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关系着一方百姓的幸福指数。按照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要求,鞍山市千山区委宣传部调研组以“三个走遍,四下基层”的方式,深入到汤岗子村进行为期5天的实地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汤岗子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经验做法,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深层次的解读,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汤岗子村地处鞍山市南郊汤岗子新城中心腹地,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全村总面积8.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0亩。有679户,农业人口2098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8人,下设4个党小组。近年来,汤岗子村以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让村民融入到城市化进程大潮中脱贫致富、沐浴新风。截止2019年末,村生产总值实现5100万,村级收入185.4万元,村固定资产累积6500万元,成为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域环境生态优良、乡风民俗与时俱进、村民生活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和“省级文明村”“辽宁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示范村”“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明家园示范村”“辽宁省基层志愿服务双百示范村”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汤岗子村坚持以“产业富民,经济强村”为目标,依托自身地域资源优势,找准城乡发展结合点,探索村集体资产“造血”模式,在城中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村的新路子。
(一)理清思路,定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方向。2015年以来,随着城市动迁改造速度的放缓,全村有一半的村民住上了楼房却失去了土地,城市化的生活为村民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后顾之忧。村民因动迁而一夜暴富的“兴奋劲儿”也逐渐降温,如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村“两委”班子认真思考的课题。一是走出去,拓展思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惠及全村百姓成了汤岗子村“两委”班子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但是如何发展一时间还没找到思路,恰逢千山区委组织农村经济发展培训班,村委书记杨春杰同志借此机会到华西村、长江村、三联村参观学习,看到南方的村集体经济典型,打开了发展的思路。二是盘活资产,破解村民的不解和困惑。在全村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就如何发展村域经济的问题展开讨论,向大家介绍了上述三个村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想法。近年来的城市动迁和汤岗子新城建设,村集体资产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也成了老百姓人人关切的“养老钱”,动用这笔资产办企业,群众怕赔本,一时想不通。部分党员代表认为搞集体经济,是已经淘汰的东西,70年代村里也搞过村办企业,“大锅饭”是已经被历史证明注定要失败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再走老路。村“两委”就此疑问做了详细的解答,现在要走的路,绝对不是“大锅饭”,而是“集体经济+股份制”的新型经济模式。村“两委”班子一面向群众承诺,盘活集体资产用于村办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村里的固定资产永远归村里集体所有,一面鼓励村干部带头入股,其个人入股部分作为企业的运营资本,不能超过运营资本的30%。村干部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紧密挂钩,既让群众放心,又调动了村干部办好集体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了让村民打消疑虑,村委会先后组织了120多人次,赴丹东大梨树村、秦皇岛北戴河新村集发集团学习考察,最后确定了把发展农事产业作为本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了“依托自身地域资源优势,发展农事产业”的致富思路。三是实干为先。2015年6月,以生产“汤泉一品”酸菜为主的鞍山“汤泉一品”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汤泉一品”酸菜为汤岗子村带来了“第一桶金”。公司收购的白菜对本村村民实行保护价,鼓励了村民种植白菜的积极性。为了打开销路,村干部带头在省农特产品展销会上支锅搭灶,现场炖酸菜,书记、主任带头发传单,短短两天时间,100箱酸菜就被抢购一空。2017年“汤泉一品”酸菜陆续销往日本、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家。
(二)因地制宜,找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农村经济发展既要立足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致力于促进、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在服务村民中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村民在增加个人收入的同时也自觉地参与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为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鞍山“汤泉一品”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成功创建,为汤岗子村集体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村民致富创造了条件。汤岗子村“两委”班子没有止步“汤泉一品”酸菜盈利现状,村领导朝思暮想寻找更多的商机创造村域经济新增长点。一是盘活自身资源促增收。利用动迁后残留的废弃土地,变废为宝,2016年10月,新建了鞍山“汤泉一品”幸福庄园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的初衷有三个方面:一方面,为村民免费提供红白喜事场地,提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所有村民在此办酒宴,烟、酒都不能超过村委会制定的红白喜事公约的标准。另一方面,突发自然灾害时,免费为村民提供临时避难场所以及食宿服务。第三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整个庄园经营面积约2200平方米,可同时接待60桌酒席。开业以来,村里有60多家村民在这里办事情,花钱虽少,却面子十足,充分享受了城市大酒店所没有的快乐。幸福庄园新增就业岗位23个,除了管理层和厨师以外,80%的员工都是本村村民。每年汛期,幸福庄园作为临时避难点,接收危房险房转移群众累计83人次。二是领办专业合作社促增收。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唱地方戏,打优势牌,谋特色路。汤岗子村结合实际,着重做好城郊型文章。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郊农村土地急剧减少,不适合分散经营,依据人员往城镇集中,土地往大户集中的思路,鼓励种田能手经营土地,建设温室大棚和科技示范园,通过搞集约农业、高效农业增加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村党支部创办了鞍山春天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包组、包片、包户的办法,动员村民自行调整土地,截止到2019年,新建蔬菜大棚54栋,实行联合经营。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促增收。光有生产没有销路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2016年12月,汤岗子村成功的同辽宁省供销社旗下的辽宁农产品交易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鞍山成立农产品物流公司,辽宁供销安邦“汤泉一品”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致力于在鞍山市打造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国家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键在于流通,农民种植什么的关键在于市场的需求。2017年上半年,邻近的罗家村看到物流公司的发展前景,号召本村村民流转了600亩土地,建设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甘蓝、菜花、土豆、大葱等经济作物。上半年,通过“汤泉一品”物流公司,为罗家村消化各类蔬菜200余万斤。
(三)惠及民生,享受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成果。让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是汤岗子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汤岗子村村办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汤泉一品”作为汤岗子村的拳头品牌,其产品已经纳入辽宁省人民政府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并广销全国、远销海外,成为该村崭新形象的新名片、持续发展的敲门砖。包括“汤泉一品”酸菜、“汤泉一品”幸福庄园、“汤泉一品”物流公司在内,村委会共计成立了12家村办集体企业,涵盖了农产品种植、收购、深加工、包装、流通、餐饮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为汤岗子村今后经济发展打牢了坚实基础,带动汤岗子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里的所有道路实现了硬化、美化、亮化。每逢春节,村里都拿出180多万元为村民发放福利,每人500元购物卡,应征入伍的青年每年都能得到4000元的补助。教育补贴方面,单亲家庭的孩子义务教育期间每人每年补助餐费900元,此外,小学补助300元,初中补助500元,高中补助1000元,大学补助2000元,新考入大学的学生一本奖励1000元,二本奖励500元。弱势群体方面,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能得到200—500元的补助,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每人补助500元。对先进典型的奖励方面,“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凡是被评为村级以上的文明典范,村里都会召开大会,公开奖励。此外,汤岗子村已经建成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全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行途径。透过汤岗子村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调研组认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持续加大力度。
(一)提高认识,营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舆论环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安排专人和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大力宣传和鼓励像汤岗子村这样的典型经验,营造发展集体经济无上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夯实队伍,增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战斗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是选好班子、找准路子。配强村“两委”班子,选派有口碑、有责任心,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中选配村干部。同时,强化农村经管干部的配备和培养,提高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参谋能力、协调能力和指导能力。
(三)因地制宜,制定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是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经验。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因情制宜,因村制宜,推动乡村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经济发展思路,特别是要围绕瓜菜、畜牧、花卉、果品、优质粮等支柱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加强指导,建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增强集体经营性收入作为着力点,建立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部门帮扶、村企结对子等方式,鼓励经济富裕村,带动经济薄弱村,推动乡村集体经济壮大之路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