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关于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前杨木林子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关于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前杨木林子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
【2021-04-28 来源:省委宣传部新闻处】

前杨木林子村是杨木林子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区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共有农户560户,12个村民组,总人口1920人,其中共产党员61人,村集体存款320万元。全村集体资产达千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15000元。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辽宁省“五个好”村组织标兵、辽宁省巾帼示范村、辽宁省卫生村、辽宁省最美乡村、连续十年获得铁岭市城乡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荣誉。

改革开放后,前杨木林子村从开始“富起来”到真正“强起来”,前杨木人用了40 年,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生态宜居、文化润村、党建引领、造福村民”的强村之路,也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答卷。

如今的前杨木,到处焕发着乡风文明新气象:村民们干劲十足,大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乡风淳朴,社会安定,多少年来从未发生过刑事案件;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人幸福满溢,这儿的村民们都说:“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一、工作做法及成绩

(一)推行产业强村,促进集体个体双增收

从2007年开始,前杨木林子村就成立了水稻专业生产合作社。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生产出的“北绿牌”大米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农民年获利280万元,社员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给村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让前杨木林子村成为远近闻名、鲜为一见的村里有存款、户户有分红的小康村。

近年来,在村集体水稻经济合作社的带动下,村里又成立了海纳百川个体经济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玉米、大豆经济作物1500多亩;昌信机械合作社,以代耕代种的方式,解决了许多农民年龄偏大耕种难的问题。还发展了20多座蔬菜、水果大棚,让前杨木的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因为特殊的地理优势,这里土地肥沃,土壤中含有珍贵的有机成分硒,经过邀请专家分析、考察,村民们在这里建起了大棚种植富硒水果和蔬菜。村民周起有草莓大棚6座,占地20多亩,通过学习技术和管理,种植出来的草莓香甜可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而且还吸引了远近各地的游客来采摘,草莓采摘在铁岭已经小有名气。张守顺家有2座葡萄大棚,秋天时节,一串串紫珍珠、紫玛瑙,让人垂涎欲滴,更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旱黄瓜在前杨木林子村的种植已久负盛名,早在2007年,这里就是旱黄瓜的生产基地,因为土壤好,旱黄瓜的长势喜人,在清河的市场供不应求。

此外,全村还有种植大户20多户,养殖家庭农场2个。如花生种植大户张凤德将沿河沙地变废为宝,种植300多亩花生,收入明显增加。家庭农场养鸡数量30000多只,可创年收入几十万元。

如今,前杨木林子村的产业已经遍地开花,村民们正在你追我赶地谋划着幸福的小康生活。

(二)建设生态人居,提升村民幸福感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农村“筑巢引凤”第一关。

几年来,村里尽力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在区领导和城乡共建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实现道路硬化10公里,覆盖率80%以上,修砌边沟10000延长米以上,粉刷围墙15000平方米,新安装路灯50盏,改建厕所400个,植树3000株,每年栽花30000株,村屯整体环境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标准。

改善办公服务环境。几年来,村里共投资88万元建起了两栋两层办公大楼,面积达到1400平方米。院内修建标准篮球场1座,常年向村民开放,现已成为村民主要体育活动场所。村内还修建有文化健身广场3座,广场内各类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全村统一更新太阳能路灯60盏,实现村内街道照明全覆盖,亮化水平实现新突破。

村里常年有垃圾清运车负责处理生活垃圾,实现垃圾分类、定点排放、日产日清的目标。自建有污水处理设施,能够对污水进行有效治理。全村已有20%的用户用上了环保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100%。为了减少垃圾污染,村里的河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清澈的水渠,如同一条条白色的带子,蕴藏着前杨木林子村所有村民的梦想。

(三)重视文化润村,展现农民新风貌

前杨木林子村吹响时代的号角,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个文明阵地集中了全村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大宣传格局,为推进全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重视文化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文化广场3个,总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文化广场设有专业舞台,2015年成功承办了区级综合文艺汇演。村民自发组建两支舞龙队、百人广场舞和秧歌队,在节假日期间曾多次为杨木林子镇进行表演,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节日色彩。图书室、文化室、广播室、老年活动中心设施齐全,制定了活动计划和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全村村民免费开放。

重视文化传承。巷路文化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大特色。通过巷路将文化传承和法制宣传融入到村民的生活环境之中,已经建成“法制一条街”300米,主要以图画的形式讲解法律常识,提高村民的法律素养,让村民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绘制了“孝悌巷”360米,展示了“新二十四孝”主要内容;“民俗巷”240米,主要展现了春节的由来以及春节期间的民俗风情;“廉政文化墙”315米,以“扬正气、倡勤廉、促和谐”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九大宣传、乡村振兴宣传和廉政教育宣传。开办“道德讲堂”,请乡镇领导、国学爱好者免费为村民讲授孝道文化、《弟子规》等内容,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主题宣传活动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通过孝道专栏、孝悌巷、孝道先进人物推选等,村内的吴景云家庭事迹尤为突出,她家四世同堂,家庭和睦,吴景云更是四十年如一日侍候103岁婆婆,2015年她被评为“铁岭百名孝德好儿媳”。通过广播宣讲、培训学习,倡导优良家训家规,让村民感觉到孝道的榜样就在身边,更能使每个人身体力行去践行孝道。

