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转承时期,也是丹东市推进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攻坚期,丹东市工信局现对我市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进行研究,为引导和推动丹东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 丹东市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905户,从业人数1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5户。这些工业企业涵盖35个行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含电子信息业)、矿产资源开采与深加工业(即采掘及冶金业)、食品业、纺织服装业、轻工业(除纺织服装和食品)、化工业、建材业、医药业和电力9个行业。占主导地位的分别是:装备制造业、食品业、矿产资源开采与深加工业、纺织服装业。
(二)工业发展主要特点
1.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1)装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近些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仪器仪表及智能精密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比重逐年提升,目前已达到46.6%。
(2)消费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成效显著
我市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了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特色消费品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轻工业产业规模已居全省第六位。
(3)原材料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我市以补齐产品结构短板、拉长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为重点,推动了冶金、建材、非金属材料等原材料产业加快产品升级。新型原材料占原材料工业比重逐年提升,目前已接近50%。
(4)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
我市印发了《关于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与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沈阳黎明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对接合作。军民融合发展企业达到28户,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已开始实施或进入产业化。
2.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4个、高新技术企业182家、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33个。五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已建成四个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3.培育树立了一批标杆企业
我市先后实施了“小巨人”、“专精特新”、“规升巨”等企业培育计划。目前,全市“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125户,“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4户,一批优秀轻工企业入选全国轻工业百强企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还不够明确。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发展缺乏明显的产业导向,产业结构“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产业基础薄弱环节建设力度尚有不足。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强,产业龙头企业较少,创新链条中的研发、转化环节还有待加强。此外,由于人才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匹配,专业技术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3.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整。我市绝大部分产业缺乏足够强大的龙头骨干企业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总体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比重偏低。
4.军民融合发展不够深入。我市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存在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等问题。
5.“专精特新”企业及产品培育工作有待加强。引导、培育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和重点工作任务。我市相关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应继续加强,持续推进。
三、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
1.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业。提高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产能利用率,以黄海汽车成为“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为契机,扩大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充分利用国家级名牌“曙光车桥”的品牌效应和产能、技术实力,紧盯国内各大汽车集团,开拓新市场,稳步提升车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巩固和提升“中国车桥王”地位。努力将凤城增压器产品打入全国各大发动机主机厂,关键零部件要争取进入国际增压器主机配套市场,建好并充分发挥好行业研发检测平台的作用。不断扩大发动机曲轴、半轴、起动机、发电机等原有优势产品生产规模、开拓新市场。同时努力引进自动变速箱、传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产业布局:合作区依托黄海新能源汽车基地,努力打造辽宁省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元宝区依托黄海特种专用车等原有企业,打造特种专用车生产基地。振安区依托曙光集团打造全国知名的车桥研发检测基地。凤城市要不断扩大中国(凤城)工业内燃机增压器产业生产基地影响力。
2.仪器仪表及智能精密装备产业。重点加快仪器仪表产品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微型化。X射线仪器仪表领域要增强功能和拓展应用领域,尽快提高高压发生器、射线管等关键零部件的水平,开拓新领域用的射线仪表;计量仪表领域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计量仪表产品上的应用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计量仪表加强智能终端、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领域要鼓励企业发展“交钥匙”工程及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核仪表领域要加快矿山自动化仪表产品的研发,打造国内矿山自动化仪表生产基地;电力仪表领域重点发展高精度、性能稳定的具备测量、计量、分析、诊断、控制、保护等多功能的智能电力仪表产品;重点元件领域要加快研制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互换性好的新型传感器,特别是特种温度传感器。
产业布局:合作区依托东方测控、思凯电子、奥龙射线等骨干企业及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智能仪器仪表及元器件。
3.农副食品加工业。以丹东原产地粮食、北黄海水产品、宽甸凤城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资源为主,加快从低附加值的普通食品制造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大健康食品制造转型升级。提高二次加工率,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黄海海洋生物系列制品、小桨果深加工系列产品、稻米系列产品、食用油系列产品和休闲、旅游、特医和民族食品等。努力做大酒、饮料、食用醋、高端调味品产业。
产业布局:东港市依托黄海海产品资源,打造“中国北黄海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依托原生态自然资源,打造“辽宁原生态特医食品生产基地(或产业园)”。凤城市依托小桨果等资源,打造“辽宁小桨果产业基地”;依托“凤城老窖”百年历史,重塑“辽宁名酒”辉煌。元宝区依托“光华”品牌,提升“中国白醋之乡”影响力。
4.纺织服装业。加快新型尼龙材料和面料项目的产业化进程,以军民融合为切入点,以新型纺织和面料的生产和开发为重点,延长健全产业链,形成纺织业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绿色环保印染多功能后整理面料、柞丝绸面料和制品。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尽快提高产业化水平。以“互联网+”为契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大“贴牌加工”产业,培育“自主品牌”产品。带动户外服装、运动装、功能内衣、职业装、学生装及户外用品等产业快速做大做强。以2020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物资生产为契机,积极筹建集检测、培训、资质认定等功能于一身的丹东市应急防护制品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应急纺织制品产业基地。
产业布局:高新区要努力打造“中国生物基尼龙纤维产业基地”、“中国防护纺织品名城”和“应急纺织制品产业基地”。振安区要依托五龙背地区过滤、汽车用等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基础优势,努力打造“中国(北方)新型产业用布产业基地(或园区)”。东港市要扩大“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的影响力,进一步打造成全国乃至东北亚“运动户外服装制造基地”“中国原创运动户外服装品牌孵化基地”和“国际运动户外服装品牌展示体验基地”。
