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将“产业兴旺”列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为践行总书记指示要求,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清原县大苏河乡长沙村多年来以夯实农村基层党建为根基,坚持党建与产业“两手抓两手硬”,深化构建“党建+产业”的发展新模式,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服务、党员示范带动、产业基地支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党组织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在此次调研中,清原县委宣传部成立了调研小组,采取了召开座谈会与实地入村入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村综合建设发展和村民当前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情简介
大苏河乡长沙村距清原县城35公里,距大苏河乡政府4公里,位于大苏河乡西南部,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204户670人。长沙村“两委”班子5人,共有党员43人。全村耕地面积811亩,林地面积19726亩,森林覆盖率达90%,是辽宁省实验林场的“门户”,生态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由于可耕种土地少,2015年以前当地村民主要依靠种植山地西洋参为主要创收手段,但对林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2016年村党支部换届以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强党建为基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全力引导群众改种平地西洋参,增加中药材种植品种,并将全村耕地进行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发展油料作物种植、果树栽培等方式整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不断壮大村集体产业的同时,村“两委”班子多方争取资金,全方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切实改善了村内人居生活条件,更以此为依托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村民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实现了双向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党建引领,切实增强组织能力
2015年以前,长沙村曾是有名的“外债多、上访告状多、困难户多,居住环境差”的“三多一差”村。为彻底扭转该村的不良局面,2016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通过组织推荐和民主选举,全市“三向培养”优秀对象、村里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致富能手杨国江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上任以来,他勇挑重担,通过持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切实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紧紧地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因地制宜地调结构、兴产业,抓发展、惠民生,在短时间内还清了村里的外债,积极引入大量建设资金,在长沙村打造出一幅幸福美丽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在抓基层党建方面,该村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1.强化自身建设,让支部成为规范化建设的典范。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杨国江深知党支部建设是推进村里各项工作的基础,党的一切好政策都要通过支部送到千家万户。为此,在他的带领下,长沙村党支部多年来充分利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重要契机,深入推进规范化建设,抓基础、建制度、强管理,让支部组织能力切实强起来。一是提高组织生活针对性和实效性。村党支部在严格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基础上,更加突出强化党员党性意识,组织党员到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党教基地,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牢记党员身份,提升荣誉感。在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村情实际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致富技能培训,先后组织支部党员和群众到吉林万良人参加工市场、本溪桓仁林下药材种植基地等中药材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项目调研,开阔了支部党员和群众的视野,掌握了解产业发展的第一手信息。在村党支部日常组织生活中,始终注重将党的富农理论政策与村里的产业项目相结合,将党课直接办在产业基地和田间地头,不断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提升组织生活质效。二是完善建立村务工作机制。村党支部从建制度、立规矩入手,全面规范村务运转,村书记、村主任带头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共同研究商讨重大事项,进一步聚拢人心士气,确保把工作干到群众心坎上。三是全力推进产业党支部建设。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由杨国江牵头成立了红河谷中药材产业合作社并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的建立,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吸收了长沙村以外周边地区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党员农户12人,合作社将同类药材种植集中地区划分为10个党员专业责任区,组织支部党员分片负责提供药材种植、生产、管理、储藏等环节的技术指导及市场信息服务,支部党员“一对一”帮扶社员解决技术难题和生产问题,并创立了“党建创业发展基金”,每年年末提取纯利润的10%用于党建活动,再提取10%投入合作社作为发展积累,其余按股份比例分红,党建活动经费得到了充分保障,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互动共赢。
2.强化为民服务,让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政治核心。村党支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把服务群众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妥善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和利益诉求,通过有力有效的工作真正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便民服务大厅。村党支部通过对上争取资金32万元,在村里建设了28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大厅,完善便民服务体系,通过支部委员带头入户走访、群众到支部提议等方式,征询群众问题建议,明确答复时间和解决意见,建立了村民有事村干部代管代办制度,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犯愁。二是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对群众全方位包保。村党支部按照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工作思路,安排村里每名党员对口联系2-4户群众,负责向群众宣讲党的新政策,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在村里重大决策或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也由党员负责做联系户工作,全面统一群众思想,为全方位推进村务工作打牢基础。村党支部每年年底进行民主评议,对各方面表现突出党员给予表彰,用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激发全村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与信心,从根本上提高党支部的组织领导能力。
(二)突出产业带动,全面实现村强民富
1.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为了积极响应上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环境修复保护的工作要求,2016年以来,村党支部全力引导村民停止种植原有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山地参,转而发展无生态损害的平地有机西洋参种植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上,长沙村采取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村里将省扶持村集体经济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入股到红河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同时合作社在原有固定社员 87人的基础上,通过短期集资入股的方式,新吸收不固定社员115人,每年的入股资金超过了480万元,收集资金集中办大事,使合作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合作社发展鼎盛时期,共有社员189名,入股资金1450万元,年加工细辛、人参、西洋参等中药材100吨以上。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中草药种植品种不断增加,除西洋参以外,先后发展了威灵仙、苍术、桔梗、赤芍、黄精等1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余亩,还建成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的加工厂。在生产管理方面,合作社建立了“五统一”制度,即统一育苗,自主培育种苗并以无偿或半价的方式提供给社员栽种;统一技术指导,严格按照国家GAP标准操作;统一进行深加工,依托自有加工厂,对原料进行加工;统一销售,在沈阳、河北安国等地建立中药材销售站进行销售;统一品牌经营,注册了“红河谷”商标,打造自有中药材品牌。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发展,目前长沙村中药材产业年产值达到了1500万元,入股社员年收入平均每人达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余万元,中药材种植产业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支柱。
