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关于推进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进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建议
【2020-12-07 来源:丹东市委政研室】

互市贸易是国家支持边境地区固边、富边和兴民的重要政策举措,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边民生活水平,具有特殊意义。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的正式签署,后续的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将为边境地区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丹东作为东北亚黄金运输通道将迎来战略机遇期,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到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中。“十四五”时期我市在贯彻落实《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46号文)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将边境互市贸易创新发展作为推动我市扩大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46号文)文件精神,推动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提速发展,以市工商联为牵头,丹东口岸发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丹东世贸中心、丹东昌明食品有限公司、市商务局、市合作区、市委党校为成员的调研组,先后考察了广西的百色市、防城港市等不同层级和性质的互市贸易区,认真学习各地发展经验,对推进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丹东互市贸易建设基本情况

        围绕“十四五”规划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初步空间布局以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以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和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园为两翼,打造内外联动、陆海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现阶段具备互市贸易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区域是丹东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作为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先行启动区,自2015年10月开始运营至今,互贸区规划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2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分为展示交易、仓储物流、停车候检、联检办公、管理服务五大区域,其中展示交易区域分为出口商品展示交易区(A/B)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区(C):A、B区总面积约8万平米,汇集五金机电、家居建材经销商、渠道商以及供货商,并江聚丹东及周边城市特色农产品供货商逐步发展成为“一站式”中国商品出口朝鲜的集散地。B区打造成互市商品二次加工区。引进农产品、海产品、中药材、服装业等加工类企业,通过对商品的二次加工,打造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形成本地品牌展示体验店并创立本地品牌,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兴边富民”的政策落实。C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内设海关查验平台、监管仓库、边民交易大厅、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等,依据海关进口准入清单从事朝鲜生活日用品水产品、保健品、服装服饰、工艺品、农副产品的销售与交易工作。

        互贸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海关监管”的运营模式。当前,互贸区的运营主体全通集团,是集互市贸易、商业地产、跨境电商、商贸旅游、互贸商学院业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集团公司。业务涵盖进出口通关、展示交易、批发零售、跨境电商、仓储物流、落地加工、商贸旅游等多个领域,被丹东市政府授予“中朝贸易集散地”的称号。现阶段互贸区累计实现交易额近4亿元,吸引店铺入驻300余家,发动边民4000余人、累计3万多人次参与互市贸易业务,帮助300多名贫困边民脱贫,在活跃边境经济、促进丹东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互市贸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二、学习考察典型地区实践经验

        1.百色市的龙邦口岸边民互市贸易。龙邦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由广西靖西万生隆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万生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一期重点项目,于2017年10月正式开园运营。互市区占地5公顷,建有10条专用货运进出通道,31个“前店后仓”交易商铺可供中越两国边民进场交易并配备对驳车位区、冷库、查验场、申报大厅、停车场等功能区域,可满足边民一站式采购、交易、申报、物流、销售等需求,是助力中越边境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民生工程。互市区现正结合国家关于边境贸易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导向,扶持边民互市贸易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转型。目前已有9家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涵盖干杂类、坚果类、中草药类、水果类、水产类加工厂,7家已通过市商务局、龙邦海关验收并实现投产。

龙邦口岸拥有进境水果、中草药指定监管场地资质,通关货物主要包括纺织品、水产品、坚果、中草药、水果等。截至10月31日,2020年互市贸易累计进口约1600柜,约5万吨,进口贸易额达17亿元,出口约4万吨,出口贸易额达约6亿元。在今年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情况下,龙邦口岸的互市进出口贸易依旧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于2019年,进出口柜数、吨数、贸易额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2.防城港市的东兴中越边民互市贸易。东兴市边民互市贸易从1991年4月19日“每人每天交易300元货物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起步,从肩挑手提开始,一路走来,为满足互市贸易发展需要,2016年,东兴扩建了边民互市贸易区,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60亩增加到1500亩。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已逐步形成以海关监管的互市市场为依托,国内收购市场为桥梁,国内加工市场为升华的“东兴模式”,现已成为全国互市贸易区中,交易额度最大的县(市),2019年,东兴中越互市贸易区,每天在区内交易的额度超过4000 万元,从事交易的东兴市边民超过1万人,全年以互市贸易方式进出口179.7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同期东兴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七成,出口商品主要包括食品类、生活用品类、五金机械类和工业制品等,进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海产品和活体青蟹、海螺、龙虾等。

