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以“干”字精神统领“五大发展战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干”字精神统领“五大发展战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04-28 来源:省委宣传部政策法规处】

内容概要:自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以来,凤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丹东市委重要工作部署和会议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负重前行,干群同心、众志成城,以“干”字城市精神为指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奋力在真抓实干中育新机开新局,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越走越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好党中和省委、丹东市委的工作部署,同时更好地了解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进度和成效,我市专门成立调研组,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以及长远发展规划开展了认真的调研分析,凤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正确、民生福祉提升和社会安定团结三个方面。

一、以“生态立市、工业富市、旅游兴市、文化名市、人才强市”五大发展战略统领全市发展格局,为人民群众创造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

(一)以“社会生态”为出发点,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一是大力宣传弘扬“干”字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将“干”字精神这股正能量传遍全国,切实让“干”字精神开花结果,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全面体现,增强城市自信。先后邀请人民网、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20多家中央主流媒体到凤城,围绕“绿水青山看辽宁”“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主题进行专题采访,刊播新闻、专题、视频稿件50余篇。今年8月5日CCTV-13的《朝闻天下》播放了时长5分钟报道《大梨树村: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8月9日CCTV-1《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时长3分13秒的报道《大梨树村:科技加实干,助力乡村振兴》,凤城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央视传向全国。

二是充分展示党委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基层一线的关心关爱。大力宣传今年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市委市政府对一线干部群众的关心关爱、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社会各界对疫区的无私援助和对抗疫一线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项任务中的有力举措,充分展现全市干群关系空前团结、干事热情空前高涨的良好社会氛围。《辽宁凤城:关爱基层干部动真情》《夫妻双双上“战场”》《丹东凤城:用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凯旋!》《丹东凤城:复工安全有序经济“元气”满满》等新闻报道,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华社、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网、辽宁日报等省级以上主流新闻媒体上刊发近50篇。

三是依托“两中心一平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自凤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县(市)以来,凤城市扎实推进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和融媒体广播播控系统一体运行,并积极搭载“学习强国”供稿平台、凤城文明网、凤城声音、文明凤城APP、“瞰凤城”APP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凤城模式”,推出专家团助力脱贫攻坚、电商平台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干”字精神主题实践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借平台之力助力脱贫攻坚、传播文明新风,让全体市民自觉做到“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二)以“工业富市”为基准点,提升城市基础经济实力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集群。以构建“4+2”现代化工业体系为目标,发展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硼铁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传统四大产业集群和饮料饮品、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2019年以来,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亿元,其中,硼铁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饮料饮品等集群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分别达32%、63%和72%。纺织服装行业在2020年上半年化危为机、转产扩能,逆势增长202%,为未来集群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全力抓好工业项目。把工业项目作为调整结构、延链补链的突破口,全力推动项目建设,2019年以来,共开复工工业项目20个,总投资90.5亿元。把“飞地经济”作为抓工业项目重要抓手,2019年以来,落地工业“飞地项目”27个,投资总额45.7亿元。

三是推动工业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建设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38个,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4个,首钢硼铁等3户企业纳入国家改造升级储备项目库,辽丰禽业、信宇包装等8家企业获评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

四是毫不动摇支持企业。严格落实惠企政策,出台18条支持举措,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银企对接会,全力解决青城子铅矿、凤化、凤钢等历史遗留问题,助力企业发展。全市现已发展工业企业948户,其中,规上企业86户,“小巨人”企业27户,超10亿元以上企业2户。宝山炭素、鑫兴炭素跻身“2019辽宁民营企业百强”,丹炭集团被评为省级“瞪羚企业”。瑞沃尔、金凤凰等4家企业纳入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

五是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把辽宁凤城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主战场”,推行“党工委+公司”体制,完善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规划“1+11”发展布局,加快弟兄山、二台子2个化工园区建设。2019年以来,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20亿元,落地工业项目18个,呈逐年增长态势。

(三)以“旅游兴市”为增长点,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一是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完成全域全景图设计,启动并积极推进凤城东站、凤城高速出口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对全域旅游相关单位进行绩效考核,55个创建单位完成相关创建任务。

