,林木绿化达率96.6%;现有各类植物58科162个品种,涵盖黄菠萝、云杉、落叶松、赤松、红松、柞树、花曲柳、水曲柳、椴木、桦树、胡桃楸等几十种珍稀品类;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松鼠、山兔、野鸡、野猪、狍子、獾子等多种野生动物在这里自由生长。在西岔至今依然保留着“树高、林深、山清、水碧”的天然景象,2019年西岔村被评选为国家森林乡村。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西岔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抓手,着力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岔村基本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产业兴盛、村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村先后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抚顺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成为全乡乃至全县文明村建设的示范样板。2020年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其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推荐其申报全国生态文化村。
1.生态产业初具规模。西岔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号召,依托其丰富的林业资源,按照以林下产业经济发家,以生态文化游强家的发展思路,坚持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带领村民开发绿水青山致富。该村共有“西岔村山野菜合作社”、“有机粮生产销售合作社“、特种养殖合作社”三家,开发以山野菜、野生菌、香菇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林下经济产业100余公顷,栽植红松、胡桃楸果材兼用林466公顷,种植大果榛子20多公顷,开发农家乐五户,每年可采集红松果、核桃等纯天然绿色食品600吨,产值约180万元。林下作物进入丰产期,年产山野菜1.5万公斤、珍贵菌类约8000余公斤、香菇5万公斤。在大力推广种植业的同时,西岔积极探索养殖产业发展,着力已以牛、羊养殖为主导的养殖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该村共有绒山羊养殖户7户,养殖数1100只;肉食黄牛养殖户9户,养殖数190头。为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植被的破坏,西岔积极推行舍饲圈养方式,所有秸秆全部回收用来养殖,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火灾隐患。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百姓的丰厚收入,截止目前西岔村年人均纯收入14000元,今后几年仍将每人每年1000元的速度递增,随着其他后续产业的发展,西岔的人均收入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2.生态文化逐步显现。西岔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代初期的“从龙入关”,致使新宾当地人口稀少。清政府有计划地向“龙兴之地”拨民,长白山下的伊撤(新)满洲人选择了这个依山傍水,生态可人的宜居之地,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至清末,形成了西岔、东岔、王家大院、大土窑子等自然屯。西岔村民自古注重生态保护,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西岔村文化生活丰富,以生态文化为载体的各类民间活动、节日活动日益深入到日常生活。春季杏花、映山红与果树盛开时赏花以及山野菜采摘,夏季的二人转和流动影院娱乐与学习交流平台,秋季野生菌类采摘比赛,吸引各地的朋友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新农村生活,观赏旖旎森林、田园风光。
3.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节约资源,实现绿色生活,制定了“诚实守信村规民约”,明确了建设“最美乡村”的工作目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禁牧,全面封山育林”的口号,认真落实生态保护和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等环境整治工作,切实实现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保护了自然生态。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建设需要百姓,生态建设最终也要服务百姓。西岔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村生态环境做为村级工作的基本内容,把公共环境建设、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有机结合,使百姓切实体会到生态变化带来的收益,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标准规划绿化面积,先后完成村屯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休闲花园改造工程,着力花草树木的经常性养护,定期组织妇女对各种花木进行修剪、除草、打药。在不断加强公共区域的绿化同时,村党支部还大力引导村民开展绿色庭院建设,积极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各种花草树木,进行绿化美化。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西岔的人居环境日趋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百姓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保护坏境的意识逐渐提高,切实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几年的不懈努力使西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建设薄弱。二是生态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产业链不长,技术含量不高,加工大部分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缺乏高技术产品,附加值低,“大资源、小产业”的情况没有得到转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尚未发挥和展示。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带动能力不强,三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压力较大。四是群众环保意识还需加强。部分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节约资源、不自觉保护环境等不文明行为。
四、建议与对策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做好生态保护、恢复、优化、建设“四篇文章”,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工作目标,积极争取、用好、用足上级生态建设资金,不断推进生态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扶持力度,以特色种植、养殖为重点壮大基地规模。加强对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和利用,发展人工种植。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商标等“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充分发挥气候、环境等生态优势,打造一批以花木观赏、野生菌采摘为主题的生态游项目。确保打响西岔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满族村寨民俗生态村旅游特色品牌。
三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深化水污染防治,让水质更加清澈。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殖技术,建立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格局。深化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要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对辖区内脏、乱、差问题进行彻底治理,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采用生态教育、环境宣传、文化熏陶等方式手段,切实提高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动员全体百姓积极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