        总体看,广西互市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依托现有平台和政策,对区域内的互市贸易进行大胆转型升级改革,发挥边民首创精神,大胆创新探索,闯出了安边稳边固边富边的新路子,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这些经验虽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一些创新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创新“互市+党建+互助组+扶贫”发展模式。广西依托互市贸易平台,利用国家给予边民“每人每天交易8000元货物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优惠政策,创新“1+n20+1”抱团创业模式,组建成以1个党支部领航,n 个边民互助的小组,每组成员20 人以上,每组吸纳1 户以上贫困户,从指定互市区进口的商品销售给边境加工企业,帮助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目前,边民互助组从2015年的16个、416人增加到2019年的128个、3334人,贫困户边民融资委托经营每年收入7600元,互市商品销售利润每人每年收入11000元,互市商品销售利润+加工每人每年收入46800元,互市商品销售利润+运输每人每年收入64800元,互市商品销售利润+装卸每人每年收入71800元,互助组抱团经营全链条每人每年收入达170000元,帮助边民特别是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益,累计带动贫困人员近10000人脱贫致富,贫困户年收入增加2.5万元以上,极大带动边民和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二是创新“互市+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东兴已经探索出互市贸易+全产业链发展的“东兴模式”3.0版,就是以“互市贸易”为核心,以党、政、企、民多方参与的、多种产业、多种经济和社会形式叠加互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互市贸易交易额从2016年的125.0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6.8亿元,增长33.42%,为边民提供就业岗位6万余个。具体包括:(1)“互市+落地加工”模式。大力推进互市产品落地加工,通过“贸工互动”实现“以产兴边”,2015年以来,落地加工企业由6家发展到现在的33家。培育出了怡诚“夏威夷果仁” 、欧宝“七彩云果”等广西乃至全国名牌产品。同时,为鼓励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多举措降低加工企业的互市仓储、运输、收费等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产业政策鼓励加工企业收购互市贸易商品进行加工,形成加工产业带动互市贸易额增长的良性循环。通过培育产值高、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特色产业,把进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丰富了互市贸易的内涵。(2)“互市+专业市场”模式。借助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互市贸易的海产品、木薯粉、坚果、水果、红木家具和工艺品等具有“东兴特色”的农产品专业市场,让“通道”变“市场”,方便更多边民参与互市贸易。

        三是创新“互市+金融”发展模式。东兴市创新互市贸易结算方式,建立边民互市贸易结算中心,互市贸易区结算中心已实现跨境个人人民币结算及人民币与越南盾自由汇兑的创新发展,形成“互市、收购、加工、再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将以往相对分散、无序的交易,转变成集中交易、统一结算。同时为实现无现金交易,目前结算中心正在优化移动支付平台。将来,边民只需用手机和指纹就能实现交易。互市贸易区还上线了“八找网”电商平台,边民以真实身份注册登录后,可以随时进行网上交易,不用现场跑腿。另外,为实现边民互市商品的现场交易和交易结算规范管理、制定扶持政策,由财政按基准利率贴息在指定金融机构,一次性给予每个边民互助组成员一定额度的授信资金,限期内偿还可循环借贷,解决了边民的本钱问题。

        四是创新“互市+电商”发展模式。东兴市首创“互市电商”,实现人、单、货三单信息跟海关、人民银行、外管、国税、商业银行、汇兑公司对接,电子商务指数进入全国前列,位居西部第一,四获“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荣获“2017-2018年中国电商示范百佳县”称号,位居排行榜第七名。通过跨境电商方式扩大了互市贸易区的辐射半径,针对进口的特色商品,引导互市贸易边民在做好线下交易的同时,通过自建、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线上交易,培育龙头企业创建互市贸易商品网络销售品牌,避免初级产品同质化压价竞争,用地域化总体竞争优势,代替松散的零售模式。

        三、加快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建议

         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建设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结合丹东实际和域外发展经验,为推进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一)大力度推进边贸模式创新,实现边民受益普惠化

        发展边境互市贸易要充分体现边民获益重要特征,通过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给予边民“每人每天交易8000元货物免关税和环节税”、“允许互市贸易进口商品用于边民生活、生产和发展致富”的优惠政策,让广大边民参与其中,在互市产业各个环节受益。一是推行边民组建互助组。我市互市贸易现能发动边民4000余人,仅占到总量(150万边民)的0.3%,建议借鉴广西的“互市+党建+互助组+扶贫”模式,推动我市150万边民向真边民、真交易、真普惠方向迈进。鼓励边民组建边民互助组,自行制定互助组章程,市(县区)商务部门对边民互助组备案管理,将每人每天收购的互市商品由互助组统一销售,实现边民互市由零散交易向有组织的互助组交易转型,销售利润由互助组统一派发给组内边民,让边民真正成为政策红利的受益者;探索互助组成员间共享、诚信合作方式,积极引导互助组与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允许经备案的边民互助组,委托1名边民代表全体或部分边民在互市作业场所内进行“集中申报”。鼓励互助组协助企业采购组织货源、独立结算、通关、销售等,以集体形式开展互市商品购销业务。二是推行边民合作社组织方式。在边民互助组的基础上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建立不同商品不同产业的边民合作社。边民合作社运行中,为推动边民合作社良性发展,给予边民合作社周转金便利,解决边民有互市意愿、缺资金的问题,指定金融机构以贴息方式,一次性给予每个边民互助组成员一定的授信资金,限期内偿还可循环借贷;或者给与具有一定信用的边民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给予边民互市贸易区项下的商品等同于一般贸易进行管理,出具官方相关的手续,方便边民的互市商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通。

