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书年鉴 > 扶贫志 连山区脱贫攻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规划
连山区脱贫攻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规划
【2021-06-09 来源:连山区扶贫开发保障服务中心】

连山区脱贫攻坚工作涉及9个乡镇和1个涉农街道,其中新台门镇、山神庙子乡、白马石乡和孤竹营子乡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贫困程度较深的乡镇,全区9个贫困村均分布在这四个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和扶贫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连山区委、区政府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委政府的“一号民生工程”,立下脱贫“军令状”,围绕脱贫质量和成色,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打出党建统领、产业支撑、凝聚合力、危房改造、精准识别退出等“组合拳”,取得了显著成果,脱贫攻坚工作圆满收官。

一、“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2016年以来,我区共有6839户1504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白马石乡上三角村、下三角村、唐家屯村,山神庙子乡白石头村、琉璃瓦村,孤竹营子乡门家沟村、史家沟村,新台门镇杨树漫子村、新台门村9个贫困村实现脱贫销号。到2020年底,未脱贫的1户2人和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已脱贫人口均已实现稳定脱贫,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513.79元,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

(一)强化党建统领,聚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机制为要。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不断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是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区委书记、区长负总责,主管区长抓落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抓指导协调,各行业部门积极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常务会,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并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二是实现“双联双包”全覆盖。印发《关于全区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双联双包”安排的通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全区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实现“联系1个村、包扶1户贫困家庭”全覆盖,区委常委及四个班子领导带头到包扶村、贫困户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定期交换意见,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印发《连山区脱贫攻坚职责手册》,明确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工作职责,以及相关行业部门工作职责和各级机关干部包户责任,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抓脱贫和相关行业部门与各级机关干部积极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四是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印发《关于选派干部到村工作实施方案》,选派115名干部到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充实强化“两委”班子,提高“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作用。

五是创新党建扶贫模式。以“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杨郊乡西老爷庙村鼎硕果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市场+基地”模式,带动贫困户54户128人,入股贫困户每人每年分红1500元,务工每人每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切实将党的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脱贫“领头雁”的作用。

(二)科学谋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规划为先。连山区始终坚持以科学思维谋划脱贫攻坚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合理规划,精准推进。

一是科学制定脱贫攻坚规划。紧紧围绕脱贫质量巩固提升,以促进农业增效和贫困户脱贫增收为核心,以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为突破,合理制订《连山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连山区“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以及各年度的《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和《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帮扶和群众自立的多元化扶贫机制,统筹务工就业、产业扶持、医疗保障、兜底保障、教育扶贫等行业扶贫工作开展,推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进小康。

二是着力优化扶贫产业格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持之以恒地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优化。充分发挥女儿河沿岸乡镇近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裸地蔬菜种植等扶贫产业项目,使蔬菜产业逐步形成裸地、冷棚、暖棚时间互补的优化格局。充分利用马鞍山和虹螺山等山区资源和城市近郊乡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采摘和特色中草药材种植等扶贫产业项目,把水果产业打造成一个集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等多种特色于一体的精品产业。利用毗邻102国道、京沈高速等交通便捷优势及山区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饲养大户和贫困户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家庭养殖等扶贫产业项目。利用灵山景区、天然寺等旅游资源及山区秀美的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因势开发乡村旅游业,以此带动“农家乐”、休闲采摘等扶贫产业项目发展。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形成同步发展格局。

三是加大行业政策倾斜保障。积极整合乡村经济振兴等各类涉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统筹社会帮扶资源,发挥资金整合优势,优先支持贫困乡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控辍保学”台账,为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高中生提供教育资助,为大学生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扎牢医疗保障“五道防线”,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工作,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坚持实施住房安全保障工程,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实现贫困者的“安居梦”。加强低保兜底保障,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及时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四是加强脱贫攻坚领域监督问责。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违法违纪问题专项治理,对出现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完善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开展督查“回头看”,对工作不落实、问题不整改的,特别是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对抽调的驻村工作队成员和驻乡、驻村干部擅自离岗、不服从组织调配的要严肃问责。

五是加大脱贫攻坚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报道我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上的创新举措和先进典型,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加强关注、支持、参与脱贫攻坚事业的浓厚氛围。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使贫困户由被动扶贫向主动脱贫转变,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三)创新产业模式,提升脱贫动力。脱贫攻坚,产业是根。连山区始终坚持以产业扶贫为基础,结合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政府引导、农户参与、龙头带动、资金扶持”的联动机制,着力发展扶贫产业项目。2016年以来,全区总计实施和扩建扶贫产业项目179个,所有建档立卡户已全面叠加覆盖,保障脱贫支撑持续稳定,稳定脱贫、不返贫。

光伏扶贫让脱贫路“亮起来”。切实把光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产业之一,抢抓政策机遇,统筹考虑全区土地利用、电量消纳和就近并网等因素,积极推进光伏扶贫进村入户,为无劳动能力、无增收门路的贫困户提供产业支撑,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全区建成光伏扶贫村级电站31座,装机容量2.38兆瓦。每村每年可稳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以上。

