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智谷科技综合体被誉为“智慧之门”,2018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作为开发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示范先行区域,智谷科技综合体以创新驱动为主导,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为扬州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一、智谷科技综合体现状
智谷科技综合体位于扬州城市南部新城核心位置、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金地段,由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由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具体运营管理。智谷科技综合体围绕研发、信息、检测、设计、金融公共服务五大中心建设,重点发展以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检测设计、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产业,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基地。一期工程于2016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由两幢塔楼以及裙房组成,高96.8米,地上共计24层,地下2层。二期工程位于一期东西两侧,于2017年全面开建,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预计2019年建成。一、二期工程总投资约13.6亿元。三期工程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目前在规划之中。
当前,智谷科技综合体已入驻软件与互联网、智能科技等各类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97家,入驻率达90%;入驻企业实现业务总收入15亿元,税收1亿元,亩均创造税收350万元,是目前开发区制造业亩均税收的10倍以上。智谷科技综合体已经孵化“规上”“限上”企业6家,实现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挂牌后备企业5家,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2家,获批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江苏省留学生创业基地。
二、建设运营各项举措及成效特色显著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把智谷综合体作为产城融合的典范,在规划建设之初就秉持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以最高的标准建好这座“智慧之门”。
1.坚持高起点定位,打造产城融合的典范。在目标愿景上,立足大体量、多功能、高品质、有后劲,舍得用最大的投入、最好的地段、最全的设施,把科技综合体打造成产业创新、人才集聚的样板、“两创示范”的基地、产城融合的典范。在规划定位上,邀请国内顶尖机构同济大学设计,兼顾现实与长远,兼顾生产与生活,兼顾进得来与留得住,优化科技研发、生活居住、道路交通、购物休闲、教育医疗、金融服务设施布局。在功能设置上,采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模式,仅智谷综合体内就建有5个众创空间100个提包入住且免费使用的创客工位以及6万平方米的孵化用房。在配套设施方面,智谷综合体为服务于入驻企业和创业人员,目前已建有会议中心、美食广场、咖啡吧、超市等、职工之家、城市书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在产业方向上,明确以科技和创新为主题、以软件信息、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业、以“三室经济”为主体,打造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融合的科创园区。
2.坚持高质量引培,打造企业成长的摇篮。为保证入驻的企业质量,一是抬高门槛,把好关口,把科技创新作为进驻标准,对申请入驻企业的投资人背景、未来3-5年发展规划、科创水平和产业方向等设置明确标准、开展实地考察,切实做到宁缺毋滥,并建立绩效考评和滚动淘汰机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换血”。二是咬定目标,强化招商,成立专门的科技综合体招商团队,重点围绕研发孵化、软件信息、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平台服务五大领域,切实强化对南京软件研发企业的无死角、全覆盖对接,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创企业的针对性洽谈。强大的招商攻势,为智谷积累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预期明朗的成长型、创新型企业,不仅实现了“有得谈”、“有得选”,更为未来“智谷”二期、三期入驻企业“有得来”储备了一批优质客户。三是推动上市,当好“红娘”,从促成银企对接、风投与企业合作,对企业改制、上市进行专业辅导,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实现了上市企业服务“全覆盖”。目前“智谷”科技综合体已拥有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创业板上市储备企业3家。
3.坚持高水准服务,打造孵化创新的温床。为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创业环境,“智谷”把提升服务效能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做到“以政策洼地构筑创新高地”“以扶持干货换取产出硬货”“以服务诚心赢得投资信心”。一方面,给企业“真金白银”。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构建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主导的投融资体系,设立投资机构5家、基金规模7.2亿元;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3000万元人才专项基金,落实新增纳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品牌创建等奖励项目8个;对入驻企业累计发放服务券150万元、房租减免补贴近1500万元。另一方面,对企业“真帮实扶”。搭建科技、金融、商务、信息和国际交流五大服务平台,推动服务端口向企业开放,做好服务平台的集成者、管理者;搭建小微企业服务“1+N”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代理、双软认证、管理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得益于“智谷”的政策支持,在入驻企业中,爬山虎的地理信息、瑞丰信息的互联网数据服务、舜大新能源的绿色光电研发、航盛科技的汽车导航系统、鼎集智能的智慧社区智慧校园、大祺自动化的数控系统等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同行业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中航盛科技的汽车导航系统覆盖国内品牌汽车95%以上,大祺自动化的数控系统替代进口、在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一。
4.高品质保障,打造集聚人才的高地。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奖励30万-200万元、优秀博士人才资助15-20万元,为其提供人才公寓、推荐子女优质入学、开放医疗绿色通道。加强校地人才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国际项目和人才。配套建设千人餐厅、美食广场、书房、电影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大楼内24小时供电、空调电梯24小时运营、客服电话24小时服务、5名保安夜间巡逻值守。目前在入驻企业中,已集聚各类创新型专业人才2200多人,其中35岁以下占90%,本科以上学历占80%;有20多名海外留学生在智谷创业,其中博士以上人才3人;有20%左右的外地员工在扬州落户安家。
