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泉镇水泉村情况简介
水泉镇水泉村位于喀左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大凌河和牦牛河交汇处,东与朝阳县乌兰河硕乡和朝阳胜利乡隔河相望,南与羊角沟交界,西与甘招镇为邻,北与公营子镇接壤,距火车站10公里,距长深高速入口12公里,距离京四高速和京沈客专不足15公里,207省道和宁孤线在镇域内承东启西、连南通北。
全村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11亩,林地面积2200亩,共14个村民组,1076户,总人口3656人,村党支部下设1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38名。2016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户57户114人;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杂粮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
二、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2016年7月,水泉村党支部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由村集体领办喀左县水泉润泽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吸纳群众81户、324人,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其中,村集体占股份的62%,群众占股份的27%,职业经理人占股份的11%。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调整农业产为结构,明确“特色种植、规模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实施规模经营,打造乡村旅游基地,以“农业科技”为引领,以“基地带动”为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市民认养蔬菜、观光采摘水果和特色杂粮三大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基地,引领喀左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了以设施园艺主题的集生产、销售、科技示范基地、休闲观光采摘等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园、综合性产业基地。培植在朝阳乃至全省有影响的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科技服务,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探索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和催化效应农业基地建设新模式,积极推进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通过推行“旅游+文创+农业+科技”发展模式,力争在3年内,将基地建设成省内知名的农业项目、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目的地,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党员教育红色基地、科技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示范村。以农业产业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拉动农业升级,生产、科普、观光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到2020年,基地内农业产值年增长5%以上,土地综合效益1.2万元以上,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以上,吸收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60%以上,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通过点面结合,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促进喀左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三、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水泉村有着众多的文化,如背歌、中幡、抬歌等,家族型聚落的特征:由一条主街及若干支巷共同构成,主街是村落的“轴”,其一般在村落形成时就存在。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当是农民,乡风文明是当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自觉,水泉村从推进乡贤文化入手,由于农村长期以来的“熟人社会”氛围,乡贤的号召力巨大,他们能够带领农村居民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当地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水泉村还通过提升居民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让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内化于心之后做到外化于形。引导农民提高文化自觉性,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建立了乡村文化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保护法律法规。村两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通过地方性法规规范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形成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行的长效机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水泉村通过争取资金,建设了文化广场2处,建设文化大舞台1处,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提升了农村文化品位。
四、旅游产品开发情况
水泉村党支部领办的喀左县水泉润泽土地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清理打造了一家集田园生态观光、乡村健康餐饮、农耕劳作体验、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占地600亩,现有花海观光、鲜果采摘、蔬菜认养、餐饮娱乐等四大区域。
1.花海观光区
该区位于基地西部,以露地花卉的方式,打造主题花海景观,总面积200亩,规划开展鸡冠花、马鞭草及福禄考等观赏花卉品种种植。
2.鲜果采摘区
该区位于基地北侧,种植类型为冷棚、日光温室与露地栽培相结合,总面积100亩,建设精品水果采摘园,根据棚区现有条件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果品种特性、品质与熟期、管理水平等,规划开展暖棚蓝莓、冷棚葡萄、露地早金酥梨、苹果、李、杏等优质高效水果生产,其中葡萄15亩,蓝莓9亩,露地果树76亩。
3.蔬菜认养区
该区位于基地东侧,种植类型为日光温室与冷棚、露地三种,总面积70亩,其中日光温室10.5亩,冷棚15亩,其他为露地蔬菜,根据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开展青椒、水果黄瓜、各类叶菜等品种优、口感好、生长成熟期相互搭配的多品种鲜蔬。并作为城市居民参与农事的活动中心,观光、参与性项目结合,让游客在观赏农耕文化相关内容的同时,亲身尝试农耕文明的内涵。引导城市游客通过自主认养的方式,参与作物的种与收,体验丰收的喜悦。
4.餐饮娱乐区
该园位于基地中心,主要围绕花海观光区开展各项服务,占地15亩,规划开展戏鱼塘、儿童乐园、3D动感地带、蒙古风情园等,其中戏鱼塘300平,儿童乐园1亩,蒙古风情园6亩,停车场6亩,科技体验1.5亩。
五、民宿建设情况
依托全县乡村旅游规划、重点乡镇旅游规划和重点民宿点旅游规划,水泉村围绕乡村旅游重点村,强化民宿示范作用,重点打造培育了精品民宿示范点,主要为蒙古族特色民宿,总床位数约30张。集体经营占主体。民宿主以青年居多,且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以周末、节假日家庭亲子客群居多。
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喀左地处温带半干旱西辽河州向暖温带半湿润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春季少雨多旱风,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委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气温为8.7度,境内南北气温相差1.5度,年均降水量为491.5毫米左右,整个植物生长期(4-9份)的降水量为451.6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时数为2807.8小时,平均无霜期144天。
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水泉村距火车站10公里,距长深高速入口12公里,距离京四高速和京沈客专不足15公里,207省道和宁孤线在域内承东启西、连南通北。贯穿全村的“宁孤线”宽8.5米,长4.866公里柏油路面全线通车,此项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全镇域内群众出行难及临街网点进水的问题,通过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硬化村内道路29公里,维修村部29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1200平方米、5100平方米文化广场2处,建设96平方米文化大舞台1处;180平方米农村书屋,新建新农村文化墙500延长米,安装路灯、广场灯110盏,栽植风景树、花卉10万株,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受益群众达近17000多人,让群众彻底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历史,赢得人民群众广泛好评。景区建有游客中心1处,停车场1处,休息长廊4处,旅游厕所2个,村内实现了硬化全覆盖。
八、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水泉村党支部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由村集体领办喀左县水泉润泽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吸纳群众入股,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其中,村集体占股份的62%,群众占股份的27%,职业经理人点股份的11%。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调整农业产为结构,明确“特色种植、规模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规模经营,打造乡村旅游基地,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加集体收入,带动群众致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九、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水泉村紧紧围绕“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战略,坚持把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宜居乡村、现代产业基地、农村文化、脱贫攻坚等紧密结合,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以培育新业态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通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和乡村资源,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向连片化、板块化、集群化发展。如,润泽旅游景区,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化效益日趋明显。同时,为适应旅游大众化、社会化、休闲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按照“全景喀左、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和产业资源,打造了不同类型的旅游品牌。如,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丰富有趣的乡村活动为核心吸引,为游客提供游乐体验为主,以休闲、餐饮、购物、住宿等服务为辅的农家乐园;依托山地环境和良好生态,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养生福地等。
二是以模式创新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有力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国家AAA级乡村旅游景区,由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将群众的土地统一流转过来,统一经营,群众在享受租金的同时,还可到景区务工,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多元化增收。
三是以节庆活动提高乡村旅游市场影响力依托地方产业基础,深挖乡风民俗,利用花卉、果木生长期,顺应节假日调整,整合资源,打造品牌。2018年开始,每年以风车节、赏花节、采摘节等节庆活动为主线,开展以“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氛围,打造了品牌,吸引了客源,聚集了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