2.紧盯市场需求,全面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尽管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其种植周期长、投入资金多、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大,因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为了有效规避风险,村党支部积极带动群众发展多种特色种植产业,紧盯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巨大需求,牵头成立了“家家福农场”和“龙岗山生态农场”,流转全村土地480亩,以每股200元的方式,吸纳全村490余名村民入股,通过种植花生、瓜子、芝麻等油料作物生产有机植物油,并以栽培樱桃、李子、苹果为主建成了100余亩果园。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带动脱贫的效果,村“两委”班子成员还自掏腰包为村里5户贫困户入股,年底所得分红归贫困户所有,并吸纳贫困户到农场务工增加了收入。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余元,村集体收入年增加10万元。为加快特色种植产业发展,今年村党支部拿出集体资金32万元,新建了300多平的食用油和煎饼加工厂,为产业后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依托美丽乡村,谋划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长沙村地处龙岗山脉,四面环山,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自然生态环境极好。村党支部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打造观光示范带和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建设。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村里的围墙、道路、边沟进行了整体改造,安装太阳能装饰路灯300盏,栽植绿化苗木3395棵。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村里修建自来水井1处,小型花园5座,180多户村民家中完成了现代化厕所与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村里的整体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建坝修闸、架桥铺路、植树种花,将村中原有的小河沟建成了1.5公里的河堤公园,每到春夏季,碧波粼粼、绿树森森、花团锦簇。正所谓“美景关不住”,长沙村世外桃源般的风光吸引了县里和外地的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游玩观光,特别是周边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利用暑假到村里开展夏令营活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已初具雏形。今年为了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村里再次投入集体资金40余万元,新建了400平方米的民俗接待处,在发展旅游产业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突出文化建设,培育润养文明乡风
1.持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明乡风物质基础。随着村民生活的不断富裕,村党支部也格外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村里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多年的持续投入,目前该村建成了16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各种设施配备齐全;建成了6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图书藏量达到了2000册;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室外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备了户外LED电子大屏和各类健身器材,建设标准在全县处于前列;为全面弘扬乡风文明,村里还出资建成了3000米的乡风文明宣传教育绘画长廊,在充分保障村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切实利用各种阵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2.持续加强文化活动组织,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了进一步增加村民的集体凝聚力,村党支部特别注重群体性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在寓教于乐中深化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除了常年开展广场舞、大秧歌等健身运动,每到妇女节、儿童节、“七一”、建军节等时间节点,村里就会结合实际开展包饺子、农民卡拉OK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形式丰富的活动,特别是2018年国家设立“农民丰收节”后,长沙村积极响应,在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连续两年组织村民排演大型歌舞演出,把丰收节庆祝活动办成了全市的品牌。通过组织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显著提升,村里平时打“小麻将”的少了,大家还重新制定了村规民约,和谐幸福的氛围更是将很多常年在外打拼的村民吸引回村,共同参与村里的建设,真正用文明乡风留住了人们的亲情乡情。
三、群众感言
在此次调研中,调研组深入到长沙村的田间地头与村民进行了交流,并把他们对当前生产生活的真实感受进行了记录。
(一)村民李春江:“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
调研组与村民李春江在他自家的药材种植地里进行了交流。李春江说:“西洋参是咱村发展的主要产业,去年开始,在红河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们又种植了一些小药材。合作社的形式不但使我们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还帮助其他村民增加了收入。这几年,村里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民都是幸福感十足。”
李春江介绍,他贷款50余万元入股红河谷中药材合作社。2018年,到了西洋参收获的时节,扣除贷款、人工、购买种子等所需的成本,李春江净赚60余万元,其他种植西洋参的村民和李春江一样,都尝到了甜头。“过去我们得自己找销售渠道,加入合作社之后,合作社帮我们把药材推广到河北省等7个中草药销售点,帮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李春江说。
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李春江笑着娓娓道来:“不再像过去那样为温饱发愁,每天管理药材,累了,侍弄侍弄小园子,到河堤公园散散步,到文化广场跟乡亲们一起休闲娱乐,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
(二)村民葛岱荣:“现在每天的生活都是幸福的”
今年47岁的葛岱荣是长沙村文化广场的“常客”。每天晚饭后,她都会和村里的姐妹们来到广场扭秧歌、跳广场舞。“现在每天的生活都是幸福的,每天的心情都是美美的。家庭收入提高了,居住环境改善了,闲暇时间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了。”葛岱荣说。调研组与葛岱荣交流得知,她家种植西洋参已有20多年。加入红河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前,由于不懂种植技术等原因,产量一直无法提高。加入合作社后,不但扩大了种植面积,学习了种植技术,还增加了收入。
“再忙,也愿意在村里走走,环境好,人好。”葛岱荣高兴的介绍说:“村里的文化广场原来是厕所、柴火垛,由于卫生环境不好,我们都不在这停留。这几年,村里修建了这处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每年村里都要在这举行几次大型文艺演出,为我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现在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
四、调研综述
小康路上有奔头,幸福生活有品头,乡村振兴有看头,这是调研组在长沙村走访最大的感触。长沙村党支部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用好各项优农惠农政策,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各项政策用足用活,让新农村建设乘风借力而行,用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用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用文明乡风引导社会风气向上向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更加宜居宜游、美丽幸福长沙村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闪耀出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