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明,男,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共产党宽甸满族自治县委员会县委书记。
一、亲力亲为,他是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一)压实脱贫责任、思想认识到位。他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落实中央、省市的扶贫政策。认真落实定点帮扶1个贫困乡镇、1个贫困村和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个一”定点帮扶机制,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涉及的领导协助抓,县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头指挥,扶贫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积极配合,层层签订责任状,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把脱贫攻坚任务和责任分解到人、落实到户,充分体现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强化领导机制、组织保障到位。一是人员保障到位。将扶贫办定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由5人增加到11人,由组织部每年安排年轻后备干部到扶贫办进行调训,壮大力量。二是资金保障到位。在县财政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工作,五年来共安排县级扶贫专项资4341万元。三是领导保障到位。定期在常委会和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周调度、月督查、月评估、月抽查、月通报制度,经常性地进行实地调研,亲自安排部署工作,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果。
(三)强化关健环节、工作措施到位。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统筹资金2.1亿元,在106个贫困村落实集体产业项目281个,实施“飞地”项目44个。大力实施到户产业。投入资金1.2亿元,落实大榛子、蓝莓、中药材、食用菌、养牛、养猪等到户脱贫产业项目,保证贫困户至少有2个以上产业项目,产业扶贫模式在中央《求是》杂志上作为典型进行报道。中药产业扶贫作为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推广。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在全省推广。“满乡印象”“品味宽甸”2个电商龙头企业与23家农村合作社、基地合作,覆盖贫困户6568户,实现年均销售额1780万元,“借力电商谋新路,消费扶贫开新篇”消费扶贫典型案例,荣获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论坛优秀典型案例。以危房改造为发力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完成C、D级危房5123户,开展“暖屋行动”修善房屋765户。全面落实教育、健康、就业、低保兜底、饮水安全各项扶贫政策。
二、情系群众,他是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为了体察民情,有针对性地做好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刘希明同志经常走村进户,深入村组调查研究,与贫困户唠家常、谈发展、谋思路,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全县106个贫困村的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他对全县贫困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脱贫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工作调度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他先后53次专题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深入贫困村进行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强力推进宽甸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三、从严治吏,他是人民利益的守护人
刘希明同志坚决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始终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放在首位,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严查扶贫领域腐败,在巩固和扩大全县脱贫成果上下足功夫。全面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督查检查。他带头转变作风,开展全县作风建设大会和警示教育大会。在扶贫资金和产业项目建设方面,组织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在脱贫成效方面,开展全县大普查和乡镇间交叉互检等。通过“两办”督查室、纪委监委、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从不同层面对脱贫攻坚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对各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立行立改,切实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
截至目前,宽甸106个贫困村全部销号,现行贫困标准下15868户38850人全部脱贫,实现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贫困发生率已由2015年的12.1%下降到0。2015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780元,到2020年增加到平均年人均纯收入为9945元,远超过脱贫标准。乡村面貌明显好转,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层党组战斗力明显增强。群众收入明显增加,脸上笑容明显变多,贫困户对我们干部的满意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