蔬菜产业成为脱贫致富“快车道”。充分利用山神庙子、白马石、钢屯、新台门等乡镇地处女儿河沿岸近水资源优势,以及塔山、沙河营等乡镇地处平原,地下水资源丰沛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引导和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暖棚、冷棚和裸地蔬菜种植业,增加种植业收入。不断加大蔬菜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龙头性企业,引领和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以规模生产的批量优势和时间互补的优化格局,增强蔬菜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目前,全区共实施蔬菜产业项目43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547户12384人。

饲养业成为脱贫致富“好帮手”。充分利用孤竹营子、山神庙子、白马石、新台门等乡镇山多地少的自然特点,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脱贫产业思路,“量身定制”扶贫饲养产业和增收计划,引导贫困户发展蛋禽、生猪、肉牛、肉羊饲养业,培育合作社进行适度规模的集中养殖,让饲养业成为脱贫致富的稳定支撑。目前,全区发展饲养业农民合作社26个,带动建档立卡户1769户   人。

中草药材成为脱贫致富“新引擎”。结合连山区多山的自然特点及山区独特的气候优势,以中草药材种植项目为引领,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引导合作社及贫困户发展辽五味、苦参、防风等地道中草药材种植,建设中草药材种植基地,让一棵棵中草药材成为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让一个个中草药材合作社和中草药材产业基地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目前全区有11家中草药种植合作社,种植各类中药材1万余亩,每年产值达7000万元。如钢屯镇的五味子扶贫产业基地,种植面积3000亩,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发展成为一个集五味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扶贫产业基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63户,安置贫困劳动力50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林果业结出“扶贫果”。围绕大、小虹螺山和马鞍山、蟠桃山,利用山区特有的小气候,发展“晚红”蜜桃、“开心”樱桃、寒富苹果、早金酥梨等精品水果种植业,打造“晚红”“开心”和“塔山红”等水果品牌,增强水果产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休闲采摘业,让水果产业逐步成为乡村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增速器。目前,全区已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15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30户2119人。

泳装下乡让扶贫“靓起来”。借力兴城市泳装产业优势,抓好泳装企业入村项目,引进发展泳装加工生产性服务产业,扶持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导作用,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务工增收。截至目前,全区引进实施泳装加工项目14个,建立扶贫车间4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00余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0人,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

手工编织刺绣“热起来”。坚持把手工编织、刺绣与促进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加大培训和引导力度,让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在农闲时的树荫下,在冬闲时为的炕头上,把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发展手工编织业与刺绣业,为家庭脱贫增收。几年来,我们共举办手工技能培训班26期,培训贫困农村妇女644人。“巧娘”“绣娘”已成为全区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甩穷帽、拔穷根”,自我发展的一种集中体现,手工编织刺绣业已发展成为“炕头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五小项目”到户“促增收”。制定印发《2020年连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型家庭产业脱贫项目补助实施方案》,鼓励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扶持发展到户“五小”项目,增强脱贫支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2016年以来,全区共计实施到户项目1362个,累计发放补助金200万元。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成为脱贫致富“新龙头”。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集体经济服务社,为扶贫产业化项目实施培育带动龙头和牵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区共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39个,成立村集体经济服务社4个。充分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村集体服务社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规模,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产业格局,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全区共建成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等扶贫产业基地141个。

(四)凝聚各方面力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联合聚力。扶贫工作没有局外人,也唱不得独角戏,必须调动各级党政部门、基层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力量,在党委主责、政府主抓、部门主干、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参与的格局下,系统地、全方位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强力推进危房改造。始终坚持把实现贫困者“安居梦”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危房改造工程。一是把农村危房改造列入连山区“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多次召开危房改造调度会,住建、扶贫部门及各乡镇分工明确,确保了任务和责任“双落实”。二是坚持做到政策公开、对象公开、程序公开,严把准入关。各乡镇通过调查摸底、党委会讨论确定改造对象,由住建和扶贫部门现场复审、拍照留痕,逐村逐户建立危房改造档案。三是坚持应改尽改,不落一户。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和门窗漏风潲雨必修、外墙轻微裂缝必修、屋内顶棚塌落必修、室内夹墙开裂必修“四必修”要求,对全区56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再核实、再认定,确保贫困户危房应改尽改、不落一户。2016年以来,全区D级危房翻建户812户,C级危房维修户401户,A、B级房屋简单修缮户926户,全面完成区内现有危房改造任务。四是强化督查,规范操作。区政府督考办严格按改造时间节点督查,督促进展相对缓慢的乡镇加快进度。在资金使用上,制定改造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由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严格对改造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危房改造资金不挪用、不套用。

全面开展教育扶贫。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雨露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免除书费、学杂费,发放教育资助,为中、高职学生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为贫困大学生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建立完善控辍保学台账,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有书念,无因贫辍学。2016年以来,全区共资助贫困学生7768人次,发放教育资助金453.19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612人次411.75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54.6万元。

