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毗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永陵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赫图阿拉城,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1.5%,苏子河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是满族的发祥地,先后被国家民委、农业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多部委授予“中华满族第一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荣誉称号。近几年,赫图阿拉村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满族民俗文化,以“满族发祥地、努尔哈赤故里”为原点,大力发展满族特色文旅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努力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一、自然生态情况
赫图阿拉村通过特色村寨保护试点项目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村内给排水管网配套设施齐全,村民家全部为水洗厕所,污水经过一级化粪池沉淀集中处理后,由二级氧化过滤处理后排入河流,已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全村电力设施经国家电网二次改造,线路整齐安全,村域内采用地下通讯光缆覆盖,消灭了黑杆、蜘蛛式网线,村内WiFi全覆盖。
2007年开始进行林权制度改革,对超坡度的耕地采取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杜绝了滥砍盗伐现象,治理了水土流失,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截至2018年,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73%的上升到81.5%。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农田耕种鼓励农户多采用有机复合肥,生物肥等,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大伙房水库上游水源质量。
2016年,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赫图阿拉村率先开展了“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村班子成员全员上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全村妇女的积极性,垃圾分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配置两台垃圾收集车,污水处理设施四处,配置了专职卫生督查员监管村街道、河道流域的环境卫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几年的努力,赫图阿拉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垃圾分类已经常态化运行,村民爱家园、讲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已养成。
二、文旅融合情况
赫图阿拉村根据本村现有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以满族民俗文化为核心,开发满族特色旅游产品,致力打造一园、二节、四遗、五馆的乡村旅游规划,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二产支撑旅游做强,三产融合旅游延展。
---“一园五馆”。中华满族民俗风情园是我国目前唯一展示满族民族发展历史的综合性游览区,园内有满族历史文化长廊、满族博物馆、地藏寺、显佑宫、满族老街、赫城湖、跑马场等景点,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满族文化体验园。村内分布“满族历史博物馆”、“旗袍博物馆”、“人参博物馆”、“前清历史博物馆”和“满族民俗博物馆”五处博物馆,五馆从历史文化史料展示、古董的陈列到民俗的介绍,活态的体验,向游客全方面展示满族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满族农庄过大年”。连续成功举办6届,已成为辽宁省冬季旅游品牌中的佼佼者,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辽宁卫视、四川卫视等多家中央及省市媒体深度报道。2019年“满族农庄过大年”活动吸引各地游客超过35万人次,创造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过千万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实践,更是开发了北方冬季旅游的新热点。
---“赫图阿拉颁金节”。以传承和创新的满族“秋收节”为基础,增添了多元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成为赫图阿拉村的第二大节庆品牌,年吸引游客近3万人次。
---文化体验。赫图阿拉村作为“中华满族第一村”,其特有的满族建筑、满族餐饮、满族工艺、满族习俗,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从“满族剪纸”、“地秧歌”、“满绣”、“八碟八碗”四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学习体验到满族粘豆包等特色小食的DIY制作购买,从哈赤登基大典、乾隆祭祖、满族婚俗等民俗表演到人参、山野菜等土特产品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每一位游客一进入赫图阿拉村就感受到满族发源阶段从历史到人文、从非遗到民俗、从美食到游艺等多角度的体验魅力,置身其中,人村合一、沉浸互动。
---特色民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00余万元,自筹资金352万元,依托清永陵、赫图阿拉城景区,以清代四大功臣家族为原型,结合满族特色民俗文化、打造功臣府邸特色民宿,将满族特色庭院、满族火炕、满族四大怪、嘎拉哈等元素与满族建筑紧密融合,打造独树一帜的满族特色“府邸”精品民宿。同时,以满族一户一品一特色模式打造精品民宿为突破口,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民宿建设中来,以更大限度的提升村内游客接待能力,实现8小时游到两天一夜游览的升级。
---休闲观光农业。赫图阿拉村加快了土地流转,由传统单一的大田作物耕作模式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产转变,为游客提供从认养、耕种到收获的全链条农耕休闲体验,先后创建了御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启运湖生态园、清满益珍牌黑木耳产业基地、新宾精米牌水稻深加工等支柱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倾力打造“启运湖生态园”,人工栽植绿化树木1.2万多株,须根花卉5.8万多株,今夏已呈现出一幅鲜花盛开、绿水青山的景象,吸引游客流连忘返。
从历史到民俗,从人文到自然,从建筑到景观,赫图阿拉村已形成以民宿产业为基础,结合景区、民俗、文化、餐饮、休闲农业、文创于一体,打造了“中华满族第一村”独一无二特色文旅经济。
三、发展效益情况
得天独厚的满族民俗资源,既是赫图阿拉村的文化名片,也为村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赫图阿拉村已经完成“中华满族第一村”特色乡村文旅产业布局,创建村集体经济引领的赫图阿拉满族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打造龙头企业+农户联动的创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创新经营主体。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提升,依托毗邻赫图阿拉城景区资源做支撑点,在县、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实现了专项建设资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方案的落实,以打造精品民宿为切入点,产业公司头三年以租赁村民闲置房屋的形式,三年后再入股产业公司,经营模式由产业公司统一运行管理,村集体享有80%的经营利润分红,租赁房屋村民享有20%的经营利润分红,做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村民增收开辟一条崭新的创收之路。如今,赫图阿拉村年接待旅游110万人次,旅游产业年收入6300万元,村民平均年收入3万余元。
---带动村民增收。几年来,赫图阿拉村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主的一系列产业,带动了全村经济稳步向前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除去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全村有3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有的在赫图阿拉景区及周边提供劳务服务;有的参与村里的满族地秧歌演出队,参演村民达76人;有的参加村里的满族文化展演团,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上演数场登基大典、乾隆祭祖等实景民俗表演,参演村民达115人之众,此一项每年每人收入5000元。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110万人,全村旅游从业人员710人,带动就业1100余人。
---贫困户稳定脱贫。赫图阿拉村的贫困户围绕赫城的旅游产业发展找到了很多致富途径,每年举办的“满族农庄过大年”期间,贫困户卖农产品、卖热饮、卖小工艺品,每人都能收入五、六千元。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袁振祥,80岁,家里两口人,以前家庭收入主要靠低保金。2019年村里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后,老两口将居住的四间房屋租给村里,每年租金收入8000元,加上永陵启运药材合作社和村里生态园的分红,袁振祥老两口的年收入达到了26604元。今年赫图阿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77人已全部脱贫,人均收入8689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计划
赫图阿拉村文化资源丰富,开发的文旅融合产品也取得了一些效益,但是将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换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资源与产业对接不畅;现有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比较肤浅,产品线不够丰富,缺乏高品质的工艺产品;熟悉市场经济、了解文化经营、通晓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赫图阿拉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抢抓国家支持东北振兴发展、加大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机遇,继续深入地挖掘优秀的满族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具有新宾满族特色的地域风情,不断夯实文化供给基础,精心打造文旅融合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二是引入市场机制,特别是大型节庆活动,使实施主体逐步实现由村向市场转变。三是创新人才机制,通过招商引才等方式,引入文化创意、网络营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加盟。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借助沈白高铁建设契机,与沿线城市建立合作联盟,打造“三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本地故宫)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