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工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工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020-04-04 来源:丹东市委政研室】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激发社会潜能,释放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市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工程,全力促进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把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做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可靠保障,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工程,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了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丹东新一轮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一)实施简政放权工程,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一是持续开展简政放权改革。经过多轮改革,(2014年以来数据)累计调整行政职权943项(包括取消、下放、合并、转移、增加、上收、前置改后置、承接),今年,完成了57项省政府下放职权的认领工作。二是开展“简政放权回头看”。对开展“放管服”改革以来,市政府下放到县(市)区一级政府的行政职权事项进行“回头看”,防止出现明放暗不放、只放责任不放权力、下级无力承接等问题。采取自查和抽查等方式,确保已下放的事项权责明晰、承接到位。实施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清理变相审批和许可,市营商局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开展了清理变相审批和许可工作。结合辽宁省一体化在线平台,全面清理已取消、下放的事项。三是制定标准化权责清单。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强化对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动态管理,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市直各部门权责清单工作的通知》《关于二次征求市直各部门权责清单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权责清单梳理汇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确保清单合法、有效,不断拓展清单管理范围,规范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二)实施效率提速工程,营造高效便捷的审批环境

        一是巩固扩大“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成果。多次组织协调全市31个涉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重点单位的进厅工作进行督办。全市保留的政务服务事项594项,除21项不适宜进厅的事项以外,573项事项全部进驻服务大厅进行集中办理。二是强力推进县区“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指导县(市)区重新确认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对纳入到省政务服务事项库的事项进行了重新梳理。组织召开县(市)区“三集中、三到位”工作会议,对县(市)区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统一,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对标先进进行梳理确认。市政府督查室对县(市)区“三集中、三到位”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层层压实责任,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进必授权”,大厅之外无审批。三是持续再造审批服务流程。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了《丹东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丹东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平台互联互通的总目标。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快企业项目落地速度提供有力保障。四是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改革,制定“四办”清单,编制了详细的办事指南、优化办事流程,将市县两级各100个高频事项纳入“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并在丹东政务服务网及市级媒体进行公示,通过网上办理、EMS送达等方式,实现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

        (三)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营造方便快捷的办事环境

        一是完善网上大厅建设。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整合各部门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和网上服务入口,将市、县(市)区两级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与并联审批管理系统等功能相融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预约和网上咨询,建成了包括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和政府热线在内的“三网合一”政务服务系统,与省一体化平台与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启动了政务服务事项从省库认领和维护工作,共认领和维护政务服务事项大项已备案4712项、业务项已备案5756项,实现了政务服务“一库管理、数据同源、同步更新、一次认证、全网通办”。二是将市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延伸至乡镇(街道)。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市县乡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便捷度。创新提出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延伸至村(社区)一级,建成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网上审批服务体系。三是实施行政许可标准化改革。按照省政务服务事项库确定的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类型、设定依据、编码和申报材料编制标准化的办事指南,实现全地区同一公共行政服务事项“五统一”。

        (四)实施服务提升工程,营造贴身贴心的服务环境

        一是建立联系制度。出台了《丹东市市级及部门领导干部走进基层服务企业实施方案》,对全市部门领导干部进行任务分工,实现“全覆盖”,全市30名市级领导和298名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共计328人对接全市364户规上企业,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政府服务定位,维护市场契约实施、行业规范和行业发展秩序,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丹财综〔2019〕264号),组织市直各部门编制本部门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使市直各部门了解政府购买服务,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三是倡导特色服务。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完善窗口单位制度建设,统一服务标准。印发了《关于印发政务服务窗口单位相关制度的通知》,完善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提示服务、代理服务等特色服务制度,将窗口单位服务规范、工作标准、窗口单位基础设施规范、“好差评”制度等14项规章制度印发全市政务服务窗口单位执行,对全市政务服务窗口单位实施规范管理。四是落实“项目管家”制度。建立项目管家工作平台,为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配备项目管家,“一对一”跟踪协调解决企业项目建设和发展中的困难,为758个重点项目(企业)配备项目管家,实现全覆盖。

