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丹东发展“互联网+农业”对策与研究
丹东发展“互联网+农业”对策与研究
【2021-06-18 来源:丹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与融合,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加快了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与转型,“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因此谋求农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十分必要。

本文就丹东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状况和问题对策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丹东“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现状

2013年以前,丹东市的“互联网+农业”几乎是块空白。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从2014年开始,在丹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丹东市以“互联网+农业”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流通方式,正在成为丹东市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促增长、惠民生的新动力。2015年,东港市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地区,共获国家财政补助资金2000万元。2016年12月,丹东市出台了《关于促进丹东市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从2016年起至2020年,丹东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电商项目。截至2019年底,丹东市已有涉农电子商务企业350余个,网店15000余个,涉农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0万余人,农产品网上交易额50多亿元。2020年7月,国家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第一批),宽甸县榜上有名。2020年1-9月,丹东市农产品网上零售额达到45亿元。

(一)打造特色平台,加强电商合作

丹东市已建设各类电商平台50余个,其中涉农电商平台20余个。针对丹东市农产品丰富的优势,重点打造东港市“淘浪网”、“良品优货”、“奔多多”;宽甸县“品味宽甸”、“满乡印象”;丹东市“丹东农产品商城”、“云上丹东特色产品商务平台”等电商平台。

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丹东、东港、凤城和宽甸政府先后与京东集团签定了电商领域战略合作协议,京东丹东特产馆,东港特产馆,凤城特产馆,宽甸特产馆上线运营,东港、凤城还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

(二)打造特色产品,提高品牌效应

重点打造东港草莓、大米、梭子蟹、大黄蚬、杂色蛤、蓝莓六大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品牌。东港草莓、大米通过互联网宣传推广,已纳入京东自营店销售品种。2019年东港草莓品牌价值77.5亿元;重点打造宽甸鸭绿江冷水鱼公共品牌,提升宽甸鸭绿江冷水鱼知名度。宽甸鸭绿江冷水鱼已纳入京东自营店销售品种;重点打造凤城板栗、蚕蛹、小浆果、食用菌农产品品牌。

通过举办东港草莓、大米、凤城板栗、宽甸鸭绿江冷水鱼品牌打造活动,提升丹东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广播电台央广新闻、光明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中央七台、人民日报等媒介宣传报道。

(三)促进农民增收,优化便民服务

利用丹东农业信息网、12316金农热线平台,探索建立丹东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围绕丹东市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引导农民和涉农经营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减少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时,丹东市现有各类快递品牌企业均能实现农村电商快递业务。丹东邮政依托“邮乐网”平台和“邮掌柜”系统,建设邮农丰直营店6家、邮乐购电商驿站示范店30家、邮乐购门店516家、便民服务站及村邮站909家。向上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主动服务农户,为其提供定制服务;向下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建立自主电商网络,推动草莓、蓝莓、燕红桃、大米、生鲜和即食海鲜等优势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农邮结合”。

二、丹东“互联网+农业”遇到的主要困难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问题

就目前来讲,丹东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较低,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

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农村、农业互联网的时候,好多配套设施是断档的。市场上真正为农业产业链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并不多:比如生猪交易的结算,一次交易价格在20-30万元,而支付宝、微信支付都做不了大额支付,因此怎么样做大额支付,在方便快捷的同时,又有很好的风控,这个结算工具就很难适应。还有农村的物流,到村头户头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与主干物流之间的大宗农产品配送或上门拉货,这个也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二) “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问题

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农业问题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所以从事农业互联网的这波人,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思考一下能不能真正的颠覆性的改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不能只是简单的提供销售服务。

三、促丹东“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扶持典型企业

部分农业企业较早完成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农业资源,对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这些典型企业深入到农村市场,通过自己的实力能对农业的整体网络环境加以完善,形成“互联网+农业”的观念,因此政府可以大力扶持典型企业,将其作用和功效加以充分发挥,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农民快速接受互联网,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互联网+农业”的意识,发挥示范带头效应,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延伸和网络平台来解决信息服务问题,加强基层农业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从而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此外,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监管平台,加强监督与组织,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在“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强化农民的互联网运用能力,使其既懂农业生产又能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可以鼓励农村青年或大学生村官勇于创业,对新知识和新技术加以学习和运用,定期培训指导和教育农村青年与大学生,使其具备良好的互联网思维,成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