二是做好景区提质升级。组织对凤凰山5A级景区创建进行自评,持续推动创建工作。指导爱河公园、天沐温泉、天锅古洞、凤城老窖白酒文化园创建3A级景区。爱河公园、天沐温泉已成功创建3A级景区。天锅古洞、凤城老窖白酒文化园3A级景区已通过专家评审。

三是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实施鸿运谷交通专线、爱河景观路、蒲石河景区道路改造工程,A级景区全部实现与主交通干线无障碍连接。凤凰山景区投入260万元,打造国标三语标识系统;大梨树景区投入50余万元,对景区内标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引进汉庭、七天、如家等连锁酒店和途家等特色酒店入驻凤城,亿林商业广场美食城、爱琴海餐饮美食广场、凤凰古街夜市填补了我市“夜经济”空白。开通旅游短信服务,实现景区旅游设施监控全覆盖和手机自助导览、语音应景讲解服务。建设改造68座旅游厕所,更好地满足了游客需求。

四是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在通远堡高速公路服务区举办旅游大集,在沈阳夜市进行旅游产品展销,增强外地游客来凤旅游的欲望。开通沈阳到凤城的旅游直通车,组织沈阳旅行社与凤城各景区对接,年内沈阳116家旅行社将组织10万沈阳人游凤城。在辽宁卫视、吉林卫视刊播广告,启动“凤城旅游官宣”抖音号,线上线下宣传凤城旅游品牌形象。举办中小学生优秀导游词征集大赛,吸引10万学生、家长进景区。启动“旅游后备箱工程”,开发制作“凤城旅游大礼包”,让“购”成为我市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打造“凤城味道”,组织开展凤城特色小吃评比大赛,做活凤城旅游“夜经济”。

(四)以“文化名市”为创新点,挖掘、厚植城市文化底蕴

一是确立山、泉、校、酒、村为凤城五张城市名片。完成《凤凰山山城保护总体规划》讨论文本。推进东汤温泉小镇、刘家河温泉水镇建设。对“凤城一中”百年传承进行宣传。利用新媒体、特色产品展示会等形式宣传推广“凤城老窖”。近期,央视对大梨树村发扬毛丰美“干”字精神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学习“干”字精神热潮。

二是做强优势文化产业。“文化+”业态初步形成,凤城老窖白酒文化园和工业旅游基地正在建设。文化为创新创业服务的意识有所加强,推进古琴文化培训教育活动,完成大梨树“干字文化IP创意产品开发”等文化产业项目。

三是打造非遗文化名城。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参加省市展演活动。申报靉阳城等4处文保项目纳入省级文保工程项目储备库。推荐一批项目争取纳入国家长城文化公园规划。新开岭战役遗址遗迹群等5处革命文物被公布为丹东市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凤城糖画传承人刘佳群晋级为丹东市级传承人。

四是活跃城乡文体活动。广泛运用各种平台宣传凤城文化。创作完成《文化凤城》系列丛书。开展了“平安幸福过大年,人民公仆在行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百姓春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休闲健身活动。完成了3个乡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工作,建设村级文化广场34个,力争在2020年底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

(五)以“人才强市”为发展点,激发城市创新发展活力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统筹推进战略实施。配强人才工作力量。成员单位调整充实至30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重要政策、重点项目,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服务。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院士专家2人以上,市委书记带头抓人才项目,落实党委书记抓人才项目29项。凤城市连续3年获评丹东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立足特色产业,持续集聚高层次人才。根据产业特点,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辽东金灿精密机械加工、大业食用菌等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增压器、锅炉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北京市名老中医建立了名老中医专家工作站,全职引进4名凤城域外高级医疗人才。全市现已柔性引进院士专家90余人,合作攻关的多项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大业食用菌专家工作站开展的科研项目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大力培养本土人才。连续3年选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中国人民大学培训,作为东北首个县级市,邀请“亚太国际税收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工分制管理”企业应用开创者等专家来凤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授课;通过邀请省级优秀专家培训、开设田间课堂等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00余人;对接13家机构培训机电等技术人才1400余人;分领域开展青年岗位职业技能大赛,评选凤城“名师”“好医生”“好护士”等60余人,2名高技能人才获评首批“丹东工匠”。