        (五)实施投诉畅通工程,营造透明公正的监督环境

        一是开展“投诉案件办理回头看”。对《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以来所办理的涉及营商环境建设的投诉案件进行全面回访、评估。对2017年以来我市受理的217件投诉案件处理情况开展回头看,对各类转办、督办、自办的投诉问题办理情况,逐个梳理,逐个确认,确保企业和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满意答复,已办结案件得到有效落实。二是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整合8890平台,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将全市现有的热线号码实施整合,采取直接撤并、过渡保留、双线并行、回归办公电话属性四种方法,整合了93条热线,实现了“一个号码管服务”。8890平台建设作为2019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高标准兑现了市政府的承诺。今年以来,8890平台共收到群众诉求20238件,转部门办理19310件,部门反馈18968件。三是完善市场主体投诉案件办理流程。建立案件分析、合议工作机制,市营商局领导班子每周固定时间调度投诉案件办理工作,分析重点、难点,研究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和重点投诉案件主要领导亲自上手,确保投诉案件办理高效得当。完善了《丹东市营商环境投诉处理办法实施细则》、《丹东市营商局投诉案件办理流程》,规范案件受理和办理程序。四是提高市场主体投诉案件办理效率。对市场主体投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调查、快速处理、妥善解决。不定期召开案件分析调度会,对重大影响案件进行组织协调、跟踪督办,会同有关部门对给全市营商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予以追责问责。让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能够迅速快捷的得到回应,高质量、高效率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

        (六)实施专项整治工程,营造无障碍的政务环境

        一是持续开展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专项整治。开展群众“办事难”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 进一步巩固“办事难”专项整治成果,组织实施第二批“办事难”专项整治,在省方案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对11个方面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二是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项整治要求,制定17类40条整治措施。实行“日报告、周调度”制度,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查问责。三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选聘218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作为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对全市行政审批、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特定行业服务规范、行政执法及基层窗口服务等情况进行监督。与辽宁省民营企业协会丹东分会结成“营商共建单位”,通过举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培训班、建立政策宣讲平台等方式,组织相关部门及时为民营企业进行政策宣讲,指导民营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

        (七)实施法律惠企工程,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一是建立规范文明的执法机制。出台了《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丹东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丹政办发〔2019〕21号),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征用、行政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中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二是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市法院组织开展“依法纠正涉产权错案”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涉及民营企业和投资人产权的生效刑事、民事和行政裁判,重点加大对产权纠纷申诉案件的甄别纠正,出台《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恶势力团伙5个、恶势力集团1个,严厉打击涉企暴力侵财刑事案件,让市场主体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积极开展破产案件审理和“执转破”审查工作,受理“执转破”案件8件,裁定宣告破产2件;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受理各类行政案件863件,审结651件,妥善化解行政争议,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放管服”改革,推动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持续开展涉企特殊主体积案和营商环境建设问题清理专项行动,强化执行联动和失信惩戒,完善查控系统,梳理涉党政机关等特殊主体执行案件18件,已执行到位金额5000万余元,依法保障市场主体胜诉权益及时实现。三是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组织开展律师服务民营企业专项活动,组织220名律师成立“丹东市服务民营企业律师团”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积极拓宽法律服务宣传渠道,开辟“丹东普法”、“丹东法援”微信公众号,积极面向企业开展法律宣传,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累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3000人次。四是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产权制度和各类市场交易规则,加大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市中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服判息诉率100%。五是强化企业矛盾纠纷化解。组织各县(市)调解员定期进行走访,全面掌握辖区内涉企矛盾纠纷动态,重点做好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纠纷的分析、化解;围绕涉及企业产生的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等矛盾纠纷,做到一般纠纷信息周、月、季上报,重大矛盾纠纷及时上报,及时掌握涉企矛盾纠纷动态信息;结合各类矛盾纠纷所涉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体户等加强法治宣传,引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倡导合法诚信经营。

