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调研报告 丹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研究
丹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1-06-18 来源:丹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把握全球经济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丹东作为国家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城市,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沟通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重要战略位置。

、丹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丹东先后被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建设等国家战略,丹东元素在国家、省级层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多次得到体现。《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对于丹东的定位从多个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划。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丹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是,丹东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经济体量依然不大。2019年,丹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54.2亿元,与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开放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从省内看,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在省比重仅占3.08%2.1%,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的规模还比较小

2交通体系尚不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交通枢纽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对接需要加强,港口与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联互动还应提高,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还需倾力打造。

3产业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不够高,特别是对港口能够发挥支撑作用的临港型产业尚未形成气候,规模大、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偏少。

4开放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各类开发区产业层次和集约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国家级开发开试验区尚处于申报阶段,自由贸易区申建工作短期内难有成效,开放平台对产业发展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带动作用未充分显现。

、丹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定位

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打造一批重大开放平台,实施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将丹东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东北节点城市、国家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中朝全面合作先导区、服务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自由贸易港区。

丹东地处东北亚中心,是东北亚经济圈与环黄()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和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长期以来,丹东市把对外开放的重点放在东向,着力发展对、韩、日等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但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丹东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丹东应该构建“东扩、西进、北上、南下”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东扩”继续巩固和扩大对朝、韩、日经济合作的领域和深度,发挥丹东对朝韩贸易桥头堡作用;“南下”以丹东港为基础,通过丹大铁路和公路,加强与大连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丹东与我国东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南太平洋国家的经济交往;“北上”指通过东北东部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东北东部经济带,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西进”通过丹东至沈阳铁路及公路,融入沈阳一小时经济圈,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打通进入中亚及欧洲的通道。

、丹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加快对外经济合作平台建设

1、加快推进沿边开发开试验区建设充分把握《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赋予丹东的重大发展机遇,加紧制定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争取规划尽早获批。在开发开放试验区内,借鉴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试点经验,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

2、加快中朝互市贸易区建设。建立健全朝双方会晤机制,疏通边民贸易通道,磋商解决边民贸易中的问题,为双边互市贸易发展提供安全、稳定、便捷的条件。分层次推动设立新鸭绿江大桥、宽甸河口、东港大台子等互市贸易点。

3、推进丹东综合保税区建设。按照“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模式,推动货物自由便捷流转,促进贸易投资、人员往来与货币结算便利化。条件成熟时,申报设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丹东片区

4、推进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开发建设。推动由中央政府与朝鲜政府进行洽谈,启动黄金坪经济区的开发开放。落实好相关规划和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动入驻项目早见成效。

5、加强各级开发区建设。建立市级经济开发区申报、审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指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申报市级经济开发区。推动大孤山经济区、金山经济区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在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完成扩区的基础上,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将建设成为集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二)积极推进丹东企业“走出去”

1、不断加大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目前,丹东中纳实业曙光集团等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产业园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相关扶持资金,用好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企业进一步做大。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企业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园区化经营方式,转变企业走出去方式。同时,丹东企业可以利用辽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的产业园,开拓海外市场,开发对外合作。

2、扩大境外投资布局。推进曙光集团在俄罗斯、西亚和南美地区投资项目,东方测控美国的研发中心项目,北方山奇在俄罗斯尼古拉的综合保税园区项目。继续对这些项目进行跟踪,及时化解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项目尽早进入实施阶段。

3、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发挥日林、辽宁建交、鲲鹏建设、东方测控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大规模地带动商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形成内外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新局面。指导企业提升工程承包层次,逐步向投资规划、项目设计、项目运营、后期管理等高端领域延伸,努力向工程总承包、国际投资、带资承包等国际工程承包综合性方式转换,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4、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畅通国际劳务合作信息发布渠道,完善服务平台。以扩大专业型、技术型劳务输出为目标,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提升服务层次,推动外派区域多元化、外派工种多样化。建立健全对外劳务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劳务合作企业的管理。

(三)促进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1、开辟新兴出口市场。在纵深发展美、日、韩、朝等主要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拉美、非洲、中东、俄罗斯及东欧市场,减轻对传统市场的依赖性。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展销会,进行产品促销;帮助企业参加在线商品交易会,拓展网上贸易。

