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三变”改革变出富民强村新天地 ——关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三变”改革的调研报告
“三变”改革变出富民强村新天地 ——关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三变”改革的调研报告
【2021-04-28 来源:省委宣传部新闻处】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总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完善农村基层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是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对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近日,调研组围绕义县的改革创新如何推进,如何把脱贫攻坚和党的建设、产业调整紧密结合起来,让集体受益,让农民增收,让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进行了走访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义县“三变”改革的现状及发展历程

义县面积2476平方公里,下辖18个乡镇,239个行政村,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36万。全县有可耕种面积140万亩,林地195万亩,草原124万亩。截至2015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5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698人,是辽宁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决胜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阶段,义县面临着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决胜脱贫攻坚、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和迎接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新发展等一系列新课题。

2018年7月,义县组织学习考察团赴贵州六盘水市学习农村“三变”改革经验,通过学习考察,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结合本地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三变”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三变”改革,进一步解决资源散、资金散、农民散的“三散”问题,使之成为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的一把“金钥匙”,把握“股份合作”这一核心要义,通过无物不股、无奇不股、无事不股、无人不股,打造“股份农民”,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

“三变”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2018年8月,义县召开全县农村“三变”改革动员大会,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义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经验和启示》。全县各乡镇、各相关部门把“三变”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成立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三变”改革组织机构。农发、财政、扶贫等县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全县完成了土地确权111万亩,流转土地55万亩。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掌握。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推进,各乡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紧密结合连年实施的农业“111”工程、服务业“一带四区”建设和工业“双十双百”工程,按照“联产联业、联股连心、变多股多、占多红多”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股权联结机制,坚持“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固定分红+收益分红”的利益分配原则,把“三变”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取得了卓越成效。

二、义县“三变”改革的主体框架形式分析

资源变资产就是把土地、林地、荒山、水域等自然资源,集体房屋、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集体经营性资产,个人技术技艺、劳动力等资源,通过核查清理、评估认定等步骤,以股权为纽带,入股到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按合同约定获得分红。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全县有近35万亩集体和农户土地、5万亩荒山荒坡荒滩,水利、电力、房屋、农机具等设施设备,以及管理、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

资金变股金,就是把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民的自有资金,及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入股发展产业,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启动“三变”改革以来,义县整合了5416万上级扶持专项资金、8940万扶贫资金、4500万信贷资金入股经营主体。

农民变股东,就是引导、推动和支持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包括土地、资产、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成为股权投资人,参与分红。目前,全县已有2.8万户农民变为股东,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0%,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了股东全覆盖。

三、义县“三变”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筑巢引凤,激活资源。针对具有潜在自然资源优势的地区,通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利用、科学规划,资源得到了合理高效利用,资产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七里河镇辖区内林地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自然资源较丰富,把原生优质资源和传统养殖项目有机结合进行高效开发利用是一篇大文章。羊草甸子村率先垂范,根据自身拥有的传统养鸡经验,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吸引了村民入股,与九丰集团合作投资建设年出栏120万羽的规模养殖场。围绕农村资产资源,他们还择优包装了一批适合“三变”改革的发展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三变”改革,“联股连心”,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规模化,一方面让农民在企业发展中有固定分红,另一方面让农民在产业平台上就业创业,实现财产性、工资性、经营性收入“三条腿”走路,全面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位于义县大榆树堡镇东10公里处的大石头沟村,与北镇市隔山相望,这里山地多,森林面积较大,鞍羊线在此穿过,交通便捷。村里有好几位喜欢根雕并从事根雕工艺的艺人,其中不乏从艺多年、手艺精湛、市场看好的领头者。大石头沟村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资源,成立了集体为主导、村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的“木缘根艺雕刻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以村文化广场入股;农民以老梨树根、奇石等原材料折价入股;6名根雕老艺人以根雕工具及薪酬入股;同时注入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制作的根雕工艺品,通过订单、网络、微信等方式进行销售。

义县高台子镇桑土营子村依托辽西活畜交易中心项目,通过资产、土地、劳务入股形式,将村集体所有的辽西活畜交易中心资产和12户农户的劳力、23户农户的土地有机融合,并吸纳全村114户肉牛养殖户、周边65名肉牛经纪人入社,成立了由村集体为主导、村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项目为龙头的辽西活畜交易互助合作社,将肉牛养殖、流通做为村内主导产业发展。全村参与到互助社的村民达到140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肉牛存栏量近5000头,年流通量超过3万头,交易额达到2亿元。

——入股分红,全民受益。通过“三变”改革,集聚各方资源,把资产和资金投入乡村,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犹如为农村和农民引入一股源源不断的“致富泉水”。

一年多来,义县准确把握国家金融扶贫方面的利好政策,以金融活水助力“三变”改革,加大对规模化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新发展的达到规模标准的高效田、经济林和养殖小区的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性资金补贴,同时,以金融活水助力“三变”改革,2019年农行义县支行等四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3亿元,全力推进金融扶贫。