5.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充分发挥“中国满药之都”的区域性品牌影响力的作用,以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为契机,充分利用天然自然资源,选择一批道地和大宗药材及药食兼用作为主栽品种,加快满药基地建设,全力推进满族医药优势大品种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同时研发和挖掘一批满药新品种。以满族道地药材为原料,开发中药饮片、化妆品、日用品、添加剂等产品,促进新医药与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布局:宽甸县和凤城市要充分利用天然自然资源打造百万亩药材集中种植区和产业带。高新区和东港市要加快满族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推进优势大品种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6.新型原材料产业。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高品质不锈钢及耐蚀合金等特殊钢材等系列产品,努力打造完善的不锈钢制品的产业链;要加大钛材及钛合金铸锭(棒)、钛合金石油天然气管材等高端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力度,尽快形成系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生物基尼龙纤维等新型纺织纤维,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要加大茂金属聚乙烯,聚苯乙烯类离子交换树脂、聚氨酯类改性纺织涂层涂料,以及新型染料、水性涂料、脱硝催化材料、空气过滤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材料的研发力度。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硼镁新材料、六方氮化硼、碳化硼、核电用硼酸核用材料等系列硼精细化工材料。
产业布局:宽甸加快发展集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材料,将宽甸打造成辽东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凤城依托硼铁资源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全面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全力打造辽东硼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硼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二)加强产业基础薄弱环节建设
1.促进高成长科技企业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规升级,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瞪羚企业培育库,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上市和并购,引导支持融资担保公司优先为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
2.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优化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标准,强化第三方论证评估,突出分档培育、分类考核,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在若干行业领域推动建立专业孵化器联盟。
3.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产业资源并购重组,加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力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支持其面向新兴产业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孵化器。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设立财务公司,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服务。
4.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主导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与基础软件等领域短板,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课题制形式,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主导产业技术攻关“揭榜制”,制定发布攻关榜单,鼓励企事业单位揭榜攻关。
5.强化产业技术标准引领。编制实施标准化战略规划,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产业链标准联盟,支持设计、制造、检测、产品等产业技术标准研制,支持国家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
6.加快创新产品应用示范。组建创新产品专家委员会,开展投资项目创新性、公平性评价。制定发布《丹东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鼓励优先应用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首台(套)创新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示范。
7.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编制主导产业人才地图,加大域外柔性引才用才力度,鼓励企业在全国建设“人才飞地”。优化调整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补政策,加大对产业紧缺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奖补力度。探索以薪资待遇、股权分红、任职经历等社会化评价作为人才认定的重要标准。
(三)完善产业链条
1.针对产业薄弱环节补链。引导各区主导产业再聚焦,给予土地、资金等“一区一策”支持。制定完善产业“双招双引”目录,引进和培育主导产业的创新型平台型企业,出台支持创新型平台型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技术装备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在现有园区中建设“园中园”“区中园”,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园区集聚。
2.聚焦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链"。瞄准全市9大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方向并引进相关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并以之为基础进行辐射与延伸,从而建立全新的产业链条。
3.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强链。围绕主导产业方向,建设若干具备科技研究、产业孵化、生产制造、检测服务、人才和资本支撑等能力的“产业公地”。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技术工艺、认证体系等需求对接,夯实产业链合作基础。加强政府、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合作,按行业建立企业间需求定期对接工作机制。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产业保护联盟,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和知名品牌。
(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推进军工与地方融合发展。依托省内军工科研生产单位能力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省专业化平台,通过技术转让、二次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
2.推进军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民参军”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典型企业作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围绕军民两用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创新示范工程及项目;整合和利用现有产业基地(园区),打造具有创新示范带动作用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园区)。
3.推动军民融合支撑体系建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重要战略方向和重点地区新建或改扩建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等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加强国边防公路建设,提升线路通过和装卸载能力。完善军民港口(码头)功能,为舰船靠泊、物资补给、维修保障等提高航道、水道、锚地等基础保障能力。统筹通信、网络、地下工程等军民兼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使用,加快通用机场建设,促进通航产业发展。
(五)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及产品
1.鼓励专业化发展。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针对专门的客户群体或市场,拥有专项技术或生产工艺,使其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某个环节中处于优势地位,利用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优质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2.鼓励精细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服务,以美誉度好、性价比高、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鼓励中小企业抓住关键环节,量化标准,强化责任,不断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优势和潜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3.鼓励特色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提供特色化、含有地域文化元素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特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等。
4.鼓励新颖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持续投入、持续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树立新颖化理念,在样式、外观、规格、功能等方面加强个性化、艺术化等创意和设计,提供便捷化、人性化、细致化等产品和服务,以新产品、新服务满足需求,以新发明、新创造引领需求,通过技术、工艺、管理、服务的新颖化不断占据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