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以“五抓五促进”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
以“五抓五促进”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
【2021-04-28 来源:省委宣传部政策法规处】

沈阳市辽中区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化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打造体验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全面发展之路。

一、基本情况

辽中区地处辽宁中部,辽河下游冲积平原,现有13个镇、4个街道,辖18个城镇社区、23个涉农社区、163个行政村,农村人口321403人。国土面积145585公顷,其中耕地89545公顷。粮食、果蔬、花卉、淡水鱼养殖、畜牧业等基础产业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二、主要举措

近年来,辽中区明确思路、创新举措,坚持“五抓五促进”,取得明显成效,呈现以下特点。

1.抓党的领导,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力推进。成立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汇聚实施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全面强化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压实镇(街道)、部门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制定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强化结果运用,树牢鲜明导向。贯彻落实《沈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四个优先”要求,做到层层落实责任,跟踪督查问效,实现有序推进。

2.抓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基础不断夯实。“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辽中区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一手抓招商引资上项目、一手抓现有产业促转型,针对重点产业开展定向招商,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培育壮大一批乡村振兴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夯实振兴产业基石。坚持一镇一策,破解资金难题,给予招商政策倾斜,加快特色镇建设,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农业转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打造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新模式。以农产品产业园为载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大力发展星级采摘园、生态观光、温泉度假等休闲农业,培育乡村旅游示范镇村,初步形成现代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总面积109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6万亩以上,产量60万吨以上。绿色水稻、淡水养殖、设施蔬菜、寒富苹果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产淡水鱼11万吨,蔬菜面积15万亩,肉牛存栏量26万头,拥有“辽中大米”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围绕优势农产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2家,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大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加速融合。

3.抓绿色发展,促进环境建设持续改善。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坚定不移地抓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宜居乡村工程,推进人居环境整治PPP项目,提升美化绿化亮化水平。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行动,织密公路交通网络。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动,提升电网建设标准化水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畜禽粪便治理和利用,严格实施“河长制”,开展增绿补绿复绿造绿行动。建立环境整治常态化机制,“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更加完善,正常运转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4.抓乡村改革,促进发展活力全面激发。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行土地全托管、服务大包干等土地流转模式,成立“政银担”农业金融服务中心。实施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独立财政、分灶吃饭、增量返还等机制,在开发区设立“飞地经济”产业园,实行“镇招区谈、财税分成”体制,创新实施镇街“四个一”工程,镇域内生动力增强。鼓励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集中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强化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面逐步扭转。

5.抓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治理能力大幅增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开展临时救助、残疾人、低保五保、危房改造等工作。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工程,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得到加强。顺利实施学校改造、数字校园建设等工程,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建成村级文化广场212个、农家(社区)书屋194个。乡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每年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70多场,基层文化活动700多场。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17个镇(街道)综治中心投入使用,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良好局面。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公民道德讲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群众素质得到提升。

三、几点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广大乡村,通过调研,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领导是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派驻村第一书记作用,推进“软弱涣散村”整顿工程,以党建的高质量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注重从回乡大学毕业生、致富能人中发展村干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村干部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打造新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讲好乡村振兴故事,选树乡村振兴典型,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2.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财政保障是根本。要探索设立省市级融资担保基金,利用融资平台帮助基层置换政府债务,缓解财政运转的压力,让县区能够全力抓乡村振兴。要在省市级层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加大“三农”资金统筹力度,集中资金办大事,提升资金投入的精准性、实效性。公共财政预算资金主要用于乡村公共文化、公用设施、公共卫生等方面配套建设和奖补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产业。省市级层面要研究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明确目标任务,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评办法,激发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的作用。探索推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有效途径,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

3.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才培养是关键。目前,农村人才比较短缺,要进一步细化激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举措,做实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工程”,引导外流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公职人员回乡到村兼职、任职,允许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农村通过提供服务取得合理报酬,职称晋升向基层一线专技人员倾斜。应立足于培育本土“草根人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培训力度,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加大从优秀年轻村支书中选拔干部的力度,让基层干部有奔头。

4.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是重点。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要深化改革措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要素活力。要抓实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力度,切实做到改革到哪里,政策就到哪里,资金就流向哪里。省市级层面要研究制定落实集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具体操作办法,积极开展试点,激活农村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