为防范资金安全风险,防止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违规入股,义县还强化合同签订和履行的法律服务,支持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固定分红+收益分红”的股份联接机制。加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针对未脱贫人口实行“脱贫保”,由县人保财险公司聘请第三方评估公司,按照比当年退出收入标准高10个百分点进行确认,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赔付,让贫困人口的脱贫收入有根本保障。总之就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加强风险防控,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农民权益不受损,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农民。

城关街道高家屯村的高效棚室,种植的是受人青睐的山之珍品——黑皮鸡枞菌和羊肚菌。为了调整种植业结构,带动村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高家屯村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和荟江源公司合作,荟江源公司集食用菌种植、收购、销售于一体,主要经营黑皮鸡枞菌和羊肚菌两个珍稀菌类品种。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2栋和生产车间等附属设施,完成投资1100万元,年生产食用菌50万斤,年产值达700万元,纯利润300万元。2019年以来使用扶贫资金41万元,以每户1万元形式加入公司成为股东,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91人,每户年增收1000元。安排劳动力就业40人,年人均收入3万元左右。

截至目前,城关街道实行“三变”改革的村每年集体收入能实现5到8万元,村民在“三变”改革项目中每年务工收入达1.5到2万元;由土地流转的村民每年每亩的土地流转费在600到800元不等。各村的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每个村集体都有50到80万元的存款。城关街道通过“三变”改革已经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稍户营子镇紧密结合镇村实际,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食用油加工业、文化旅游业等都在“三变”改革和产业发展中找到了紧密结合点:把握“股份合作”核心要义,合理确定各方股份份额和收益分配比例,建立健全贫困户和“三变”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走进坐落在铁河嘴子村的韩家大院,浓郁的田园气息,整洁明亮的农家田舍,点缀在庭院里的果树、景致,展览厅中琳琅满目的蜂产品和山珍特产,都让人感觉到不同于印象中的农家乐或者采摘园。成立于2017年的义县韩家大院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两家公司共同投资建成。公司实行“民营企业+村集体+农民”的股份制经营,村集体以120亩荒山、烽火台旧址、村路、闲置的房屋和50万元政策扶持资金入股。这些以往效益微薄或没有效益的资产,借助“三变”改革,实现了资产增值,获得了可观的资产性收入。

——巩固提升,夯实产业。转变思路,尝试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首先需要土地集中连片,否则很难实现规模化经营。在义县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和龙头企业通过“三变”改革连在一起。农民不仅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以土地入股分红,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务工获得工资,一举多得,从而解决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问题。

七里河镇七里河村成立了“村社合一经营主体+村集体+普通农户+贫困户”形式的存仁花卉种植合作社,总投资720万元,村民以资金、劳动力和308亩土地折价入股154万元,整合170户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入股178万元,以上资金以1万元为一股,各方按持股比例进行分红。合作社长期安排就业人员30人,招募临时工40多人,转化富余劳力,将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合作社年产鲜花300多万支,畅销北京、沈阳、大连等地,市场供不应求。股份合作社的成功,带动了周边乡镇共同发展扶郎花产业,使义县成为东北最大的扶郎花生产基地。

同样受益的,还有以盛产葡萄闻名的大榆树堡镇旧站村。每年金秋时节,这里的葡萄硕果累累,果香怡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客。入夏以来,旧站村的村民又开始为 “三变”改革忙碌起来。村民张庆元2019年开始入股,一共是47户100亩地。去年栽的葡萄长势挺好,今年已经见果,来年能全部收回本钱,农民得80%,村上合作社有5%的提成,剩下的村上留下做流动资金。之前种的都是大苞米,除去投资也就挣个几百块钱,种上葡萄效益能增加好几倍。

聚粮屯镇的“三变”改革深入人心,做到村村有特色,村村有项目,家家有干劲,人人肯争先。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7000多亩,种植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村民改变了旧的耕作观念:聚粮屯村实施“公有制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地瓜230亩;李家台村土壤贫瘠,水源匮乏,通过土地集中到村社,村社投入到公有制公司,公司投入资金兴办了100亩的育肥牛养殖场,预计年出栏200头;徐三家、羊圈子等12个村分别种植了甜菜、辣椒、药材等经济作物,运用不同的收益分红手段进行着“三变”改革。

四、义县“三变”改革成效评估

“三变”+高效农业模式、“三变”+规模养殖模式、“三变”+林果经济模式、“三变”+产业融合模式……一项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举措,走出了具有义县特色、切实可行的农村“三变”改革之路,形成了义县“三变”改革的“金字招牌”。

通过实施“三变”改革,义县成为了辽宁省寒富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早金酥梨生产示范县。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36个,奶牛、肉牛、肉鸡、生猪存栏量持续快速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通过“三变”搭建的股权平台,把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点对点的扶贫模式,放大了贫困群众狭隘的生产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变“输血”为“造血”,使贫困群众获得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收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消号,戴了多年的“贫困县”帽子终于摘掉。

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全部消灭了“空壳村”,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这一顽疾,提高了在乡村振兴中的统筹服务能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组织凝聚能力提升,乡村两级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分享到了改革和发展的红利,赢得了群众的信服和拥护。

 “三变”改革正在让义县的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增收产业强起来、群众日子好起来,广阔的乡村正在成为全面振兴、充满希望的沃野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