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2021-04-28 来源:省委宣传部政策法规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关键在于创新社区治理工作。现结合调兵山市兀术街街道宏大社区“圆桌议事会”制度,就如何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调研报告如下:

一、社区治理工作基本情况

宏大社区位于调兵山市的中心地带,区域面积0.5平方公里,下辖6个居民小区,现有居民楼114栋,居民3211户,8018人。党员430人,志愿者800余人。社区办公场所面积500平方米,设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和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随着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经常因为供水、供暖、道路、绿化、车辆停放等“三供一业”问题产生纠纷,事情不大,解决起来却很麻烦,责任不清、互相推脱现象屡见不鲜,很多问题久拖不决,社会矛盾频发,单靠社区有限的几个人,很难把问题解决。2013年8月,宏大社区推行了社区管理新模式——“圆桌议事会”制度,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党员、“两代表一委员”及驻区单位、责任单位有机整合起来,以点对点、面对面方式协商解决问题,有效解决了涉及居民和集体利益的区域性、公益性、群众性热点难点问题,营造了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

(一)明确三个要素,夯实“圆桌议事会”基础

一是明确议事原则。议事会坚持汇集民意、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维护民主、广泛监督的原则,由社区党总支负责召集和主持,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 

二是明确议事范围。小区物业管护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小区内乱搭乱建问题;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小区内“牛皮癣”及宠物管理问题;其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集体议事化解社区内各类不和谐的因素、促进社会资源共享。三是明确议事人员。街道负责人、分管副主任;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辖区内的“两代表一委员”;辖区内单位领导及责任单位领导。

(二)打造三个平台,规范“圆桌议事会”流程

一是畅通渠道,打造沟通平台。坚持开门议事,做到议有所指、议有所求、议有所终。由社区党总支牵头,组织党员、居民代表通过“三百”主题实践活动、“两卡一访”、居民意见箱以及电话信件等方式广泛收集、征求居民对民生、党建以及社区建设意见建议和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对征集上来的议题由社区“两委”成员,党员、居民代表经过梳理、审定最后确定上会议题。二是规范操作,打造决策平台。上会议题确定后,召开由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党员(居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和辖区内单位领导及责任单位领导参加的“圆桌议事会”,对拟定的相关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进行协商解决对策,参会人员充分讨论;责任单位领导现场进行解答;责任单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要立即解决;责任单位不能立即解决,需向上请示、汇报、沟通、协调的,要明确答复时限。三是多措并举,打造督办平台。“圆桌议事会”后,为了保证议题实施的质量和效率,社区加大了督办力度,通过公示议题、督办议题、验收议题、评定议题和反馈议题等五个步骤,对责任单位议题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促,促进议题的办理落实,切实提高了议题办理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满意度。

(三)实现三个转变,凸显“圆桌议事会”成效

一是“闭门想事”转变为“开门议事”。社区通过“圆桌议事会”这个平台,了解居民存在的实际问题,工作更有目的性,根据百姓需求去工作,真正实现了百姓“点菜”,社区“买单”。二是“孤立无援”转变为“群力群策”。“圆桌议事会”以前,社区的事,大多数居民都是“事不关己”,没有主动去帮助社区参与管理。“圆桌议事会”开展后,更多的党员、居民甚至“两代表一委员”都开始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工作中。三是“单打独斗”转变为“合力攻坚”。市直各单位的业务不同,不能满足居民的全部要求,解决问提效果不明显,居民的满意度也不高,通过“圆桌议事会”把各单位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共同协商,不再相互推诿,而是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宏大社区通过“圆桌议事会”真正实现了社区事大家议、大家评、大家管,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目前已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68件,受到了居民的高度认可。

二、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调兵山市宏大在社区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效果,但在“圆桌议事会”制度运行工作中,我们从中也发现了在市域治理现代化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缺乏人才,日常事务繁重

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高素质服务人才严重匮缺。以兀术街街道为例,目前,11个社区共有工作人员75人,其中,社区工作者23人,4050人员2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20人。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等问题。同时,社区日常事务繁多,大部分时间用在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经济普查、安全生产等数十项行政管理工作上,已成为一个微缩版的政府,不少工作还需要上门了解情况,挨家挨户登记,建立各类台帐,填写各种报表,社区干部“疲于应付”,行政事务过多导致社区自治功能弱化。

(二)居民归属感不强,自主参与程度低

社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地域,居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因此居民有权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公共决策表达意见。通过调研,在社区治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参与的居民大多是以老年人主,而有技术有专业有能力的年轻人对社区的事情很少关心,即使关心并发现一些社区问题也只是发发牢骚,很少能在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等关系社区全局的问题上表达见。社区治理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运动式推动,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社区治理实际上成了政府 的“独角戏”。

(三)部门权责不清,缺乏统一服务

居民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二者分别从社区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现实中,很多矛盾如小区内的环境卫生、绿化、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都和物业的服务有关,而物业在隶属关系上又不属于街道和社区管理,造成居民反映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之间权责界限不清,一个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所以对整个社区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三、推进社区治理工作对策建议

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根本目的,在与时俱进中转变思维、紧扣特点中完善措施、统筹兼顾中突出重点,通过打造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积极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新型现代社区。

(一)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社区干部队伍是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要因地制宜,打造一支公共意识强、能力突出的队伍。政府应采取政策激励、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等多种方式,招募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路径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轮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拓宽社区治理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通过动员社区党员、大学生、专业人士、沿街商户以及辖区单位等,建立有关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文明卫生创建等志愿者队伍,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志愿服务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

(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群防群治主动性

网格化管理是加强社会治理、提高治理精细化程度的主要手段。社区以居民小区为单位,结合区域布局和居民楼分布情况,本着“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构建由“街道-社区-网格-楼长-单元长”组成的“五位一体”网格化管理网络。利用网格化,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利用楼长、单元长地熟、人熟、消息通的优势,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百姓心声,吸收人民意见。以“互联网+政务”为手段,提高社区管理精细度,构建起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服务身边人、化解身边事,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同时,针对辖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大力开展个性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如面向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面向青少年提供托管看护服务,面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服务,面向失业人群提供就业培训服务等,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社区服务系统,切实增强群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建立多元共治机制,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要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的核心引领作用,明确社区治理的总体方向,建立起街道领导保障、社区指导协调、社会参与实施的多元共治机制,有效整合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党员、“两代表一委员”及驻区单位、责任单位有机整合起来,建立起多部门联合共治平台,推进社区治理的社会化和协同化。探索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依托电子政务一体化平台和全域5G网络,全面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将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与信访代理、圆桌议事会、百合家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工作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基层评理说事点,吸纳本辖区有威信的老党员、老干部、乡贤达人作为评理说事点的调解员,推动矛盾纠纷的预测、预警、实现社会智慧治理零距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