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全县沙化土地面积35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7.4%,占全省沙化面积的25%,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七十年来,彰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初心、迎难而上、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形成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建设了辽西北坚实的生态屏障,经验弥足珍贵,极具借鉴和示范意义。
一、彰武生态治沙基本情况
彰武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县”和“全国跨区域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造林资金7.26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56.9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79.8 万亩、退耕还林工程77.1万亩,完成封沙育林46.3万亩,目前已沿内蒙边界营造了宽 2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在柳河沿岸营造了宽100—500米、长117公里的护岸林,在中南部平原区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和杨树用材林,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营造了水土保持林和生态型经济林,科尔沁沙地综合防护林体系已初具雏形。此外,投资2.44亿元实施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综合治理工程,投资6000余万元治理水土流失1325平方公里,投资近千万元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跨区域综合示范区工程2.2万亩。
总结起来,彰武治沙走过了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为防风固沙阶段;第二阶段,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为固沙和沙地改良利用阶段;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为固沙用砂阶段;第四阶段,从2018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工程阶段。
第一阶段:1951年5月20日,辽西省在彰武县章古台镇大一间房村建造了第一个苗圃,1952年4月22日,辽西省在章古台镇设立我国第一个固沙造林试验站。1953年,辽西省派曾担任过义县县长的刘斌赴试验站任主任,带领全所科技人员,发扬科学实干的精神,为治沙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第二阶段:1978年,彰武县被国家确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彰武县将防沙治沙作为改善生态环境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始终秉承“要生存、先治沙”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投入、群众参与”的模式,在荒漠上栽植了上百万亩林木,编织了密如蛛网的“三北”防护林网,开始了更大规模固沙造林的伟大实践。
第三阶段:2008—2015年,省委省政府在彰武实施了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在全省十县两区进行了成功推广,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和复制的模式。2015年—2018年, 彰武实施了以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千万亩经济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为重点的多项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四阶段:2018年8月,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指示要求,彰武人民正在朝着大力发展草原经济、绿色经济、美丽经济,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幸福生活,着力建设离海最近的草原,全力打造中国“塞北绿洲”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截至目前,彰武林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8万亩增加到17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32.5%;草原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接近60%,生态生产功能基本得到恢复;土壤侵蚀指数由3000吨/年•公里下降到1500吨/年•公里;平均风速由3.4米/秒下降到1.9米/秒;扬沙天气由40天/年减少到18天/年;空气相对湿度春季增加8—9%,夏季增加7—13%;地表径流大幅度增加,地下水储量达6亿立方米,全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价值达到91.6亿元,通过实施沙地综合治理,农民人均增收千余元。
二、彰武新时期生态屏障建设情况
按照省市党委、政府大力发展草原经济、绿色经济、美丽经济,着力打造辽宁西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工作部署,彰武立足地理位置,文化传承、生态修复现实需要,启动实施了彰武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论证了草原生态恢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彰武是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第一道防线,虽然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建成了100多万亩防护林带,但近年来因农耕开垦,半流动沙丘和风蚀点仍然很严重,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改善、局部恶化的态势,科尔沁沙地仍有南侵的态势,进而威胁辽宁中部城市群。实施彰武县草原生态建设工程,能够有效发挥林草叠加的效用,提高防风固沙的效果,巩固提升现有的生态屏障,有效应对沙地南侵的威胁。同时,彰武沙区群众对生态恢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着较高的认识和强烈的期盼,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技术路线非常成熟,可有效修复草原和疏树草原,达到优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防风固沙的效果。因此,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培育草食畜牧业、草原旅游业等后续产业,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草原经济、绿色经济和美丽经济是彰武乃至阜新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必然选择。
二是坚持了草原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生产生态相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着力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夯实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分步推进的原则。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工作方针,先期建设草原生态恢复项目示范区,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再用5—10年时间,在彰武北部建设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辽宁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着力建设离海最近的草原。三是坚持群众自愿、政策支持的原则。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充分尊重经营主体和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使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得到群众支持,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政策支持,加强风险防控,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农民权益不受损,真正让生态恢复成果惠及农民。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投入的原则。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加强职能部门履职担当,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金融服务、宣传发动等方面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广大群众参与到草原生态恢复工程中来,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开展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恢复有实效、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
