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2021-04-28 来源:省委宣传部政策法规处】

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鲅鱼圈区委宣传部积极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以基层公共文化工作为切入点,统筹安排,成立调研小组,通过多种形式扎实开展调研工作,现将鲅鱼圈区基层公共文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鲅鱼圈区基层公共文化工作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时期。近年来,在鲅鱼圈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按照“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鲅鱼圈区委宣传部作为全区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本区文化优势,不断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发力,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鲅鱼圈区基层公共文化现状

1、建设完备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一是完善的文化网络体系。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渐完善以党群活动中心、保利大剧院、图书馆等为中心的文化网络,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构建合理的文化服务体系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打造完备的群众文化生活平台。二是全力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居民从家中出发步行10分钟内,即有文化活动场所;居民从任意一点出发驾驶交通工具10分钟内就能到达区内大型文化设施。目前区内共拥有世纪广场、山海广场、月亮湖公园、碧霞山儿童公园等覆盖全区各处的公共文化活动广场、公园近20个;全区露天体育健身场所覆盖率90%以上,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达2.1平方米,东北大秧歌、健身操、太极拳、跆拳道、交际舞、花样轮滑、花样跳绳等群众自发的文体活动踊跃,这种渗透面广、接地气、容易滋润百姓生活、易被接受的广场文化被百姓亲切称为“没有围墙的剧院”。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夯实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断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鲅鱼圈区不断健全区、镇处、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组建完成了“电子阅览室”、48家“农家书屋”、44家“社区书屋”、“文化室”和村镇文化站,满足了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需要。

2、提供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区内的公共文化场所为载体,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使之成为群众学习提高的“第二课堂”,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发挥公共文化惠民功能、促进社会和谐、信息共享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鲅鱼圈区图书馆设施完善。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和门禁系统,馆藏近25万册,利用节假日广泛开展阅读推广、朗读大赛、讲座、培训、民俗知识传播等活动,覆盖各个年龄层群体,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肩负着文化传播和服务的使命,使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全区、惠及全民。二是社科普及基地“党群活动中心”活动多样。自2007年投入使用以来,全年文化活动不间断开展,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同时与区文化馆一起常年对基层群众文艺骨干队伍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成为培养基层文艺骨干中坚力量的阵地,多年坚持开办“道德讲堂”、“社区文化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意义深远。自2019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以来,通过讲座、图片展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营口有礼”相关内容,强化全区人民爱祖国爱家乡意识,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坚持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典型塑造和解决问题相促进,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提高礼仪意识、增长礼仪知识、遵守礼仪规范等方面有明显变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营口有礼”城市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打造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我区以传统节日、文化节庆为契机,依托我区的河海地域特色和母爱文化等文化衍生资源,应运而生一批具有“名片”特征的精品活动。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了26届“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从1995年起,鲅鱼圈区以“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为主题活动,以慈母圣地望儿山为载体,至2020年已连续举办26届,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连续举办届数最多的母亲节大型节庆活动世界纪录,母爱文化已经成为是营口地方最具地方性、民俗性和群众性的文化节日。二是丰富群众文化,连续22年开展鲅鱼圈广场文化月系列活动。广场文化月活动是区委、区政府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而搭建的群众文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20多年来,广场文化月活动已经成为鲅鱼圈区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密切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凝聚人心的阵地、文化惠民的舞台、群众实现自我教育的课堂、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传播旅游文化,成功举办了14届“辽宁冰雪温泉旅游节”。连续举办了14届的“辽宁冰雪温泉旅游节”已成为辽宁省冬季旅游品牌,不仅深入挖掘了冰雪温泉旅游资源,也拓展了旅游市场,依托“冰雪+温泉”的独特优势,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激活冰雪温泉经济,全面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了营口、鲅鱼圈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正是这一批具有鲅鱼圈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地区地域文化特色,为群众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4、发展优质的精品特色文化。一是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传承辽剧艺术。辽剧,作为辽宁唯一的地方剧种,鲅鱼圈区得到了辽宁省辽剧振兴会的论证,正式被确定为辽剧发源地,并在鲅鱼圈区成立了辽宁省“辽剧振兴会鲅鱼圈分会”,成立了辽剧艺术团,围绕“营口有礼”等传统文化主题创作现代原创辽剧作品,扶持推出一批辽剧精品剧目,对于弘扬地区地域文化特色、满足人民群众文化业余生活与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有着重要作用。二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传统文化“五进工程”,将我区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将“传统文化”直接送到乡村、社区、厂矿、学校、军营。党群活动中心多年坚持开办“道德讲堂”、“社区文化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三是发挥电影传播作用。深入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和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村文化生活质量,全年放映不少于600场,观众达12万人。四是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近年来,鲅鱼圈区文联组织所属各协(学)会创作、选送参评作品获全省、全国性奖项三百余件,编辑出版了一批文集、专著。我区通过挖掘丰厚的文化底蕴,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方面,创作出既弘扬主旋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文艺精品力作,这些精品生产带动了全区文艺创作,使我区文艺园地呈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5、培育新鲜的文化血液。一是专业的文化宣传队伍。鲅鱼圈拥有摄影、戏曲家、民间艺术与收藏等文化协会十几个,太极拳、门球、武术、国标舞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几十个,读书群、音乐群、骑行群等休闲群体十余个,共计注册会员近万人。为进一步壮大文体队伍,注重文化队伍的培养,做好专业文艺团体“传帮带”,提升村镇文化水平,以“中老年文化队”为抓手,充分发掘村、社区文化人才资源,加强对“文化干细胞”组织机构的人才培养,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继承发展好地方特色文化。帮助建设培养了一批本土优秀文化队伍,组织成立了舞蹈队、秧歌队等社区文化志愿者队,如金海朝鲜族艺术团、滨海社区艺术团等,常年活跃在城乡,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二是坚实的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为全面发挥志愿者的优势,我区充分鼓励有特长、有专业的热心志愿者发挥特长优势,吸引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到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中来,使更多的文化骨干由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从而组成一支具备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发挥文化志愿者队伍作用,大力弘扬文化传播,让文化在农村、社区发挥力量,实现文化“奔小康”。同时,文化志愿者的身影不但遍及鲅鱼圈各个文化场所与重大文化活动,而且通过微博、QQ群等各种形式开展文化传播,并走出了鲅鱼圈,向世人展示鲅鱼圈区文化志愿者的风采。

