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县委书记视角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县委书记视角
【2021-06-21 来源:丹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宽甸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南部、鸭绿江畔,与朝鲜“两道六郡”隔江相望。县域面积6111.5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79个行政村和18个社区,常住人口41.6万人。境内有满、汉、朝、蒙、回等26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24.9万人,占总人口的59.6%。1989年设立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宽甸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林地总面积7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4%,被誉为“天然氧吧”;宽甸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景区面积3100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50%;宽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探明有硼、铁、钼、镁、石墨等矿种59种,已开发27种,有大小河流548条,人均拥有淡水量9000立方米,是全省的10倍;宽甸有丰富的特产资源,有鸭绿江鱼、石柱参、林蛙、食用菌、冰葡萄、山野菜、大软枣等,曾获“中国石柱人参第一县”、“中国东北林蛙之乡”等称号。

宽甸是农业大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宽甸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县委站在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让宽甸的发展越来越好、宽甸的环境越来越好、宽甸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一、规范提升,补齐短板,让村党组织强起来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宽甸县委通过“三个强化”加强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一)强化工作规范,夯实党组织建设的基础

针对村党组织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先后制定下发了《宽甸县村级组织建设工作规范》《农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为全县村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了统一、明确的标准,有力推进了全县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组织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支部工作条例,开展“大学习、大检查、大规范、大提升”活动,统一印发学习手册1000多本,培训县乡两级党支部书记600多人次,培训党员2.2万人,全县各党支部查找问题750条,制定整改措施1100余条。针对村级事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全面推行“四议一审两公开”,近三年来,村中大事履行“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700余次。村中大事由村民说了算,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使村党组织的群众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整顿提升,补齐党组织建设的短板

始终把深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建设作为基层党建一项重点任务,通过县级领导联村、乡镇领导包村、第一书记驻村、结对单位帮扶的“四个一”合力整顿措施,按照“一村一策”整顿方案,实行销号管理。近三年来,共整顿村级集体经济空壳、信访矛盾比较突出、党组织书记不胜任不尽职等类型问题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7个。坚持问题导向,补齐了村级组织建设的短板。

(三)强化质量提升,促进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

建立摸底排查机制,突破过去一村一支部模式,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将支部建在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上,努力实现应建尽建,扩大村党组织覆盖面。同时,开展星级党组织评创工作,在村党支部建设质量上下功夫,狠抓后进支部和五星级党支部标杆选树,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极大地促进了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近三年来,我县古楼子乡南荒沟村、振江镇石柱子村等10个村党支部被丹东市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73个村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四星级党支部,88个村党支部被乡镇党委评为三星级党支部,确保把每一个村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加强管理,发挥作用,让“三农”队伍壮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为加强农业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宽甸县委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添助力,不断壮大“三农”工作队伍。

(一)抓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我县从“选、育、管、用”四个环节入手,提高队伍素质,推动农村由有人管事向有能人管事转变。一是“选”。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经商返乡人员、毕业大学生、复转军人中选拔村干部,切实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结合“一肩挑”与换届前期准备工作,179个村实现村书记、主任“一肩挑”164个,占91.6%,进一步强化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是“育”。依托县委党校等教育资源,近三年来县委集中轮训村党组织书记、主任700多人次,各乡镇轮训其他村“两委”干部1500多人次。新储备素质好、能力强、结构优的村级后备干部1540余名,为村“两委”换届人选提供源头活水。三是“管”。下发了《宽甸县村(社区)干部备案管理实施办法》,实行村党组织书记由县、乡党委双重管理,现在已有32名村书记通过常委会任命。对群众满意度不高、看摊守业和无所作为的及时进行调整,近两年调整45人。四是“用”。让干好的村干部有希望、有未来。一方面在经济待遇上,逐年提高村干部基本报酬,2020年我县村书记基本报酬达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较上年增加14505元,其他村干部基本报酬上涨7800元。另一方面在政治待遇上,村干部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人选,乡镇人大政府换届时,允许择优选拔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近年来,有2名村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1名村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二)带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农村党员是带领农民实现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我县现有党员22719人,其中农民党员12713人。从抓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入手,促进党员作用发挥。一是率先实行“发展党员“2+3+3”工作法”。严把质量关,实行发展党员“两票决、三审查、三公示”。即接收预备党员、党员转正票决;入党条件、政审情况、现实表现县乡村三级审查;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转正三个重要环节公示。注重把素质好、能力强的青年吸纳到党内来,近三年发展党员1060人,其中35岁以下360人。二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深入开展“百千万”农民党员致富骨干培训活动,近三年共培养致富骨干5300余人。解决好外出务工党员、老龄党员学习难问题,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采取送书上门、送教上门、微信群上传学习资料等方式,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提升队伍素质。三是发挥党员作用。深入开展“设岗定责、星级评创”活动,让有活动能力的党员有岗有责。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工程”活动,在各村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800余支,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