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身边好人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志愿者队伍,为村民送去了无数的温暖。春天,道路两旁的花需要栽了,他们就分组来到各条路旁,把美丽带给人们;农忙时节,有的家庭劳动力不在家,他们就来到田间帮这些农户插秧,把关怀带给人们。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这些志愿者主动到各个卡点站岗防疫,把安全和健康带给人们。村里有张凤德这样的身边好人,张凤德作为一名党员,参加过非典防控工作,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他更是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为防疫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建好用好文化阵地,不断提升村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村文明程度,推动新时代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党建引领,治理文明新农村

近年来,前杨木林子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渠道,运用“一核引领,三点发力”的模式,有力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党支部通过积极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宽,党员的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在全村打造了一支乐于奉献、善于干事创业的骨干队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践中,村党组织紧紧围绕“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通过支部带路、党员示范、典型带头,重点发展了绿色水稻、果蔬种植、花卉、中草药等涉农产业项目,开发了“湿地公园”等乡村游项目。同时,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村党组织真正成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领头雁”。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前杨木林子村创新实施“两委班子+合作社”一体化模式,将党支部政治、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市场、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村民致富、促进集体增收。构建“一个班子带一个合作社”“一名党员带一户村民”的“双带”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实现网格化管理。推行层级负责制,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确保“定格、定员、定责、定岗”,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任务。各片区各小组根据本片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全面提升了党员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和执行力,有效地促进了主题教育活动、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的精准施策、全面开展。

(五)致力民生福祉,建立幸福小康村

产业兴、乡村美,带动着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

多年来前杨木林子村坚持做好村民福利工作,春节前村委会为每个村民发放10斤面粉,中秋节为每名村民发放2斤月饼,每年为80岁以上老人每人补助500元现金,为在村里工作过的老干部生活补助1200元,做到“一心为民服务群众”。

前杨木林子村的振兴,离不开几任党支部书记的坚守与执着。张殿荣同志在这个村当了18年的党支部书记,他在任期间,坚持“强战斗堡垒,带生产力、带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生活富裕”的工作思路,带领前杨木林子村迈入转型发展振兴快车道。到镇里、区里工作后,他心里仍然惦记着村里的情况,经常为村里出谋划策。2015年周兴民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后,继续带领村民走致富、治理、兴村的道路。现在,周兴民同志依然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如今,迟刚同志接过了党支部书记这个“指挥棒”,他着重做好“党建引领”这篇大文章,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倡议下,建立了“一核引领,三点发力”的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群众信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这个小村庄在几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几任党支部书记齐心合力下,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多年来,村里从未发生过重大治安案件,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村民们没时间扯闲篇、打麻将,而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厕所革命”有序进行,柏油大道路路相通,美丽乡村享在其中。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精神文化,都走在前,村民身上散发着无尽的幸福感。

在大清河的坝下,“河心岛”公园湿地正在建设,前杨木林子村以该项目为契机,依托大清河北岸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游产业,打造集“游乐戏水——果蔬采摘——农家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游项目,努力将前杨木林子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这里的村民如同生活在一个大花园里,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美,越走越幸福!

二、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的思想还比较保守 。村民在思想上还存在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个别村民致富的意识还有待提高,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差,有富起来的愿望,但缺乏致富的勇气和行动。

二是新兴产业规模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前杨木林子村虽然产业较多,但许多是小规模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成了城市的“农民工”,这样严整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也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

三是农产品营销渠道狭窄。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以农户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交易为主,这种方式农户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容易出现供需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三、工作建议

一是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结合前杨木林子村的群众思想状况和存在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科技培训、理论学习,帮他们走出“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困境,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比如“大喇叭宣讲”“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等方式,用党的创新理论占稳阵地。继续加大文化阵地基础设施投入,营造学习型新农村良好的文体氛围,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富教于乐、富教于文、富有吸引力。

二是鼓励规模经营。用好用活资金,尝试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加快土地流转,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业主,提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率,同时也解决村民就业,吸引青壮年回村。加快建设“河心岛”项目,协调一二三产共同发展,让青壮年实现“打工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三是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一方面推进“农户+供应商+超市”渠道模式,通过超市收集市场信息,帮助农户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推进“农户+网络销售平台”渠道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前杨木林子村将继续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打造出更和谐、更平安、更幸福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