三是明确了草原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与建设思路。按照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草原综合体的定位要求,计划通过退耕还草、围栏封育等技术路线,实施生态恢复工作,确保一年初绿、二年满绿、三年见效益。2019年计划对分散分布的12.3万亩生态脆弱区地块实施综合治理,其中:对沙化严重、生态及经济功能基本丧失的6.2万亩林草地进行围栏封育、补种牧草,修复草原生态功能;对6.1万亩一般耕地,退出花生种植,改种灌木和优质牧草,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拉动草原畜牧业发展。这些工程完成后,新恢复的植被与试点区域内现存的森林、湖泊、草原、疏树地整合连片,形成50万亩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治理区。生态得到恢复后,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线,同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打造辽西北地区首个集现代农业、生态牧场、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生态彰武”草原综合体,形成辽宁草原模式。示范区建设成功后,通过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推广成功模式,对北部土地沙化较为严重7个乡镇剩余的53万亩沙化土地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建设1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相统一的生态屏障,全力打造“辽宁的塞罕坝”。
四是开展了草原生态恢复的前期准备和基础工作。按照省长调研指示精神,市、县组织精干力量,实地踏查了每一个地块,重点对土地属性情况、农户基本信息情况等进行了摸底调查,以原有土地台账为本底资料,对农户基本信息和各类土地再次进行登记,形成了最新的土地台账信息,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2.5万亩。聘请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编制完成《草原生态恢复规划》和《生态产业规划》,聘请北京德安杰公司编制完成《草原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目前,正结合现有相关子规划,兼顾生态功能、旅游产业、后续产业等元素,筹备编制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为项目区后续建设提供依据。
五是完善了草原生态恢复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阜新市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正式批复前,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于4月1日正式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常务副县长任副总指挥,17名工作人员按照职责分工,设立综合协调、规划建设、草原恢复与保护、生态产业发展4个推进组,明确了对项目区管理的相关事权和工作职能。6月4日,省编办正式批复成立管委会,市编办于7月9日正式下发“三定”方案,目前管委会人员配备已全部到位。同时,正在加快探索建立“管委会+公司”的运行模式,力争最短时间内推动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六是实施了草原生态恢复的重点项目和基础工程。推进了生态恢复。仅2020年以来,针对草原路两侧依然存在的16个风蚀点,4月8日草方格正式开始施工,目前已出动2374人次,完成763亩。组织种草会战主题党日活动,共出动1300人次,完成补播牧草8000亩,目前已组织了多轮浇水保障牧草成活。实施“高变矮”金盏菊花带1500亩、油菜花300亩、格桑花150亩,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3000亩产学研合作项目栽植各类植物10余种近14万棵,在欧李山、林草消防站周围栽植草花3万株,沙地柏、欧李等1.5万棵,实施喷播3500平方米。完善了基础设施。围绕重点地块已打井202眼,并组织了水泵、发电机组及喷灌等配套设备,干旱少雨期组织了多轮浇水,有力保障了牧草成活;森林草原防火智能监控设施已经安装调试完成;累计实施围栏封育工程230公里、示范区道路近50公里;四个水冲公厕正在加快施工,安装完成红色标语;先后建成瞭望平台5处及林草消防站等管护设施。抓实了后续产业。累计建设规模养殖场8个,部分已进羊;围绕示范区13个村发展设施农业300亩;发展以果树为主的庭院经济210亩,建成精品果园6个。与辽旅集团、中联盛科及北方中郡等意向企业进行了多轮对接,辽旅集团欧李山、大黑山核心旅游区设计方案已完成初稿,中联盛科新邱赛道和草原沙漠越野体验游整体方案正在规划中。强化了草原管护。组建县级专业扑火队、镇管护大队和村应急分队,在示范区实行24小时值守,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明确防控重点部位,圆满完成2019—2020年度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责成大德镇组建了管护队,负责主路两侧的环境卫生、垃圾清运、新植树木浇水、欧李山瞭望平台及设施管护。下发禁止在示范区私自实施种植行为的通知,制定了示范区保洁管护方案,全面保障示范区规范有序发展。组建了管委会+公司模式。组建成立了草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及4个子公司,充分调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草原经济积极性,逐步探索对示范区形成反哺效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技术方面。示范区现有景观多是森林、农田、湖面,然后是面积较少的草地。草原体量小、占比少,且零星分布;自然恢复的天然田间杂草中毒草多,人工建植优良草种少、质量差;还有沙化露白点,面积虽不大,但影响观瞻。
二是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示范区建设进度不一、草原恢复本质不清、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足等方面。要统筹进度,确保示范区所在乡镇同时通过自然与人工措施,同步恢复草原。草原生态恢复的本质,是解决生态脆弱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补偿,是民生补偿,存在补偿少群众不支持的问题。
三是资金方面。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市相关职能部门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倾力支持,但示范区建设对上级政策资金的依赖比较严重,未能有效汇聚多方力量,实现“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机制。
四、对于彰武生态屏障建设的工作建议
一是加大生态恢复力度。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着眼增强示范区生态功能,按照遵循客观规律、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着力打造美丽的疏树草原。严格按照既定恢复方法、技术路线,加快对沙化草原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种植业、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发展与生态有机统一。同时,加快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抵御灾害能力。
二是做好生态培育管护。切实加强林间、草间管理,密切勘查土壤墒情和牧草生长情况,及时对出苗不理想地块进行补播,同时加快推进牧区水利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草原抗旱工作顺利开展,全力保证牧草成活率。充分发挥镇村护林队伍作用,大力宣传封山禁牧有关规定内容,确保草原项目区内不发生违规放牧、偷牧行为,为生态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探索实施“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强化综合管理职能,统筹项目区内土地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做好现有水系、草场、道路等生态恢复成果保护及围栏封育、补播改良、防火防病等各项综合修复措施,构建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的组织架构,全面提升彰武草原建管水平。
四是扎实推进后续产业。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彰武草原知名度和影响力,优选具有资源整合能力、产品包装能力、活动运营能力企业进行合作,以西旧府湖为核心进一步丰富周边旅游元素,加快观景台、栈道等配套设施建设,以水系和精品林下景观为重点规划草原观光线路,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同时,加快研究确定切实可行的规模化养殖场运营模式,确保建成后立即发挥效益。
五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完成草原路沿线宜居乡村、美丽乡村及升级版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庄绿化、道路、围墙及垃圾收集转运、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加大长效管理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区内所有村庄的长治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