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丹东市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丹东市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2021-06-21 来源:丹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今年是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承上启下之年。为更好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并充分发挥社科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科学学术性群众团体的重要作用,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国家、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尤其是当前正处于两个历史交汇期和百年之历史大变局的阶段,意识形态工作尤其重要。二是筑牢意识形态防线,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泛滥,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提出挑战,苏联的解体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敌对势力要搞垮一个政党、颠覆一个政权、搞乱一个社会,也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占领舆论阵地,思想防线一旦失守,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三是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深水期,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频发,更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实践,意识形态工作更是不可或缺。

二、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核弹与火箭”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走向前台,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焦点。作为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参与国,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压力,中国被推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我国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最重要目标国家。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在经济、政治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以外,更注重通过文化渗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文化渗透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的思想渗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覆盖式宣传。第二种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西方反华势力重视通过全面的文化商品输出对他国施加影响。美国好莱坞电影成为典型代表,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观念,更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能达到“无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三种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名目众多的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布赖物基金会等,拉拢和利用高层社科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意在培养在内部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社会大众。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国人意识形态观念弱化。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交往日益增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在向我国输出,因其系统性、理论性,容易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同时,国人的理想信念意识有淡化的趋势,能够准确讲出理想信念是什么的人越来越少,或是将理想信念等同于宗教信仰、人品修养或道德底线,认为干好工作,当个好人,就算有理想信念了。由于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出现党员参教信教、求神拜佛、不信马列信鬼神、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等现象,就是思想上缺乏信念支撑的表现。

三是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现阶段的社会价值观错综复杂,总体上是积极的、进步的,但也在一些社会群体中甚至出现了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的严重社会现象。1、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开始蔓延。2、消费主义、金钱至上观念的蔓延。3、文化糟粕的泛滥,文化产品完全被商品化,致使低俗文化还有市场。

四是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和强大的渗透性,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人们很难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区分真伪,西方反华势力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导致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

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主导权和话语权。1、强化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党性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是要强化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2、强化管理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必须把党的领导有力体现到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之中,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引导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3、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就要做到“立”、“破”并举。“立”就是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巩固壮大。“破”就是要增强责任担当,敢于亮剑,发扬斗争精神,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舆论,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对那些攻击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对那些挑战价值底线、践踏社会良知的失德行为,要坚决批驳、抨击、惩戒,不能爱惜“羽毛”,不能当“开明绅士”。同时更要加强分析,举一反三,更好把握规律,掌握防范应对之策,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是不断拓宽意识形态工作覆盖面,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接力赛”,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我们拓宽覆盖面,尤其注意从娃娃抓起,从社会基层抓起。建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增加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尤其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从小筑牢意识形态的堤坝。注重社会基层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往往是党内开展的好,教育也跟得上,但是社会基层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非常模糊,甚至个别民众不知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内容及重要性,而这恰恰是我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获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意识形态工作是否尤其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应构建意识形态理论宣传的阵地,利用市民大讲堂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三是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的灌输,需要探索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宣传不够,语言比较生硬,理论过多,不接“地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足,造成很多民众存在“听不懂”的情况,甚至有些党员也感觉到接受困难,难以将理论内化为自身实践的指导,这要求我们创新宣传形式和方法。建议当前意识形态宣传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与服务群众相结合、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相结合,尽量以平实简洁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懂、学的进、悟得透。2、将意识形态工作与解决民生工作相结合,既解决群众困难,又增进干群、党群关系。3、做好意识形态国际对比。好不好,看比较,比较才有说服力。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为中心是正确的,但没有做好国际比较,给人感觉没有说服力。要揭穿西方所谓“民主”、“人权”、“普世价值”这些“美丽谎言”,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如美国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到处搞干涉,结果给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说好的“人权”呢?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好地凝聚人心,更好地巩固主阵地。

四是增强意识领域工作的本领。互联网是西方反华势力对我进行颠覆渗透的主要媒介,何尝又不是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借助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为群众答疑解惑,,使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优越性有更好的认知,能够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好地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理论内外于心,行动上外化于形,做到知行合一,为我们牢牢占领舆论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强大的助力。建议加强意识形态网络人才的建设,要加大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同时,要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真正成为运用现代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不能因为战术刻板而耽误战略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