        (二)大格局推进平台体系创新,形成进口商品加工化

        下一阶段我市要在空间布局上实现由“过境经济”向“通道经济”转变,建议依托边境互市贸易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势,加快功能平台建设。一是建设东北亚商贸中心(线下)。一方面以互市进口商品为主。拟在“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先行设立日本和韩国产业园,吸引日韩企业入驻,开展落地加工,产品既可以以保税的方式出口,也可以享受互市贸易政策销往国内。另一方面以互市二次交易为主。在已成熟的大东沟边民互市贸易区、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推进互市商品二次交易以及朝、韩、日、俄免税商场建设,汇集国内生产企业、经销商、企业中心仓以及浙江义乌、永康、温州、宁波小商品、小五金、小家电及家纺等供货商,吸引汇聚丹东及辽宁名优新特产品供应商,逐步将互贸区发展成为“一站式”中朝日韩商品展示销售基地,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东北亚五国商品集散地和消费中心。如整合原七经街随缘商厦和站前木都广场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丹东边民互市贸易商品零售交易中心;依托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区现有的1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建设集互市贸易、跨境电商、仓储物流、金融结算及旅游会展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易中心。二是建设国际营销公共服务平台(线上)。充分发挥互贸区、互贸点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际营销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共享平台资源。依托已经启动的丹东国门湾互市贸易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围绕互贸区通关服务,为进出口企业、贸易商与边民的交易对接提供平台服务,以数字经济理念提供贸易对接、边民证办理、边民通关服务、税务办理服务、外汇结算服务、仓储物流服务、二级交易市场服务等具有互贸特色的数字经济平台,同时打造互贸跨境电商商学院支撑体系,面向丹东边民提供“十万边民培训”服务。

        (三)大视野推进边贸业态创新,构建互市贸易多元化

        以“互市贸易+”推动边境贸易与丹东产业融合,形成以党、政、企、民多方参与的、多种产业、多种经济和社会形式叠加互动的全产业链发展。一是培育“互市+落地加工”产业链。一方面推动本地产业高端化。加快根据《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负面清单》制定我市进口商品正面清单,按照“园区+边民(企业)”模式,以具有加工产业基础的边民(企业)为主体,形成具有丹东特色的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业集群,提升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由加工组装向技术、品牌、营销环节延伸。另一方面外来产业本地化。发挥互市贸易全价值链、全产业链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如进口日本、韩国电子元器件、视光材料与技术发展电子信息及高端视光产业;进口日本碳纤维、纳米纤维和韩国功能性化纤面料,发展纺织新材料及高档服装深加工产业;进口日本、韩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环保汽配产业;进口韩国、日本、俄罗斯水产品,发展冷链及海洋生物工程产业。二是培育“互市+跨境电商”供应链。顺应“互联网+边境贸易”趋势,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满足国内对进口商品需求。综合试验区以线下园区为依托,建设互贸汇跨境电商平台,围绕互市贸易区通关服务,为进出口企业、贸易商与边民的交易对接提供平台服务,以“边民免税店”为跨境电商创新模式,引导丹东边民开设线上免税店,对边民提供电商运营服务,形成边民通关、全网销售的创新跨境电商平台模式,真正做到“一地互市、全网营销”。

        (四)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支持政策再优化

        根据国办发〔2019〕46号文规定,东北地区互市贸易区进口来源地扩大为“日、韩、朝、俄、蒙”五个国家,丹东边境互市贸易来源地在五国中以“日本、韩国、朝鲜为主,兼顾俄、蒙”,短期内需要与东北其他互市贸易区抢占客源市场,可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进一步赋予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更大的创新政策环境。一是争取“多式联运、联程转关”监管方式。采取“多式联运、联程转关”监管方式政策目前还没到位,直接影响到互市贸易新政策在丹东的贯彻落实。建议积极与海关总署协调,允许韩国和日本商品采取“多式联运、联程转关”监管方式进口。二是制定鼓励互市商品加工企业扶持政策。丹东已被列入全国首批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地区,建议制定出台《丹东市鼓励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丹东市鼓励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落地加工企业,给予通关便利、税费优惠、财政倾斜等改革支持措施。三是探索落地加工产品“直通式”通关模式。我市大量企业可参与互市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对于边民互助组(合作社)与落地加工企业的供销协议商品,按照现有“先申报、再入区”模式完成运输工具进境申报及一线安全准入检查检疫之后,即可由边民互助组(合作社)以“集中申报”方式将车辆及所载货物一并申报通关,允许货物批量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