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乡村振兴促发展 前杜村民奔小康 ——关于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 致富之路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促发展 前杜村民奔小康 ——关于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 致富之路的调研报告
【2021-04-28 来源:省委宣传部新闻处】

前杜村位于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距辽阳市41公里、鞍山市15公里,总面积为6500亩,耕地4200亩,全村常住人口660户1680人,流动人口约2000人,劳动力1000人左右。目前村党委下设6个支部,共有党员110名。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前杜村由于地势低洼,小雨小灾、连雨重灾、十年九涝,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是出了名的“骡马高吊车晒轴,老头伤心小伙愁,一日三餐喝不上粥,大姑娘含着眼泪往外流”的贫困村。如今,前杜村已成为社会总产值约30亿元、工业总产值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亿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5万元的小康村。前杜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小康村、全国敬老优秀村、全国群众体育先进村、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一、前杜村的小康之路

前杜村依靠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埋头苦干,探索工业集团化、农业产业化、三产现代化、生活城镇化、环境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走上了全面小康之路。

1.村企共建,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前杜村相继创办了3家轧钢企业,探索通过创办企业,发展乡村经济。之后适应国家政策调整,开展村办企业转制,走上了工业强村的历程,开启了“村企共建”模式,即村负责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土地资源,提供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企业负责安排村民就业,带动村各项产业和公益事业发展。

工业壮大,反哺农业。2006年,村内有5家钢铁加工规模企业,2012年进行整合,成立了辽宁前杜实业发展集团。集团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不断升级改造技术设备,2012年引进东北最先进的数控轧钢生产线,提高钢材品质与效益,2013年成立辽阳市东华钢铁新技术研发中心,聘请专家进行炼钢、炼铁项目升级改造,先后开发出链台运输、移动除尘、机器人下料、自动传水冷却和热送热轧等行业领先技术。存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状大,2010年成立了辽阳亚新设施农业加工有限公司及辽阳亚新饮料厂,目前工业产值28亿,为国家创税5亿元左右,安置劳动力2000人,其中本村的管理人员400人,人均工资1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开启了“村企共建”模式,开辟了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以工促农的反哺模式。多年来,企业对村里无偿捐赠资金累计达2亿元。

农业发展,摆脱贫困。前杜村农业以种植草莓为主,是辽阳市著名的草莓小镇。村成立农企公司,走公司加农户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几年来,公司共流转土地6000亩,包括本村土地3000亩,跨村土地3000亩,形成了前杜村设施农业6500亩。公司有20余名专业经纪人,农技师5人。村成立辽阳县亚新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合作社加社员形式,采用“土地双流转”的方式把农民手中分散耕地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把建好的草莓大棚以低廉的价格发包给村民,采用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科学管理、统一进行销售的方式,既确保了农户的利益,又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服务业繁荣,提升小康质量。与工农业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就是服务业。村内的商业一条街商铺100多家,有超市、保健站、酒店、美容理发店等一应俱全。村里还有自己的物业公司、自己的消防队,2家专门从事钢材和草莓配送的物流企业、150余人的工农业经纪人,服务业蒸蒸日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城镇化的三化融合。目前,前杜村启动了“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四化同步”稳步推进。

旅游业兴起,带动就业。村成立前杜村旅游公司,聘请员工200余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草莓采摘、观光旅游等作为发展主攻方向,最多日游客2万余人。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前杜村新的增长动力,大大促进了前杜村及周边村民创业就业。

2.新村建设,走好生态宜居之路

2004年,前杜村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部署安排为契机,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2008年、2011年、2015年建村民住宅楼,满足全体村民的住房需求,并对入住新区的所有村民实行“四免、三保、两赠、一补”政策。“四免”是免除居民生活用的自来水费、取暖费、物业费和电梯维护费。“三保”是教育保障,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到上大学,所有的学费全部由村集体承担,村幼儿园和村小学教师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医疗保障,村民参加新农合费用全部由村里承担,村民大病住院医疗,对个人负担超过1万元以上的费用,全部由村集体承担;养老保障,村民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村集体每人每月补贴800至1200元,45岁以上村民村集体负责缴纳社会养老保险。“两赠”是居民入住新区每户赠送一个仓库,入住顶楼赠送一个阁楼。“一补”是每户居民每月补助燃气费20元。这些政策的实施,激发了村民搬迁到新区的积极性,原有宅基地得到更加合理的使用,修建文化广场,新建福寿山、动物园、观赏菏花池、各种室内外游乐场所及游乐设施等,村民生活更加便利,实现生态宜居。

3.党风建设,走好村风文明之路

前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环境治理、一手抓道德建设,一手抓社会稳定、一手抓社会福利。

