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关于沈阳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研究
关于沈阳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研究
【2020-11-04 来源:沈阳市社科联】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三年时间内,终于迎来了2020年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经过各方的积极努力,沈阳市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政治优势。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的同时,也给扶贫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针对扶贫攻坚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更加需要进行全面巩固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为此,特针对脱贫攻坚的相关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多种方式,就沈阳市脱贫攻坚成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出具体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明确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通过调查发现,沈阳市脱贫攻坚成果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使贫困户早日致富奔小康,各地各部门需要全面重视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将贫困地区、贫困户纳入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试点示范,在贫困地区实施多种具有实际效果的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强化农村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作用

1.加强党支部的引导作用

发挥好党支部的引导作用,履行好牵头责任,持续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立足于当地发展实际,加强与上级扶贫单位和地方相关部门统筹协作,主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形成定点扶贫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村持续稳定脱贫的实施。例如针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较为丰富、但是知名度不够的现象,可以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导作用,利用当前网络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全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场景。

此外,还应当创新党建工作的方法,积极开展特色支部品牌活动,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去寻找新的路径。在村级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创建各个党小组,根据本村实际发展现状,各村实行不同的发展策略,以产业精耕细作为基础,积极发挥村里的优势项目和创新产业,解放思想,找准路子。

 2.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1)应当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资源转变成资产、资金转变成股金,农民则转变成股民等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破零行动,构建村级集体经济的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2)积极发挥财政优势,增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财政为村级集体经济投入启动资金。在保障资金用途的前提下,财政实施专项扶贫资金,或者是应用其他涉农资金,为农村的养殖业、传统农业、水电以及乡村旅游等项目提供积极的支持。

3. 狠抓两委党员队伍建设

1)强化责任落实,提升脱贫执行力。一如既往的精气神推动脱贫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压实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对接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干部的职责责任,让项目、资金、资源、力量一体下沉,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同时,健全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坚持明察暗访和常态监管结合,倒逼扶贫各领域组织和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恪守使命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例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组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思想认识。

(2)实施党建引领机制,扛起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责任。一方面要强化村级两委党员的队伍学习,强化对“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实 “三会一课”,全面提高两委党员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促进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转化。

(3)提高村委领导的人才管理意识,积极实施人才回归等措施,吸引外出打工人员积极回乡创业,组织进行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员等各类人才选拔活动,将其发展成为村部的领导群体,发挥他们的积极带头作用。

4.健全各项脱贫管理制度

首先,落实动态管理机制。针对当前农村农民因为看病、致残以失业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现象,应当实施“动态清零”制度,并构建多级评议的报告制度。其次,实施贫困群众生活兜底制度。针对贫困家庭,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与当地扶贫政策相对接。再次,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对于现代农村土地流转现象,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在土地方面所享有的权益,维护好土地承包权收益这一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生命保障底线。

(二)立足农村脱贫现状,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部分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群众增收困难的现象,可以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精准交通扶贫,助力贫困山区的脱贫攻坚。此外,还应当积极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偏远山区,水资源较为匮乏,应当对其老旧的水库、水渠等进行积极的修复和治理,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问题,并进一步完善农业灌溉困难的问题,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当强化基础设施质量监督,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力争实现一次建设、终身受益。

2.加快产业基地发展

首先,根据实际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当地优势资源转变成资产,将资金转变成股金,将贫困农民转变成股民,持续性保障贫困人口能够自主性地实现各方面的保障,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脱贫,进而走向富裕。其次,重点扶持和培育优势产业。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发展现状,对于贫困产业,可以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摘帽脱贫的当下发展脱贫产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健全扶贫发展机制,创新农村扶贫新思路

1.构建多方参与的扶贫体系

(1)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在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扶贫项目支持下,让群众具备脱贫致富的自觉行为,而对于具体到家庭的扶贫项目,要让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扶贫项目实施与群众投入之间的矛盾,促使群众能够自力更生,并为其提供有效的致富门路,为脱贫后的致富寻找积极的出路。

(2)构建技能提升培训体系。通过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培训等多种内容的培训教育,促使贫困农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致富观,努力提升贫困农民就业增收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将工作落实到户,政策讲解以及资金补助都实际入户。

3)构建全面的监管制度。对于项目资金管理等,实施透明化的制度,在基层群众的有效监管下,保障扶贫资金的规范使用。实施项目资金专项管理制度,构建由乡镇、村民等群体组成的专项管理小组,所有项目实现专人管理,并且进行公开、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

(4)创新和实施“保险+扶贫”模式的扶贫新思路,针对当前贫困户的现状,为其制定适合自身需求的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一系列的保险产品。

2.大力发展农村的龙头企业

一是积极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当地政府在积极支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等给予企业一定的倾斜。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的创新者,积极发现和挖掘一批有头脑、有胆识、敢创业的农民,使他们成为农产品外销的重要力量,积极改变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方式,拓展农产品生产的效率,与大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此外,对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地区,可以积极引进其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领当地农产品往精细化加工方向延伸,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档次,加大农产品开发的力度。,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使当地群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根源上切断返贫路径,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