二、目前公共文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公共文化的规模和档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公共文化的管理机制与当下人民群众的新要求还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我区文化单位大多文化基础建设投入经费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落后,全区整体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待强化,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也有待整合优化,从而造成我区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与经济增长速度和实际文化需求难成正比,文化发展程度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异较大,特别是社区与社区,村与村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尤为明显。

2、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后续懂专业、会管理的文化人才,大多数工作人员目前为兼职管理或是临时工管理,人员不固定,无法专心管理及开展文化活动。同时文化场所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吹、拉、弹、唱等专业人才稀少,同时普遍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在45周岁左右,由于身体和工作原因的限制,参加文化活动自身条件不足,参加文化活动并不积极,对一些群众自发活动扶持引导不力,导致部分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无法形成规模专业型队伍,导致我区文化活动载体及创新形式方面有所欠缺。

3、公共文化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需求。由于大部分基础对文化建设经费没有硬性规定,导致基本上是临时任务临时拨款,因此财政投入不足。同时,日益增长的文化基础投入需求与财政投入速度已不成正比,相比其它事业,公共文化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现在需求。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更新、群众文化活动等项目资金难以落实。另外,文化设施缺乏长期持续的投入,文化设施更新与管理能力不足。

三、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要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公共文化队伍。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工作,充实到基层文化队伍中,改善队伍结构。推进文化行业从业资格制度,逐步在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机构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3、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文化投入也要逐年增加。规范基层文化预算上报标准,确保每年年底基层报送文化预算,以保证每年文化活动开展及设施维护。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镇处和村的比例,确保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资金需求。

4、要切实加强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扎实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打造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同时建设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我区图书馆、文化馆、党员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真正覆盖全区每一地方的人群,让广大公众各取所需,随时享受服务,从而保障他们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根基,鲅鱼圈区注重文化建设正是致力城市内涵的孕育。办好群众欢迎和认可的文化活动,使基层群众愿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才能凝聚群众的创造力,才能让文化更好的服务群众,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多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在文化自信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才能让文化赋予群众的幸福感不断递增,上下齐心共同铸就具有鲅鱼圈特色繁荣的“文化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