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和《纲要》规划目标的实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在省、市扶贫办的正确指导下,在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2016年如期完成40个贫困村销号,20721人脱贫的工作目标。
一、资金的下拨与使用
义县2016年共安排县以上财政扶贫资金4817.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607.8万元,省财政扶贫资金2025.6万元,市财政扶贫资金684万元,县本级安排资金500万元。
按照资金用途,用于生产发生资金2233.4万元,金融扶贫资金1560万元,危房翻建资金578万元,贫困监测补助4万元(农调队),项目管理费46万元,贫困劳动力实用技能和转移培训资金100万元,贫困村道路改造和其它项目资金500万元(县本级)。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完善六项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石
我县将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举全县之力抓好抓实。一是建立责任传导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县级领导包片包乡、科级领导包村包户制度,县委常委会每季度、政府办公会每月听取一次脱贫攻坚情况汇报,半年召开一次全县脱贫总结会。四个班子领导定期深入包保乡镇,指导脱贫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脱贫攻坚任务细化落实到基层,在全县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二是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沟通乡镇、各部门的行业扶贫工作,设立义县扶贫工作网,建立脱贫攻坚信息共享平台,细化基础数据统计,整合各领域的政策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管理。建立贫困人口、贫困村、扶贫政策项目等信息导航栏,使其成为指导全县扶贫工作的一张公示板,接受社会各界的评价和监督。三是创新扶贫协作机制。组织召开了行业扶贫座谈会和推进会,研究制定了《义县行业扶贫实施意见》,提出了行业扶贫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由一名副职领导主抓行业扶贫,成立扶贫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制定到2019年的行业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行业扶贫档案,通过行业政策、行业行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四是推行典型带动机制。结合道德义县建设,深入到村屯和田间地头,开设道德讲堂,传播新思想、宣讲新典型、传授新技术。同时,我们注意在贫困户身边培育和树立了农旺大田合作社、果树种植大户、当年脱贫模范等40个脱贫致富典型,让贫困户看得见、信得着、学得来,依靠典型的力量引领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利用省农科院对口帮扶我县的优势,邀请果树栽培专家、学者,到果园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手把手教授他们最新的果树栽培方法。五是强化党建保障机制。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扶贫干部,选派6名优秀青年后备干部到扶贫一线锻炼,向151个贫困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明确提出保持贫困乡镇党政一把手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除特殊原因外原则上三年不作岗位调整。深入开展“三带三创”等基层党建载体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成15个考核组对151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及第一书记进行考核,区分出4个档次并公开通报,调整了15名驻村第一书记,撤换了1名不称职的村党支部书记。六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把脱贫攻坚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增加了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完不成脱贫任务的乡镇和行业扶贫任务的部门实现评先选优“一票否决”,对主要领导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县委组成联合督导组,对乡镇、部门落实脱贫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由纪检部门牵头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重点检查扶贫资金去向和使用情况,督促责任单位对上级扶贫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条进行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公开曝光、严肃处理。
(二)创新十(六)种模式,引领造血扶贫工作导向
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将产业项目和扶贫对象牢牢“捆绑”在一起,不断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积极探索实施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一是政府主导模式。重点实施农业“111”工程,计划到2020年全县农村人口实现人均一亩高效田、人均一亩果树、人均一百只鸡的目标。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鼓励政策,对达到标准的设施农业小区、果树示范园、肉鸡养殖小区,给予10-20万元的资金扶持,并在基础设施上给予配套。今年全县新增高效田近3万亩,新植果树3万多亩,新增养殖肉鸡规模1500万羽。依托禾丰集团投资5.5亿元的肉鸡屠宰及深加工项目,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养殖肉鸡1900万羽。今年全县流转贫困家庭土地9840亩,有5700名贫困人口受益农业“111”工程项目,年内可实现脱贫。二是企社合作(稳定增收)模式。结合光伏产业扶贫优惠政策,利用农发行资金与锦州阳光能源、汉能控股等公司合作,在17个涉农乡镇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年初在头台镇试点成功,已使25户55人受益,预计每户每年可获利1500元以上,目前全县有75个家庭式电站正在安装调试。