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中国东北的西大门,山海关外第一市。是连接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节点城市。在圆梦小康的征途中,这座魅力滨城用它执着、坚守、创新的精神引领着一代代葫芦岛人书写着幸福的故事。
改革 让我们的收入翻了番
始建于1937年的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是新中国第一块锌锭出炉的地方,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对于锌厂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几乎每一个家族里都会有人在这里工作。早上7点一过,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大门前人潮涌动,6000多名职工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启。
每隔半年,集团人力资源部都会对企业年轻骨干进行考核,了解岗位情况和他们的实际需求。主修冶金工程专业的李吉宁2015年毕业入职,他所在的电解锌厂主要生产热镀锌,这种产品现在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一有时间,李吉宁就会向老师傅讨教经验。
李吉宁说:“以前我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把矿取样送到化验室,不像您一打眼就能看出来。”老师傅说:“送化验室可能要有一段过程,这段过程可能会影响生产。一个是看烟尘大小,第二是用手去摸它的感觉。”
如今电解锌厂已经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研制出70多个热镀锌品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电解锌厂专业工程师李吉宁说:“像我们最近研发的一个小品种,它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们会尽力把这个时间缩短去抢占市场,这个是我们专业工程师该做的。”
两年前李吉宁在单位联谊会上认识了在集团工作的妻子李越,成了企业“双职工”。不过,他和葫芦岛有色的缘分,还要从他的父亲李忠印说起。
今年是李忠印在硫酸厂工作的第34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高炉的燃烧情况。34年如一日,李忠印那一代人都讲要“爱厂如家”。
李吉宁的父亲李忠印说:“我们锌厂人有一句话,锌品就是人品。如果在我们当班操作中指标不合格,都不好意思见领导,见下一个班的职工没法交待。”
上世纪九十年代,能在葫芦岛有色工作几乎成了当地鉴定生活水平的标准。李忠印和很多职工一样,在工厂和爱人相识并组成家庭,过着令人羡慕的日子。然而从九十年代末开始,企业因社会包袱沉重、改革管理滞后、工艺装备落后等问题,逐渐走了下坡路。到了2012年,企业负债率高达249%。一万多名职工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李忠印说:“像我们普通员工收入只有几百块钱而已,加上孩子上学、赡养老人、日子举步维艰。”
2013年,葫芦岛有色引入民营资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产品还是那个产品,但混合所有制整合了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国有企业的实力,很快就让葫芦岛有色涅槃重生,扭亏为盈。
李忠印说:“首先产量上来了,环境得以改善了,技术投资加大了。我们职工奖金翻了翻。食堂饭菜质量得到了改善。”
到2019年末,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对比混改前总产量增长了53%,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40%;利润跨越式增长,员工收入翻番,新增厂区绿化面积30多万平,厂区及周边环境极大改善。
李忠印和李吉宁每天下班时都会在厂门口碰面一起回家。一家四口两代锌厂人的晚餐总是一天中最温馨的时刻,只是聊来聊去聊得最多的还是厂里。对他们来说,厂子也是家。
公公说:“抓紧吃而且要多吃,今晚有雨进厂值班千万注意安全,涉水的地方照明不好的地方。”婆婆说:“自己敢住不。”儿媳说:“敢住,没事。”
城市从来就不是钢筋水泥的组合,每一扇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惊涛骇浪或平静如水。但我们希望它都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个我们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山庄里的幸福生活
万永杰和老伴都是葫芦岛当地的农民,10多年前,他们跟随儿女来到城市生活。如今孩子的孩子也都长大了,老两口就寻么着找点事儿做。
在葫芦岛,关东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位于龙港区的葫芦古镇是全国唯一一处以葫芦文化和原生态关东民俗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乡村旅游景区,年均游客量超过70万。
71岁万永杰是这里的街景演员,他的角色是磨刀师傅。每天的任务是沿着固定路线在景区里高声唱吆喝。
在景区,像万永杰这样的街景演员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有四天的休息日,月收入2500块钱。老伴涂素芝则是作为手工艺人,在景区经营一间手工制鞋店。
2001年,葫芦岛当地一家民营企业以企业与村集体合作模式,在龙港区笊笠村开办了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2004年,企业与村集体确立了融合地名和民俗的发展思路。并常年雇佣500多名当地居民和农户参与到景区的经营和生产中。
涂大娘:“我属于个体,就像艺人似的,有什么事歇一天也行。管卖多卖少你得给东西展示出来,所以几乎我不耽误,除了下大雨来不了。”
万永杰和老伴携手走过了52年,他们养育了一儿一女,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生活的不易总会被勤劳击退。如今,老两口不用再为生活担忧,而山庄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涂大娘:“愿意来,这里我感觉挺好,空气好,人也好,都挺热情的,心情特别舒畅。”
万大爷:“我就成天在景区干活多好了,游客都是南来的北往的到这来看一看,你说我成天在这里面,那我的心情,好。” 上一代的支撑,是下一代奋斗的坚强后盾。城市的故事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从为生计而忙碌,到为品质生活而追求。在致富的进程中,永远会有人为大家探路前行。
脱贫致富 就是这么“牛”
2020年6月20日,建昌县梅杖子大牲畜交易市场,人头攒动。
2019年末,建昌县梅杖子大牲畜交易市场开市了。每逢农历一、五、八开集,村书记段国军都会从早上4点一直忙到中午。
这个交易市场是梅杖子村的第二个集体经济,因为刚开集不久就赶上了疫情,所以在每一场集段国军和村里的几名干部都要来为买卖双方做服务。
段国军今年47岁,担任梅杖子村村书记16年。早在10年前,他就开始带领大伙儿一起养牛。
“每场集市下来,段国军吃上早饭都要11点以后。”
段国军的前半生从未离开过家乡,这个位于辽宁西部的小山村,地处偏远、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年少时的贫苦生活,段国军依然历历在目。
自从担任村书记的那天起,段国军就积极尝试各种脱贫致富项目,从种枸杞、防风,到养猪,都在村里搞过,可由于技术不过硬、销路没打开等问题,这几条路都没能走得通。一次次失败并没有打击到段国军,为了能让村里甩掉贫困的帽子。2009年,段国军开始尝试养牛。自己尝到甜头积累了经验后,他就开始号召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搞繁育母牛的养殖。
2016年,梅杖子村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后来还新建了占地15亩的村集体企业——建昌县华森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高价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的牛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
如今,梅杖子村的养牛户已达115户,牛存栏量1200头,较2015年时翻了一番多,其中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牛存栏量183头。梅杖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牛”村,可段国军的心依然不能踏实,散集后他还要为下一场集做打算。
为了繁荣市场,段国军邀请所有经纪人免费在他家吃住。
段国军妻子说:“市场没繁荣起来 (他)最闹心了,天天回来叹气啊,这个肯定心疼啊,心疼但是我帮不上啥忙只能在家里做服务。”
段国军说:“年轻时候觉得啥叫小康生活,就是有细粮吃、钱包鼓鼓,有钱花 最好再有辆摩托车。等我日子好了以后,就不这么想了,我是咱们村当家的,过过苦日子的人理解困难人的心理,我就想让大家都富起来。大家都富才是小康。”
在圆梦小康的进程中,无惧挑战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奋勇争先的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葫芦岛人一往无前的底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阔步前进。
数说葫芦岛:2018年 葫芦岛市3.9万人稳定脱贫
2019年 葫芦岛地区生产总值807.1亿元;
2019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31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1元,增长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