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助力脱贫攻坚、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塔峪镇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为实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塔峪镇肖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各方力量,穿梭在脱贫攻坚一线,为贫困户送健康、送文化、送知识,着力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助推产业发展大步走,实现贫困户收入大提升有力推进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塔峪镇肖家村基本情况
塔峪镇肖家村位于望花区东南部,塔峪乡南部,距离塔峪镇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6公里,三面环山,南紧邻抚顺县石文镇西出口。地处高山地带,三面环山,环境清静优美。总面积4775亩,其中耕地1050亩,建设用地225亩,林地面积3500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肖家村三面环山,风景秀美,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强化举措,建设过硬基层党组织
肖家村党组织能够定期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会议主要研究事项有发展党员、村重大事项提议、党建工作部署、“两学一做”主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主题党日”学习内容等。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召开村组干部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思想和行动上改掉影响党的形象的陋习。建设富有活力的党员队伍。全村党员14名。60岁及以上9名,女党员2名。行动不便党员1名,肖家村有“三向培养”对象3人,肖家村的党员几乎没有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分配工作的党员。
党支部书记带头全面做好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清查核算工作,切实摸清底数,明确产权归属,建立台账。村“两委”班子及选派干部积极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并抓好规划实施,明确划分职责,分头负责种植、运输、销售等模块。肖家村产业稳中向好,不仅大大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增加7个就业岗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基地工作村民每人每月收入近3000元。
三、上下齐心,关注民情,全力打赢肖家村致富强村的攻坚战
塔峪镇肖家村享受国家农村低保待遇20户29人,低保边缘户6户6人,五保户3户3人。肖家村在各级政府帮扶下,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肖家村粮食直补发放按照政府规定的流程严格执行,没有多报或截留资金情况。肖家村两委研究制定脱贫措施,并多次为贫困户上门服务,村党支部切实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引导党员提高政治站位,多次走访贫困户,通过结对子活动,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摘帽。占地50亩、投资500万元,集观光、体验、生产的现代化设施扶贫产业园在望花区肖家村建成。打造镇和全市性农业特产永久性平台,让全镇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
四、支部牵头,打造美丽新肖家村
肖家村集体有7个大棚,耕地是由村里十多户村民耕地流转的,承包期至2030年止。2019年肖家村借助国家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关文件精神,争取国家50万资金。村党支部牵头,以村级合作社为依托,完成村属6栋冷大棚的修建及1个暖棚修建,用于种植香瓜。丰富村集体经济项目,壮大集体经济。
6月以来,香瓜种植示范基地的“壹品园”香瓜进入挂果期。这片香瓜今年是初挂果,首年收益将达到5万元,明后年将进入盛产期,预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7万元以上,同时还会带动镇域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肖家村坚持“资金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产业市场化扶贫利益联接机制,利用村集体土地,因势利导,大力村集体经济项目。
2019年村党支部依托本村主导产业蔬菜大棚种植,先后投资近50万元建设暖棚1000平方米1个、冷棚5个,每个冷棚面积达到1155平方米。购买了西红柿苗4000余株、香瓜苗7200余株和西瓜苗800余株。目前,西红柿、香瓜已经上市,每天产量近千斤,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西红柿、香瓜盈利近7万元。
在上级政府及各方友好单位的帮助下,让肖家村的村民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起早贪黑干活,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硬化了肖家村的进村道路,又打了几口深井并为村民更换了水泵,让村民用得上自来水。2017年村结合了村里的特点和外出学习获得的经验,试行搞了七亩地吊丝冬瓜的种植。2019年确定利用流转土地20亩搞大棚园区建设。建了一个暖棚和五个冷棚用于种植香瓜和西红柿的经济发展方案。
塔峪镇肖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用生动具体的实践、群众身边的典型、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播到群众中去,用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熏陶,引导群众、鼓舞群众。始终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要延伸到哪里”,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引领思想认识、传播党的声音、培育乡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力脱贫攻坚,唤起肖家村村民众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脱贫动力,丰富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真正把广大农村群众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力弘扬自尊、自强精神,增强脱贫主体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切实发挥了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