由省农发行贷款支持的16个村级电站正在筹建中,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惠及1.28万贫困人口,每户每年发电收益3000元以上。三是整村推进模式。通过县委、县政府搭建村企对接平台,锦州惠发天合化工有限公司与七里河镇西后台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企业以每亩750元的价格流转全村土地3800亩,栽种中草药13种,该村65户、112名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和到种植基地打工已实现脱贫。锦州银行计划每年拿出2亿元资金,帮扶4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四是合作社引领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与,让贫困户搭上脱贫致富的顺风车。大榆树堡镇旧站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把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吸纳入社,邻村拉马沟村也在镇里的协调下,将部分贫困户加入到旧站村葡萄专业合作社实现增收。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吸纳4000名贫困人口,年内可实现脱贫。五是大户带动模式。依托种养大户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和打工实现脱贫。九道岭镇三家子村养羊大户聂德海,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羊并垫付饲料费用,羔羊出栏负责回收,带动了该村贫困户脱贫。通过大户带动可使全县7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六是资产收益模式。利用既有的资源、资产、资金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取分红。九道岭镇与双双肉牛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将66万元互助金以90户贫困户的名义入股,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得到1000元的分红。在九道岭镇的协调下,志刚蔬菜合作社将平房子村和四方台村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镇政府用水利设施、电力线路、作业道路折价入股,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通过资产收益型扶持,全县1125人可实现脱贫。七是资源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实现脱贫。今年瓦子峪镇碾盘沟村依托大石湖景区和闾山攀岩节发展沟峪游,组织贫困家庭参与农家乐项目,使该村7户贫困户、26人户均增收近千元。目前全县5个乡镇6个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和山货交易带动75户、206人脱贫。八是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通过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助推贫困户脱贫。张家堡镇报恩寺村采取先进技术培育的“红萃寒”牌寒富苹果,不仅销往全国大中城市,部分还出口到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户均增收5000余元,带动该村28户贫困户脱贫。头道河镇西砖城子村采用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栽植的早金酥梨单株效益达到160多元,带动该村27户贫困户增收。九是电子商务模式。采取“互联网+”方式,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成立义县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26家企业入驻,通过培训逐步在每个贫困村培养1名电商带头人,积极打造农产品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帮助和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让贫困户不出家门就能获得收益。十是家庭手工业模式。通过政府搭台、市场主导、典型带动、多渠道扶持等措施,引导贫困妇女和家庭发展特色手工业,实现贫困家庭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县妇联举办了助推精准扶贫手工项目推介会,对18个乡镇近百名手工品制作者进行培训,目前已有6个乡镇进行推广,近800名贫困人口加入到手工活加工行列,平均月薪达到1500元左右,有效激发了贫困妇女就业热情,成为拓宽贫困户增收的一条新路。
(三)落实六项政策,织密脱贫攻坚工作网络
我县把落实上级扶贫政策和因地制宜制定出台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对部分缺少劳动能力或因病、因学致贫或有其它特殊情况的贫困群体进行政策支持和兜底。一是开展医疗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大病报销种类由过去22种扩展到24种,报销比例由原来的70%提高到80%,大病保险理赔起付线由11723元下调至7034元,符合条件的享受“三免四十减”政策。充分利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支援的有利契机,组织专家为710名贫困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二是实施教育资助。开展了学前阶段、普通高中和中职国家助学等六项教育资助。为48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119名高中、中职贫困学生办理了助学金。实施“雨露计划”,对385名中高职在校生每年给予1500元助学补助。实施“阳光计划”,每年无息借款、滚动资助80名贫困学生。争取社会各界教育捐款及资助429.7万元,借助社会力量实行“一对一”帮扶。使因学致贫的260户908人实现脱贫。三是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今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成移民搬迁安置8户21人,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0户299人。四是扩大低保覆盖面。从7月起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由3025元提高到3663元,达到了低保线与贫困线的“两线合一,今年新纳入低保线建档立卡贫困户490户、735人。通过低保提线今年可使符合条件的2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200人脱贫。五是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普惠制技能培训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开展电工、月嫂、家政等职业培训2912人次,有1150人实现就业脱贫。六是发挥公益组织作用。残联、慈善协会等公益组织通过向上争取、社会协调、项目搭车等措施,对因残致贫的群体给予救助,开展了白内障手术等8项疾病救治和蓓蕾救助等5项捐资助学活动。通过协调企业,为头台、头道河、地藏寺三个乡镇募集定向善款190万元,帮助103户317人脱贫。
