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电商是农业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科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因此,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丹东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丹东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和乡村组织五大振兴。农村电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技术、新动能、新载体,对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农村电商不仅能拓展更加广泛的市场,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还能成为乡村吸引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农业网站数量倍增,农业企业开始入驻电商平台或自建电商。在促进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人口就业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何抓住这个未来具有广泛潜力的市场,用电子商务这种全新业态,推动丹东市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2.丹东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为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丹东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丹东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与便利。此外,不断加快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网络体系,以“农村淘宝”为基础,打造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社),解决了农村电商由乡镇到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涉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涉农电子商务示范产业园区及涉农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从整体情况看,三个县(市)农村电商发展呈现明显差异。东港市起步较早,发展势头迅猛,两次被国家评选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凤城、宽甸起步较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截至2019年底,丹东地区已建成各类电商平台40余个,其中涉农电商平台20余个。涉农电子商务企业400余户、网店2万余个,涉农电子商务从业人员5万余人。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248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农产品网上交易额60多亿元,同比增长17%,农村网购用户占比达到30%以上。
丹东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在扩大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电商发展的不均衡,农产品电商上行仍面临着诸多瓶颈制约,亟须下大力气解决。
3.丹东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商发展离不开互联网,通畅的网络环境能够使企业在信息处理方面占有一定时间优势。部分农村地区(尤其偏远山区)的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网络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网络覆盖,还不能够给农村商户提供较高质量的网络配置,上下行网速不够快,且不稳定。网络环境的不完善直接制约了农村电商在信息上的反馈和处理速度,使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
(2)未形成企业品牌效应。丹东地区物产丰富,海鲜、水果、稻米、山珍等极具特色,很多产品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农户、渔民尝试线上销售自己的产品,但是他们缺少品牌意识,产业也比较分散杂乱,很多产品缺少统一的包装设计,即使是绿色产品也没有相关的许可及认证。即使是有一部分的农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几乎都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品牌,并不是电子商务创建的品牌。例如东港草莓、鸭绿江米业、大黄蚬子、宽甸石柱参、林蛙油等沿袭历史品牌优势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电商品牌产品,但是其他同样具有品牌潜能的产品却没有形成优势品牌。农户以个体形式生产分销,很难在电子商务高速的发展中生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3)受限于物流模式。农村电商企业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最大比例。由于大多数农产品电商生产规模小,销量不大,订单不集中,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物流单价成本过高。而物流体系对配送农副产品资费标准的不合理是制约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的又一大问题。商业快递成本过高,选择费用低的快递运输时间过长,破损率过高。农产品与其他产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商品不能保鲜必然给售后带来一定影响。丹东的浆果种植户或海产品养殖户大多是散户,受季节性强、易腐烂、易变化等因素影响,产品销售方式以批发为主,客户也多集中在周边地区。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些保鲜食品销往南方,只能通过空运,同时,还要购置高质量的保鲜设备,需要大量投资,这样一来无疑都会增加物流成本。所以,运输费用高,物流周转时间长,货品安全保障不够,以及退换货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丹东地区农村电商发展。
(4)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参与主体信息素质亟待提高。从事电商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对互联网和电商的认知程度也不高,让农民应用电子商务推广农产品有些勉为其难。另外,丹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平台规则更新速度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条件也造成了丹东地区缺少开发、维护电商平台的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4.丹东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对策
(1) 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移动互联网。
政府监督扶持,相关部门加快基础通信设施、光纤宽带网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进光纤入户、进村,实现光纤宽带全覆盖,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加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近些年来,在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三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P、Android、IOS不断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移动网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呈现出传统互联网模式向移动互联网模式转变的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指利用Internet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其它信息处理技术有机结合来进行的一种电商活动。网站电子商务以个人电脑为主界面,是“有线的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则是通过PDA、手机等能装进口袋里的移动终端来完成电子商务活动,它集安全服务、金融交易、招投标、购物、信息、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移动电子商务给平时繁忙的农村用户走电商之路创造了时间上的便利条件。广大种植户和养殖户可以成为微商,使用微信发布销售信息,使用手机开设淘宝店,这样既方便了他们的销售,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产管理。
(2)创建丹东地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本土自主品牌。
依据对丹东地区现有的“丹东板栗网”、 “指尖上东港”、“爱消费网”等平台实例数据分析,进一步完善丹东农业信息网,在东港市等农业发展较好的县(市),筹划建立乡镇一级的行业或综合性农产品专业电子商务服务网站,加大乡镇政府支持力度,加强网站的推广,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区域领先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东港海产品,宽甸、凤城的农副产品等电子商务企业。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社、中介机构及普通农户延伸。引导农民和涉农经营主体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
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鼓励大型电商企业与农产品、海产品、林产品等生产企业联盟销售。建设电商平台服务点,提供电商末端服务。推动鼓励知名电商在乡镇、村建立电商平台服务点,支持乡镇超市和涉农经纪人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点,实现代购、代卖、农产品信息采集、取送货等服务功能。整合供应商、采购商、物流等资源,形成产业生态圈,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在平台上形成具有丹东特色的品牌农、林、海产品等。
(3)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吸纳电商人才。
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政府及有关部门需加强对电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选派专业人员指导参与主体自己动手操作电商的各项业务流程,深化其对网络技术的熟练操作程度。
支持大专院校开设电商专业,把电子商务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阳光培训内容;创办农村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政府资金、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转业转岗农民开展电商创业,提高他们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开展针对知识农民的电子商务知识培训,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项目组成员长期和东港金信通达商贸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协助实训基地完成电商培训工作。
(4)发展适合农产品运输的高效物流。
物流是农村电商的关键。农村电商的长远发展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传统流通模式进行完善,建立健全的现代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对分散经营的农村电商来说,物流成本较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降低成本则需要分层次进行,比如充分利用当前农村的小商业基础, 建立社区格局,集中配送,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除此之外, 仓储物流园区的建立, 将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电商整体仓储物流的一体化。
政府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范围更大的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减免相关费用,积极培育农副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使其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同时,认真研究产品的包装技术,提高产品的包装质量,尤其是要提高农副产品的保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