全面开展兜底保障扶贫。采用不评议、不公示、先批后审的方式,最大限度简化低保审批录入程序,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应扶尽扶、应保尽保。2016年以来,全区纳入低保和五保贫困人口6975人,目前正在享受低保和五保政策贫困人口6883人,兜底保障率55.39%,居全市第一。

全面开展健康扶贫。落实好医疗保障“三个一批”政策,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无忧保险和省级补充保险,扎牢医疗保障“五道防线”,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目前,系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补充保险,基本保险补贴率和慢病服务签约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基本医疗保险受益9476人次,大病保险受益1218人次,大病医疗救助受益3605人次,商业补充保险受益1660人次。

是全面开展就业扶贫。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长远脱贫手段,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鼓励扶贫项目企业和扶贫车间更多招用贫困劳动力,积极开发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增设乡村防火员、保洁员、防疫员和环境监督员、贫困户卫生打扫员等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16年以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共举办实用技能培训和手工技能培训班27期、培训贫困人口1078人,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一技之长;举办扶贫专场招聘会7场,对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1人;兜底安置贫困家庭高校毕业学生14名,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818人。

积极开展社会定点帮扶。积极组织实施“百局百企业帮百乡”和“户企结对”等活动,组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政策宣传、制定脱贫规划和帮扶措施、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构筑起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互补的扶贫新格局,形成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2016年以来,全区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25个,定点帮扶了115个村,共计有24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各驻村工作队和社会企业、个体工商户累计捐款捐物29.29万元,帮助贫困乡村修路、修桥、安装路灯,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夯实基础设施,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脱贫攻坚,质量是魂。连山区始终坚持“一率四有三通”和“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质量标准,加强水利设施、道路交通、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

着力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水利项目及投资落实,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脱贫攻坚项目、整村脱贫项目和贫困村,保障扶贫产业项目和贫困户发展生产用水。切实加强贫困人口饮用水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达标排查,保障贫困人口生活用水安全。2016年以来,总计投入资金1710万元,自来水入户14个村,解决1800多户5800多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水源井13处,抗旱水源10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8374人,新增灌溉面积1610亩;硝酸盐治理工程,改造村屯水源15处。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按照《葫芦岛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和建设标准,加快乡镇、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19年底,全区115个行政村均已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法、体育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文化中心配套建设了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以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把服务群众同引导教育群众相结合,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相结合,推动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全面脱贫进小康、建设幸福和谐新连山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村卫室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条件,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就近、方便、有效、安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截止目前,全区共设有定点卫生室115个,9个贫困村已建成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个村卫生室职能由乡卫生院代行;106个非贫困村已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39个,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职能由定点村卫生室承担。

全面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坚。2016年以来,投入资金7223万元,修建村外道路161项253.62公里,桥梁工程31座922.8延长米,过水路面6座358延长米,实现了村与村道路全部通畅。投入资金4140.6万元,修建村“一事一议”村内道路199.6公里,9个整体脱贫村村内巷道实现全面硬化,硬化率100%。

二、“十四五”期间工作规划

“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总战略,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为突破,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帮扶和群众自立的多元化扶贫机制,稳步推进扶贫产业壮大发展,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进小康。

(一)着力保持脱贫政策总体稳定。继续深化落实“五个一批”和辽宁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接续减贫的意见》等扶贫政策,坚持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不变、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变、五级书记抓扶贫不变、“双组长”责任制不变、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不变、已摘帽省级贫困县党政正职相对稳定不变、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扶机制不变、各级帮扶力量和帮扶关系不变和各级扶贫投入力度不变“九个不变”,做到驻村队伍不撤、帮扶力量不减,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延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接续减贫。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着力把脱贫攻坚与乡村经济振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改善人居环境。

(二)着力优化产业格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持之以恒地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优化。充分发挥女儿河沿岸乡镇近水资源优势,引导扶持新台门、白马石、山神庙子和钢屯等乡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裸地蔬菜种植等扶贫产业项目,使蔬菜产业逐步形成裸地、冷棚、暖棚时间互补的优化格局。充分利用马鞍山、香炉碗山和虹螺山等山区资源和城市近郊乡镇的区位优势,引导扶持孤竹营子、白马石、新台门及锦郊、塔山、寺儿堡和沙河营等乡镇大力发展水果种植、采摘和特色中草药材种植等扶贫产业项目,把水果产业打造成一个集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等多种特色于一体的精品产业。利用毗邻102国道、京沈高速等交通便捷优势及山区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饲养大户和贫困户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家庭养殖等扶贫产业项目。利用灵山景区、天然寺等旅游资源及山区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因势开发乡村旅游业,以此带动“农家乐”、休闲采摘等扶贫产业项目发展。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形成同步发展格局。

(三)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积极整合乡村经济振兴等各类涉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统筹社会帮扶资源,发挥资金整合优势,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四)着力做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以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为核心,不断强化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拓宽贫困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目标。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重点加强贫困劳动力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劳动技能,使贫困农民在实现生产致富的同时,既富了口袋、又丰了脑袋,实实在在地增强“造血”机能和内生发展动力。

(五)着力加强资金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和扶贫资产使用和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范扶贫资金使用程序,推行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违法行为,确保扶贫资金专项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设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