(三)添助力,充分发挥选派干部作用

2018年以来,省市县派驻到乡村选派干部479名,实现了选派干部到乡村工作全覆盖。我县加强选派干部服务管理,促进作用发挥。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成立选派干部到乡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县委组织部,负责做好选派干部的综合协调、管理等工作。二是加强管理服务。对选派干部实行派出单位和所在党组织双重管理,建立7项管理制度,发放201本考勤登记簿,制作了201张公示板,促进选派干部扎根农村、履职尽责。对选派干部给予充分的关心关爱,落实好相关补助政策,确保选派干部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三是充分发挥选派干部作用。充分发挥选派干部眼界宽、思路宽、人脉广的优势,解决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问题。2018年以来,选派到乡村干部累计编制所驻乡村发展规划201个,帮助引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80个,资金8500多万元。

三、组织引领,加快发展,让集体和群众富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县179个行政村中有106个贫困村,3.89万贫困人口,贫困村比重大、贫困人口较多、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是丹东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宽甸县委通过强化党组织引领,实现脱贫攻坚、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富民“三促进”,进一步巩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一)抓党建促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我县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找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发力点,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落实点对点、一对一、叠加式扶持,基层党员干部、党员产业大户带头与1.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其中303名产业大户党员与348户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户对接帮扶。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200多名,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扶持党员致富带头人1名。创新电商扶贫模式,以宽甸“党旗红”电商产业扶贫联盟为牵动,吸纳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及社会精英近300人,形成了2个电商扶贫示范村、10个乡镇电商中心服务站、179个行政村204个服务点的农村电商网格化服务体系,与23家农村合作社达成合作,覆盖贫困户2365户,实现年销售额1780万元,工业产品下行销售额1000万元。坚持“完成、巩固、提升、预防、规范”十字方针不动摇,认真核查“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今,我县脱贫成效显著。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38939人下降到25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2.1%下降到0.07%;贫困群众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8536元,远超现行脱贫标准。2020年,我县坚决完成101户250人的脱贫任务,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所有脱贫攻坚政策全部落实到位,确保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二)“党支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017年以来,县委组织实施了“百村脱贫致富工程”。派出2个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调研,共总结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等7种较为成功的“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并以“菜单式”向全县推广。其中,“党支部+旅游”“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电商”“党支部+项目”“党支部+农户”5种模式,在全市总结推广。2017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5600多万元,通过“四议一审两公开”,公开竞争评审答辩程序,扶持106个“空壳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造53个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现在,全县179个村实现集体产业项目全覆盖,村集体年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牛毛坞镇五道岭村年收入达30万元。

(三)特色产业廊带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持续打造鸭绿江边境特色产业廊带。蓝莓、大榛子、大软枣、食用菌、中药材、乡村旅游六大特色产业廊带初步形成,深入推进省级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试点县项目,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500余亩。预计2020年,蓝莓面积1.5万亩,年产量2.2万吨,产值5.7亿元;大软枣面积0.6万亩,年产量0.5万吨,产值1亿元;食用菌栽培3000万袋,年产量2.8万吨,产值2亿元;中药材经营面积达23万亩,年产量2400吨,产值3亿元。

四、生态宜居,治理有效,让乡村环境好起来

坚决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让边境更加安全、更加美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深入推进“鸭绿江畔党旗红”工程,边境大局和谐稳定

我县地处鸭绿江畔,边境线长216.5公里,是辽宁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边境县。2017年以来,我县以“鸭绿江畔党旗红”工程为载体,以“固边、稳边、兴边”为目标,着力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民族边境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民族边境地区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在古楼子乡,持续深入开展了“同心筑堡垒、边境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驻地军警利用先进设备和人力资源,帮助群众修路、治理村屯环境、扶贫帮困、修建文体活动广场等,办实事好事,为第二故乡做贡献;在长甸镇,结合河口村边境红色文化旅游、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兴业驿站”“环保驿站”“新风驿站”等36个驿站,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在振江镇,全面铺开“党群e家”建设,由村党组织和边防哨所、派出所组织群众,以党员户为骨干,相邻10户左右农户组成一个联防组,统一安装报警系统,有效实现第一时间自救互救、及时出警,实现一户有难、大家帮忙,覆盖振江镇2584户、9836人。“党群e家”工程实施以来,全镇治安案件下降60%,矛盾纠纷下降80%,应急救助16起,再也没有发生越境盗抢事件,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

(二)深入实施“千万行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深入推进“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实现垃圾处置体系覆盖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出户量减少70%以上;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积存垃圾3.3万吨;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累计新建无害化和“三防”卫生厕所约3.3万个,投入2338万元实施中小学厕所改造。我县绿江村、青山沟村等4个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长甸河口、毛甸子洼子沟等8个村荣获省“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美丽示范村。开展“德润万家、美在宽甸”活动,推进230个村文化活动广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授课70余场,对各村村规民约进行规范,提升民主自治水平,古楼子乡南荒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农村社会治安良好

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行动”,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协同互补作用,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设立村(社区)“评理说事点”和律师调解工作室,打造“枫桥经验”宽甸版,打通基层社会治理“堵点”。全县179个“村民评理说事点”积极开展工作,评理说事员入情入理,认真调解矛盾,在最大程度上化解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评理说事点建成以来,共开展评理说事287次,调解矛盾纠纷359件,调解成功335件。196个公共法律服务室,每月都有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坐班。村民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法律顾问求助,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今年以来,我县治安、刑事案件大幅下降,“民转刑”案件同比下降50%,命案同比下降66.7%,严重暴力案件同比下降53.1%。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关键在党。我们必须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始终把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在农村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宽甸的发展越来越好、宽甸的环境越来越好、宽甸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