(四)聚焦六个突破,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一是脱贫攻坚整体工作实现新突破。按照省政府贫困村销号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具体要求,我县成立了由审计、财政、扶贫、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的5个联合验收小组,由各乡镇提出申请,对提出申请的40个村进行了初步验收,通过核查贫困人口家庭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全县年内完成1.7万贫困人口脱贫,35个村实现销号。县扶贫办被评委全国先进集体。二是扶贫资金投入实现新突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构筑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2016年中央、省、市、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817.4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下拨我县扶贫资金3633.4万元,市扶贫开发基金684万元,县扶贫开发基金500万元,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2033.4万元,贫困户危房改造578万元,金融扶贫资金1560万元,光伏及其它项目资金146万元,贫困村道路改造500万元(县本级),40个销号村主导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三是金融扶贫项目实现新突破。省、市农发行将义县作为金融服务精准脱贫攻坚试点县,贷款7.4亿元支持我县凌水湿地生态治理保护、分布式光伏发电和七里河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李小汇行长亲自来义县进行现场调研和项目对接,市行派驻一名同志到县扶贫局挂职副局长,全力推进贷款资金早日落实并发挥效用。将156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农发行、农信社、祥和村镇银行贷款抵押和贴息,争取到三家银行放大10倍的贷款额度,为贫困户提供最大额度5万元三年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支持。四是城乡基础设施面貌实现新突破。省政府办公厅与省扶贫办、财政厅、交通厅、住建厅、林业厅、水利厅沟通协调,为我县落实了城镇整体规划、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城内污水处理、饮水安全等项目。我们将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与各类专项资金整合,优先用于销号村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道路硬化63.4公里,新建村部75个、饮水工程36处,新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55个,维修卫生室65个。五是社会扶贫工作实现新突破。在省市领导的沟通帮助下,我县与盘锦市和辽河油田成功对接,两家单位今年各出资500万元对我县实行对口帮扶,分别用于稍石线道路升级、基础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农业“111”工程。辽宁工业大学组织专家团队到包扶乡镇、村屯进行调研,拟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用于助推贫困人口脱贫。省市县151个驻村工作队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工作,在发展林果、棚菜、畜牧产业和水利、道路、村部建设等方面对贫困村进行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省政府办公厅驻七里河镇七里河村工作队,省海洋与渔业厅驻稍户营子五台沟村工作队积极筹措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全方位的帮扶,助推帮扶村实现整村脱贫。六是脱贫攻坚工作氛围实现新突破。义县作为锦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市14名市级领导、市直309名县处级领导及企业帮扶贫困户737户;义县26名县级领导、449名科级干部及规上企业帮扶贫困户667户,各级干部主动与贫困户进行精准对接,采取不同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省市县全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尽管我县脱贫攻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距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一是部分西部偏远乡镇的贫困村底子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欠帐较多,实现脱贫销号有一定难度。二是部分贫困村由于历史原因,主导产业不明晰,不能很好的将主导产业与贫困户脱贫联系在一起。三是个别贫困主体脱贫主动性不够,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依靠上级、对口单位帮扶、好年景好收成去脱贫,不能主动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来。四是实现稳固脱贫难度大。我县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近几年旱涝自然灾害多发,部分贫困户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脱贫,但由于根基不牢,极易返贫。这些问题既是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下一步高度关注、精准发力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