三、面向长远发展方向目标明确
智谷科技综合体立足扬州市委、市政府“12345”创新工程建设总体规划部署,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主线,着力发挥科技研发转化、科技创新服务、科技金融创新和高端人才创业等功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综合体建设、开发区总体发展的带动作用,为全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强化项目和人才招引
1.明确项目招引方向。针对智谷综合体内入驻项目的招引,坚持“质量和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关注项目的成长性、科技含量、税收贡献和产业带动性,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领跑者,重点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智谷科技综合体设立研发总部和管理总部,引进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落实一批对开发区和扬州今后发展具有支撑力、推动力的实实在在的项目。
2.着力招引高层次人才。优化和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高层次、掌握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强的研发人才,吸引产业、行业引领军人才落户或长期合作;积极邀请“国家千人计划”、高校教授博士带团队、带成果、带项目入驻;强化人才引进联席制度,建立和畅通重大项目、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高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探索政府公共服务于社会资源整合一体化的人才服务模式,推进智谷科技综合体的高端人才服务集聚。
(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
1.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聚焦高端产业,通过各类科技评选,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申请认定研发机构或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在综合体内部建设研发中心;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成长战略联盟,开展重大课题攻关以及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应用研发。
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对接扬州市及周边区域高校院所,梳理其有市场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资源,建立与高校院所的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渠道,引导和吸引高校院所、国有和民营企业所属的研发机构在智谷科技综合体内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同时,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协同社会力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共性技术创新服务、成果转发服务、科技资源共享等服务平台。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优化相关政策,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省、市级计划项目,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收购、订购等方式,深入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各个领域的运用,逐渐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群,带动周边企业开展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技术合作,
(三)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
1.在硬环境建设上,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引进社会资本、专业机构参与综合体建设和运营,推行“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模式,在周边建设工业园、中小企业集中区,以更好承接智谷科技综合体优质项目产业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服务领域,逐步完善配套创业公寓,完善创业金融服务。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搭建具有国际交流功能的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2.在软环境建设上,构建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体系,规范市场服务主体行为,形成服务标准化流程。重点运作好政府投资资金和基金,推动综合体管理运营向“房东+保姆+股东”模式转变,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围绕项目孵化成长需要的各类资源要素,提供创业辅导、融资上市、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市场开拓等特色服务,助推创新项目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成为现实生产力;鼓励龙头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企业开放资源,服务产业上下游。形成“市场、政府、企业”三级联动服务网络
(四)促进高端产业创新集聚
1.加快形成特色产业。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软件信息等热点产业,在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上寻找突破口,在智谷综合体内集聚培育一批市场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经济拉动强的特色产业。
2.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银行证券、保险及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加快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为企业投资融资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以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为重点的电子商务,促进电子商务应用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3.构建产业链发展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联动,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园”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模式。充分结合全市发展高端产业规范标准,出台负面清单,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合作机制,主动融入和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采取扩大给予升级改造投资补贴、争取重大项目等方式,鼓励企业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