        (八)实施诚信践诺工程,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一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丹东市企业法人公共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在重点领域推广市场主体信用承诺书制度。引导489家企业做出综合信用承诺、产品服务质量等主动公示型信用承诺,并“信用丹东”网站进行公示。对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为“差”的企业,进行了约谈,督促整改,并将约谈记录和整改情况上报省信用办和国家发改委。二是健全政府自身诚信建设。出台了《丹东市全面推进“信用丹东”建设工作方案》、《丹东市对失信黑名单企业实施惩戒联动工作方案》、《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丹东市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直属部门、县(市)区政府和经济区管委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了考核方案,实行指标考核全覆盖。三是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平台”和“信用丹东”网站发布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和人民银行“金融领域黑名单”累计1093人次,归集失信联合惩戒典型案例65件,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出台了《丹东市企业法人公共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对失信主体的信用修复申请、信用修复渠道、信用修复流程及范围等进行详细规定。

        (九)实施利企便民工程,营造优势明显的双创环境

        一是加大贸易便利化改革力度。市商务局12项审批备案事项已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办理,切实做到“一窗受理,集成办理”,办结率100%。取消《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及生产能力证明》,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外商投资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简化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程序,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二是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ロ岸通关环境。继续推进口岸货物通关电子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免除查验没有问题企业吊装仓储移位费、“预约通关”制度等工作,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率达到100%全覆盖。“单一窗口”公路口岸报单量位居全省第一。三是减轻企业负担。制定了《丹东市支持外贸提质增效项目实施方案》,发放全面开放资金给外贸企业。落实《2019年度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对130多个外贸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出口信保等方面项目进行了审核,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四是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中介服务。根据重新调整的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开展了相关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名录重新归集工作,全市共归集中介服务机构215家单位,其中市级159家,县区级56家。五是深化减证便民改革。落实《辽宁省第一批取消调整涉及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证明目录》,取消调整证明事项253项,永久性取消75项,取消后规范调整办理方式178项。对市直各部门及县区各部门落实取消调整的253项证明事项进行“回头看”。六是强化来丹投资创业人才服务保障。完善来丹投资、创业人员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制定了《丹东市人才户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学历型、技能型、资格型、创业型、急需紧缺和特殊技能型五大类十种人才落户我市城镇地区政策。放宽涉外企业聘用外籍人才条件,压缩办证时限,完善来丹投资、创业人员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

        (十)实施营商文化工程,营造广泛参与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省级媒体发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新闻报道32篇。开展新修订、出台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辽宁省推进“最多跑一次”规定》宣传月活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采取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开展学习、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手机APP、制作小视频、解读PPT、摆放易拉宝、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种媒介做好《条例》和《规定》的宣传工作。二是多措并举,提升机关干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热情。把“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和营商环境建设十大工程各项任务结合起来,推动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开展“党员先锋岗”创先争优、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比武”,既当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者,又当好攻坚克难的“急先锋”,实现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机关作风明显转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品牌创建目标。推动“党建+营商环境建设”的发展创新,深入开展“双季评”活动。

        二、抓住薄软环节,继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一)科学精细建立营商环境制度体系

        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任务艰巨、覆盖范围广,涉及到全市各单位和职能部门,建立科学精细的制度体系是落实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是建立起全市自上而下的营商环境组织领导体系。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亲自上手研究部署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落实。建立了丹东市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市长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组建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营商局合署办公。各地区、各单位成立了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监督,营商环境建设监督部门综合协调、运行监督、上下联动的网络体系和工作机制,全市自上而下建立起优化营商环境组织领导体系。

        二是建立起营商环境制度体系,确保把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做精、做细、做出实效。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丹东市委 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中共丹东市委 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的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中共丹东市委办公室 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十项工程的工作方案》《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复制扬州经验系列行动方案的通知》《丹东市2019年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清单》《丹东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丹东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丹东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丹东市热线渠道整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丹东市营商环境投诉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为全面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持续深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找准差距抓落实。