四是用好“智造”平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组织企业参加第20届“海创周”“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丹东行活动,两家企业实现技术项目签约。新建两家省级学会服务站,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两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企业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丹东农科院、丹东君澳食品有限公司分别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级星创天地”。同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6项,实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15项。

五是优化用人环境,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出台《凤城市人才发展重点支持目录管理办法》《凤城市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保障制度》等文件,落实高层次人才创业补助、医疗服务等保障措施。探索市属公立医院、学校、新闻媒体高校直招工作,赋予用人主体更多选用权、调配权。投入资金40万元奖励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补助新建2家专家工作站12万元。

二、以改善民生为基本任务,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足充实小康生活

(一)抓实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困难群众精准脱贫

一是精准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制定下发《关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凤城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7个系列文件,指导全市脱贫工作。自2016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围绕6476户13590名建档立卡户和16个省定贫困村,按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一率三有四通”的标准,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指标,截至2020年6月底,我市脱贫6476户、13590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1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销号,929户、2206人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建档立卡人员全部达标,精准脱贫各项措施成效显著。

二是围绕重点工作,增强脱贫成效。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7191.3万元,发展产业项目108个,产业累计分红1389万元。着力推进安居扶贫,累计改造危房1644户,投入资金3942万元。着力推进保障扶贫,采取各种措施累计促进1037人就业,农村低保逐年提标,由2016年每人每年3780元提高到5052元。着力推进医疗扶贫,将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发放参保补贴231.4万元。着力推进教育扶贫,累计资助困难学生6554人次,发放助学资金414.57万元。着力加强资金保障,2016年以来,中央、省、市、县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6875.91万元,其中市本级资金921.91万元。

三是创新脱贫载体,激发脱贫动力。创新开展了“1+ N”产业扶贫模式,“产业叠加稳收入”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创新开展提高贫困户居住质量的“温暖工程”,改善房屋质量385户总投资340万元,做法在全省进行经验交流。实施“扶志工程”,围绕“干”字城市精神,树立“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观念,营造巧干+勤干、“我要脱贫”的浓厚社会氛围,涌现出林建国、朱玉生等一批自我发展的贫困户典型。

(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一是守护蓝天,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提升。严管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加快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已监测柴油货车2069台,录入监管平台非道路移动机械292台。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20吨以上燃煤锅炉已全部完成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并安装在线监测。建立三级秸秆禁烧管控工作责任机制,划分网格1936个,有效遏制秸秆焚烧行为。完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近年来,我市空气质量持续优良,2019年凤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8.4%增长为86.3%。

二是保卫碧水,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共消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63.3吨,全市4条被监测河流水质优良比例始终保持100%。完成4个“万人千吨”农村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草河花家堡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工。全面完成251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禁养区内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搬迁工作,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1.7%。大力推进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5000万元,实施东汤镇、通远堡镇污水提质增效项目。

三是打造净土,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有效开展。深入实施青山工程,2019年凤城被评为辽宁省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实施城市裸露土地绿化3.7公顷。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面积覆盖196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地块2628亩,现已全部种植玉米,重度污染地块严格管控面积完成283亩。

四是立足农村,村容村貌更加清洁整洁。不断建立完善城乡统筹处理、村镇集中处理、农户分散处理的污水处理模式,将城市建成区内9个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2019年,累计投入420万元,完成厕所改造2480座。建立完善垃圾处置体系,全面推开以“五指分类法”为核心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投入资金3513万元,建设农村垃圾池8574个,购置垃圾箱桶1797个、垃圾清运车辆140台、倒运箱67个、垃圾分类桶2.1万余个。已完成139个建制村综合整治,通过省级初评“美丽示范村”11个。凤山街道良种村在2017年和2020年分别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国家森林乡村”。2019年凤山街道大梨树村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省内首个获此殊荣的地区。