健全党组织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发增强党的凝聚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风建设,促进村风文明。成立了慈善基金协会,现有会员30人,每年捐助慈善基金10万元,用于慈善事业。

修建文化场馆,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前杜村修建了一座仅次于市电视台演播大厅的文化宫,作为做展播平台、文节汇演场所等。修建了1万平方米的园林式农民文化广场,灯光音乐喷泉、百米画廊、百米石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让农民闲余饭后和城市居民一样,不出村就有景可观赏。修建了500余米长的回顾昨天、描绘今天、展望明天的村道德文化长廊,不断增强村民自豪感、荣誉感。村里每年借助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如开展元宵农民文化节、三八妇女节文艺座谈会、五四青年节篮球赛、消夏啤酒节、重阳节酒会、庆丰收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用健康积极的文艺形式,陶冶人、教育人、鼓舞人、完善人。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大提高提高了村民素质,打架斗殴、赌博打麻将现象消失不见,荼余饭后到广场、文化宫唱歌跳舞成为村民的新时尚,真正形成了文明村风,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4.合理规划,走好有效治理之路

前杜村制定并实施了“一心、二轴、五片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里投资建服务大厅,健全68项全程代办服务项目。村两委成员5+2、白+黑全天候为村民服务,实现了“村干部操心、代办员热心、上级部门放心、村民办事贴心、干部群众一条心”的目标,得到群众一致赞许。打造“十分钟便民服务圈”,围绕村民居住小区,设置家政、出行、购物、医疗、健身等内容的便民服务机构,更好服务群众、方便村民。构建功能完善、统一管理、服务高效的综合服务体系,为村民发布天气预报、蔬菜价格、村内重大事项等信息。坚持“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的三公开工作方法,通过代表议事表决、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公示榜公示等多种形式,给村干部一个清白,给村民一个明白,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5.素质提升,走好生活富裕之路

前杜村高度重视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全免,幼儿园孩子一日三餐免费,小学每个孩子一天补贴两元,大学报销学费,切实解决了上学问题,提升了新生代文化素质。举办农民学校,借助上级党校的理论下乡、文化主管部门的文化下乡,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经常性组织村民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提升村民素质,制定各类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全程免费教育、普惠制的社会福利吸引了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来到前杜村创业就业,开发新兴产业,为村里“吸引了人气儿,带来了新气儿,聚焦了财气儿”。

二、前杜村的发展启示

前杜村的发展靠的是“学”“先”“合”“统”“闯”五个字。学先进,提升科技水平;抢抓机遇,对三产业时时转型升级;聚合资源,发挥潜力;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共同解决技术问题、投资问题、市场开发问题;“闯”,闯出一个党建先进村,闯出一个工业反哺农业村,闯出一个设施发展的现代农业村,闯出富庶、文明、美丽、幸福的小康村。

1.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关键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前杜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好书记王绍永。王绍永是前杜村小康之路的领路人,在他未做书记时就开启了“村企共建”,工业反哺农业,对村里进行捐赠,做书记之后,一如继往地带领前杜人,奔向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

“我将抓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带领乡亲们奋斗五年,让我的家乡人人住高楼,家家有汽车,让我的家乡更富裕、更美好……”这是王绍永书记在2010年辽宁省新农村建设“十大功勋人物”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他始终心系村民,不搞特权,勤俭节约,为村里发展确立了自己的规划,带领村两委班子把心思和力气全部投入到建成小康社会上,使前杜人过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2.一个好的党委会是保障

在村党委会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及党员、村民代表通过组织学习、深入思考,确定了村发展的方向,带领前杜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村党委明确要求,每个50岁以下的党员家庭至少有一个收入10万元以上的致富项目,带动亲戚朋友邻居发家致富;每个党委委员要扶持一个老、弱、病、残的党员家庭及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困难户”,实现前杜村没有一个低保户。不断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有关理论知识,认真贯彻上级部署要求,组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到外地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新农村发展和建设经验,去老区以及革命圣地重温党的发展史和新中国的革命史,武装头脑,开阔眼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村里各项事业的开展。

3.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动力

前杜村的发展离不开前杜人要摆脱贫困、进入小康、实现富裕的目标;离不开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离不开要实现前杜梦、中国梦的目标。

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前杜村工业兴村的序幕。进入新世纪,前杜村提出新农村建设、积极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开启了前杜村设施农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序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前杜村开启了莓小镇、幸福前杜、美丽前杜建设打开了新篇章。在不同的时期,前杜村都有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并为此抓住机遇、努力奋斗,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胜利。

4.一个好的产业是支撑

前杜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工业的状大,为农业提供了第一桶金,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兴起,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提升了村民幸福感。

前杜村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正在党的政策的引领下,挥洒着勤劳的汗水,为幸福的明天奋斗着,走在宽广的小康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