        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组织相关部门学习北京、扬州、沈阳、大连、贵州等地区先进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找准我市在政务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结合实际出台了《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复制扬州经验系列行动方案的通知》以工业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通关服务、优化纳税便利化、优化水电燃气接入服务等六个方面为突破,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在各地区、各行业加以推广实施。在复制扬州经验的基础上,市委改革办全力推进复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工作。同时,积极复制辽宁自贸试验区第一批改革创新经验做法,在市、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置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分类受理,目前,70%的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了“一窗”分类受理。

        (三)切实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实际问题。

        市政府把为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一个一个难题的解决,使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和群众对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去年开展的“痛难堵”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梳理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86个,形成《丹东市2020年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清单》,印发相关地区和单位,实行盘点销号,限时办结。在解决“为企业群众服务质量不高问题”中,统一了全市政务服务窗口单位工作标准,实施规范管理。组织实施《丹东市政务服务窗口单位服务规范》《丹东市政务服务窗口单位“好差评”制度》等14项工作制度,已在全市政务服务窗口单位执行。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省内率先开通省市县乡四级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市县两级100个“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对外公开发布。在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问题中,我市已将小微企业办电环节由6个压减至3个,平均接电时间压缩至25个工作日,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办电难”。丹东机场已实现国内航班95%旅客等候安检时间压缩至6分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率达到100%,“单一窗口”公路口岸报单量全省第一,切实提高通行通关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更大范围“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掌上可办”。更大力度推动数据共享,建立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和群众办事、应用频次高的数据优先纳入共享范围。

        一是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放”出活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清单之外不另设门槛和隐性限制。承接落实好省政府取消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大力清理简化合并种类过多、划分过细的资质资格许可事项。整治各类变相审批,摸清备案、登记、年检、认定等部门管理措施的底数,并持续清理压减。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加快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推广应用,简并现场登记环节。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压减审批时间和环节。

        二是加强公正监管,切实“管”出公平。清理规范和修订完善那些边界宽泛、执行弹性大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按照法律规定和“三定”规定确定的监管职责,进一步明确相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确保监管全覆盖。对现有涉企现场检查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论证,通过取消、整合、转为非现场检查等方式,压减重复或不必要检查事项,解决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检查等问题。持续清理规范行政处罚事项,对重复处罚、标准不一、上位法已作调整的事项及时进行精简和规范。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日常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对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监管,特别是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用监管,推行承诺制,引导市场主体和公民讲诚信,自主承诺。

        三是大力优化政府服务,为群众“服”出便利。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对政务服务流程、方式进行系统化改革。加快实现公安、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税务、司法、民政等部门信息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集成。对登记中涉及多个部门交叉办理的事项,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集成业务流程,推进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银行、保险、民航、铁路、港口等相关行业机构合作对接,进一步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数量,加快推行进出口“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和无纸化通关作业。

        四是以整合促便捷,推进线上“一网通办”。进一步完善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打造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接入本级或上级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提供公共入口、公共通道和公共支撑,实现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实名身份认证,让企业和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全国漫游”。

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切实提高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延长网上办事链条,实现从网上咨询、网上申报到网上预审、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拓展政务服务移动应用。推动政务服务向“两微一端”等延伸拓展,为群众提供多样性、多渠道、便利化服务。

        五是以集成提效能,推进线下“只进一扇门”。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为目标,大力推行政务服务集中办理,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在我市已实现三集中三到位、100%应尽必进的基础上重点推动线上线下集成融合。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服务评价、事项受理、审批(审查)结果和审批证照等信息,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过程留痕,为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下“只进一扇门”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庄(社区)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基于互联网、自助终端、移动终端的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打造基层“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基层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的能力,推动实现“最多跑一次”省市县乡村全覆盖。

        六是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加快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改造自有的跨层级垂直业务信息系统,并与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做好政务信息系统改造对接。完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持续完善数据资源目录,动态更新政务数据资源,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扩大共享覆盖面。

        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为目标,推进审批服务 “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精简办事环节和材料,实施多业务申请表信息复用,通过“一表申请”将企业和个人基本信息材料一次收齐、后续反复使用,减少重复填写和重复提交。充分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以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为重点,通过优化办事系统、简化办事材料、精简办事环节,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