(三)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投资4073万元,完成凤凰桥建设项目。投资1200万元,实施数码港周边三条道路2.1公里规划道路路面施工,推动城市东扩。完成二建家属楼胡同、二道河两岸、华凤园广场、清华园小区等23处场所的道路、污水管网维修改造。完成对供暖锅炉、电气设备及管网进行维修改造,确保冬季正常供暖。

二是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019-2021年三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统计工作,涉及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投资450万元,完成“二四一”三供一业改造工程,优化居民居住环境。投资1210.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17户。

三是民生事业不断进步。新二中、新中医院投入使用,农村义务教育网络教学环境基本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7.6%,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发放稳岗补贴48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93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以大局稳定为基本要求,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安全感

(一)确保政治稳定,着力营造风清气朗、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是夯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制发《关于乡镇(街道)、市直单位党组织书记向市纪委全会述责述廉并接受评议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双述一评”制度;制发《关于纪委书记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定期开展谈话的实施方案》,督促各级党组织扛稳抓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二是增强干部政治意识。强化日常教育培训,对全市乡科级副职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轮训,组织“关键少数”带头讲党课,教育党员干部增强政治信仰。推进廉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廉政教育融入党组织生活和干部培训学习,积极开展廉政教育谈话。2019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90余场次,开展廉政谈话3000余人次。

三是锲而不舍修复净化政治生态。强化对践行“两个维护”,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失职失责、不担当不作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作风问题,全市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二)打响疫情防控“保卫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0年春季,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凤城市全面落实“一级响应、战时状态”“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等防控策略。精心组建防控指挥部、党员先锋队、援鄂医疗队等战疫团队,分时实行封闭管理、应急管控、常态防控等战疫措施,统筹强化政治激励、纪律约束、人财物力等战疫保障。特别是果断处置了本地唯一的一例输入型病例,妥善应对周边地区疫情反弹挑战,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有力地维护了60万凤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扛起社会稳定“硬任务”,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团结社会局面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依法查处境外渗透,教育转化15人。坚决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生活必需品量足价稳,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成涉黑涉恶犯罪案件公诉3起,打掉恶势力团伙1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升应急管控能力,无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经验与启示:调研中发现凤城市之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中取得这样的成果,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是城市精神深入人心,振兴合力广泛凝聚。以“学习毛丰美、实干促振兴”活动汇聚“干”的共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拓展“干”的内涵,从四大班子“关键少数”做起,创业路、纪念馆成为党员群众“打卡地”,田间地头、项目车间成为苦干实干“主阵地”。援鄂医疗队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党员干部知重负重、担当作为,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干”字城市精神立根铸魂,挺起凤城发展的精神脊梁,迸发出更强大、更深远的力量。

二是重大战略已见成效,发展动能持续积聚。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五大发展战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蓝天碧水、清风正气浸润人心,三个生态持续优化;“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协同发力,工业转型步伐加速;城区景区、硬件软件同步提升,全域旅游蓄势待发;文艺创作、文体活动多彩纷呈,城市文脉承前启后;招才引智、筑巢引凤硕果累累,人才支撑更加有力,“五大发展战略”描绘振兴蓝图、谱写发展新篇。

三是城市名片更加响亮,靓丽形象不断展现。坚持对外宣传、对内引领相结合,讲好凤城故事,发出凤城声音。“凤凰山之夜”专场演唱会、“喜上加喜”凤城篇登录央视“五一”黄金档,“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绿水青山看辽宁”等中央和省级主题采访团走进凤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刊播凤城经验做法近千次,“山泉校酒村”五张城市名片更加响亮,“忠孝礼仁义”凤城印象更加深刻,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是干群干劲空前高涨,和谐局面巩固发展。坚持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深化运用“双向激励”“容错纠错”“多会合一”等务实举措,研究出台“爱警惠警”“关爱援鄂英雄家属”“村干部涨工资”等激励政策,重新启用受过党纪政务处分干部11人。广大党员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腾出时间精力,轻装上阵、深入基层,带领人民群众一起干。全市上下人和政通、人心思上、人心思进的局面持续巩固,干群同心、砥砺奋进的氛围日益浓厚。