2、加强出口基地建设。结合丹东产业特点,重点培育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水产品、果菜、草莓、木材加工、电脑软件等出口基地,在项目申报、融资、税收、逼关、检验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较高的骨干商品群。

3、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创新贸易模式。以招商项目为载体,加强对出口型外资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出口创汇型企业。以外经带动外贸出口,促进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通过国际合作和援外项目带动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出口,增强创汇能力。

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发挥边境经济合作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载体功能,促进边境贸易向加工、投资、贸易一体化转型。

4、大力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将自主创新、引进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兴贸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促进具有目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5、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进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打通“网上丝绸之路”。引导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开展进出口业务,逐步形成具有丹东特色的跨境电商出口集群。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通过与培训机构、大专院校等合作,培养综合掌握电子商务、外贸业务、物流和市场营销等知识的专业人才。

6、大力推进对朝鲜出境加工业务。继续加强与海关总署的沟通和协调,争取使丹东更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获得赴朝出境加工资格。加快出境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落户园区。

(四)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1、精心包装一批招商项目。结合丹东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加强对招商项目的策略和包装。量身制定个性化的招商方案,着力突出吸引投资的特点、亮点和卖点。

2、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灵活组织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实现从粗放招商转变为精细招商、从盲目招商转变为目标招商、从政策招商转变为环境招商,不断提高项目成功率。

3、强化对重点国家的招商。重点针对韩、日、美、新加坡等国开展招商活动。在项目选择上,重点围绕仪器仪表、装备制道、再生资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医疗美容等,争取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和高端项目。

4、着力改善利用外资结构。加快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咨询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鼓励跨国公司在丹东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培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零售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国际连锁超市。支持外资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城镇建设改造,有序推进医疗、教育、体育等领域对外开放。

(五)发挥沿边地区优势,推进中朝经贸合作迈出新的步伐

1、构建中朝经贸合作枢纽。以申报丹东综合保税区为引擎,加快筹建丹东中朝互市贸易区。推进丹东出境加工园区建设,完善丹东企业出境加工业务,拓展出境加工行业领域。

2、建设中朝重大项目合作示范区。加速推进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合作开发建设工作,对中朝两国重大项目合作的开发模式、法律法规设计、政策设计和产业设计进行研究,制定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和详细规划。积极参与朝鲜新义州国际经济区和鸭绿江经济区建设。

3、建设国家级赴朝旅游集聚区。以新义州、平壤为基础,开拓赴朝其它地区旅游项目以及登岛游、登岸游和自驾游等新项目,发展赴朝特色旅游。进一步缩短赴朝旅游办证时间,简化办证手续。设立中朝旅游合作中心,打造中朝旅游合作平台。

4、打造中朝两国人文交往纽带。加强边境地区政府和民间交往,务实经贸、文化、旅游、农业、卫生等方面合作,形成合力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六)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1提升港口综合功能。拓展丹东港货物运输航线,开拓吉林、内蒙古等新地。拓展丹东港欧洲、东亚、南亚等货物航线,加大航线密度推进丹东港沿沈丹、京哈、平齐、白阿等铁路线路,经阿尔山口岸至蒙古国乔巴山,经俄罗斯博尔贾通达欧洲。

2、完善公路铁路基础设施。构建“朝中蒙欧”、“韩中蒙欧”海铁联运大通道。深化与通化、满洲里等城市合作,开通平壤—莫斯科国际联运通道客运业务,研究开通面向日韩门户航线,推动“中蒙欧”大通道向东延伸。

3、完善新鸭绿江大桥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朝鲜政府会谈,协助朝鲜方面完成朝鲜口岸服务区和大桥朝方一侧辅路建设,尽快完善新鸭绿江大桥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新大桥早日通关运行。

(七)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1深化口岸综合改革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区域通关一体化、关检合作“三个一”工程建设。做好辽宁电子口岸丹东项目的后续建设和口岸业务的拓展工作,争取早日启用丹东电子口岸。

2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外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由前置改为后置,开展直接登记制试点。加快服务业领域开放步伐,降低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股比、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

3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企业登记注册三证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N证合一,为企业注册提供更大便利,减轻企业负担。

完善市场监管的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企业年报网上申报工作,强化对市场主体“宽进严管”,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