未来发展规划:调研组与参与起草制定凤城市“十四五”规划的人员座谈时了解到,凤城市对于未来五年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全市人民在小康之路上大步前进,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高质量全方位发展

一是着力发展特色工业,打造结构调整新亮点。坚持“工业富市”战略,围绕“4+2集群”建设,以集群化、专业化、园区化、规模化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产业向链条的高端延伸,构建自主创新强、质量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错位发展。

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开辟转型升级新路径。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服务体系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服务发展新业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金融保险和健康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凤城夜经济、地摊经济和网红经济发展,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丰富业态、扩大规模、提升层次,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全面提高凤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载体建设,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以促进产业质效发展为中心,加快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五是着力推动入园聚集,加快“一区多园”建设。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加快推动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努力把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落脚地,实现凤城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排头兵、大平台、大支撑”。

(二)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构筑新型城镇化新格局

一是着力统筹城乡关系,构建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城市东扩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城市功能核心区,优化发展中心城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构建镇村发展体系,创建特色小镇及分类推进村庄建设。统筹管控城乡发展空间,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发挥中心城区对周围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周围乡镇对中心城区发展的区域空间支撑作用,实现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乡镇街道区域经济振兴“双赢”。

二是着力优化功能布局,构建区域联动新格局。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合理区分乡村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将乡村保护与乡村开发相结合,补短板与挖掘乡村独特价值和优势相结合,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三是着力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适度超前、高质量建设原则,加快构建以综合运输网、能源保障网、水利保障网、信息互联网等为主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水平。

四是着力加快乡村振兴,实施美丽乡村工程。通过推进村庄街巷治理行动、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完善乡村服务设施等专项行动,实现乡村“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引导乡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探索建立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打造美丽凤城形象品牌。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提升农房、院落建设水平,加快危房改造进程。

(三)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凤城”建设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辽东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凤城。

(四)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一是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一心引领:以凤凰山为核心,大梨树和城市中心区为支撑的旅游集散中心。两带并联:以爱河、草河为依托的两条重要滨水休闲带——爱河浪漫风情带和草河运动休闲带。三区集聚:以鸡冠山、蒲石河等北部原生态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板块,以凤城温泉资源为基础的温泉度假板块和以玉龙湖、大洋河等水资源为基础的滨水休闲板块。

二是构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快大洋河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整合挖掘大洋河、玉龙湖和周边生态、乡村等资源,按照 4A 级旅游景区标准,高端策划,开发水上运动、游船观光、低空观光、乡村休闲、生态养生等产品,配套标识、环卫、交通等旅游设施,打造集水上游乐、峡谷观光、避暑养生、乡村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滨水休闲旅游区。利用红旗、蓝旗、白旗等镇的农产品优势,大规模发展精品农业,打造集田园观光、乡村休闲度假、农耕文化体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一体化的大农业旅游体系,推进旅游+农业深度融合。

三是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因地制宜,突出个性,探索差异化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尽快形成可供推广的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大力推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旅游产业地位较高的乡镇、街道创建城乡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用全域创建拉动凤城涉旅行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十四五”期末,凤城市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文化名市”战略,深挖凤城文化艺术底蕴与特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强做大公益文化事业,完善健全文化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引领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到2025年,形成与凤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

(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沿边开发开放、东北东部经济带和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立诚信、便利的营商环境,强化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交流与合作,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七)全面推进共享发展,加快“幸福凤城”建设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高度,紧盯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户,瞄准最薄弱的环节,抓住最突出的问题,着力解决产业基础、识别退出、一户一策和脱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监管以及抓党建促脱贫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推进教育普惠化发展。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能力,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的目标任务,为建设富庶、和谐、文明新凤城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是全面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预防控制重大疫情,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和安全感。

四是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五是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打造具有凤城特色的居家和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部上交由社会力量运营,农村老年人逐步实现享受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同城同待遇。

六是打造安全发展新城区。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营造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市场为主体的法治环境,切实加强社会公共安全,让法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软实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