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丹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声名远扬的全国“十大明星城市”。辉煌成就的取得,既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也有几代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的艰苦奋斗。全市上下,从市领导到企业工人,以敢闯、敢创、敢干的精神和劲头,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骄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位于东北边陲的丹东市,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1980—1989年这十年,是丹东工业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十年。当时中共丹东市委和市政府适应形势的发展,面对当时的丹东工业的基础,提出了大力发展轻工、纺织、电子和机械工业的设想。丹东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奋努力,短短的几年时间,丹东的工业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全市已有近14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同类产品的第一位,其中有16种产品荣获国家质量奖的最高奖——银质奖,还有130多种产品获国家部委和辽宁省的优质产品奖,有近150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其中有近40种产品的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一),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取得了1400多项科技成果,有1000多项被推广应用。当时丹东的工业总产值,是南方一些知名轻工业城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在八十年代中期,丹东荣获了和烟台、无锡、常州等城市齐名的全国10大明星城市称号,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经济实力位居前列。《人民日报》曾多次发表文章,对丹东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专题报道。国家计委也提出了“南学常州,北学丹东”的口号。丹东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辉煌成就的取得,既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也有几代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的艰苦奋斗。全市上下,从市领导到企业工人,以敢闯、敢创、敢干的精神和劲头,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骄傲。
一是敢“闯”的精神,彰显无惧风浪、一往无前的气概,体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态度。“闯”就意味着啃“硬骨头”、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干常人未曾干过的事。八十年代丹东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每一步靠的正是“闯”字当头,敢想敢干。如果没有“闯”的恒心,就难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1984年4月,国家把丹东列为“第一批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7个试点城市之一。丹东的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对于发展辽宁省东部地区的经济以及推动全省其他城市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但毫无疑问,这项改革也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丹东市委市政府克服困难,抓住机会,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以全面放开国营小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为突破口,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对国营大企业和企业性的公司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大力实行简政放权,共下放了170多项管理权限。特别是在10个试点企业中实行的“厂长负责制”,由于完善了权、责、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实施了各项经济改革措施,1984年试点企业实现利润比1983年增长了62.1%,高于市本级工业增长28.4%的水平,明显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1985年3月,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专程来到丹东,对丹东贯彻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情况进行调研,向全国推广丹东经验。
二是敢“创”的精神,就是以创新为灵魂,以创造为精髓,以执着为本色,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丹东的许多政策、措施,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比如贸农工试点,就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把出口创汇、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串成一个产业链,扩大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加大出口创汇的力度。这是1985年前后,在对外出口创汇出现滑坡的时候,丹东市创造的一个新举措。省委省政府为此在丹东召开全省贸工示范现场会,在全省推广。
再比如工商联营。为解决当时工厂与商业部门之间在商品流通环节的矛盾,丹东市政府在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症结的基础上,采取“变龙虎斗为将相和”的办法,实行工商联营——工商两家围绕一个目标促进销售:工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商业要发挥储水池的作用,把销售的触角延伸出去。工办商、商促工,形成工商利益一致、目标一致的流通联合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在这个政策指引下,丹东先后成立了手表联营公司、电视机联营公司、金笔联营公司、牙膏联营公司、丝绸联营公司等等,轻工、电子产品滞销的局面很快扭转,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势头。这种做法是丹东的一个创新,成为全国工商界的一件大事,中央各新闻单位先后从不同角度,大篇幅报道了丹东的做法和经验,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还在全国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为推动全国工商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是敢“干”的精神,就是要敢于担当、事不避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事做好,把事做成。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以八十年代丹东“十大工程”建设为例,1980年代初,丹东市委市政府就有建设大东港的想法。1983年,时任丹东市长郑平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搞好丹东对外开放,要加快大东港建设的步伐,强调其重要意义在于:大东港是丹东的出海口,没有出海口,丹东就坐不上对外开放的第一班车;建设大东港可以扩大腹地,这对于搞活沿海城市、带动东北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建设大东港的同时,要建设港区工业园发展港口经济,这对于丹东工业经济加速技术改造、上档次、上水平都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又提出扩建浪头机场、建立万门程控电话通讯设施、改扩建丹东火车站、建设立体交通打通南桥洞等“十大工程”。市政府迅速成立海港组、城建组、通讯组、资金组等若干工作组,抽调一批年富力强、学有专长的干部到关键岗位担任领导。市委市政府指出,开发建设以大东港为中心的“十大工程”,是为了丹东早日对外开放,是让人民群众早富快富,因此,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知难而进。
随后,各工作小组纷纷行动起来,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反馈到领导小组来。得知大东港项目经国家交通部同意,可以立项并可以拨付一部分前期资金,而辽宁省有关部门却仍在平衡尚未立项时,郑平市长马上同郑斯林副市长及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火速赶到沈阳,下车直奔省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并到省政府找到正在开会的分管副省长,当副省长说需要省长开会决定时,郑平市长再三请求分管副省长,请副省长出面请省长开会,听取丹东市政府的汇报。当天下午,省政府临时召开专题会,研究大东港建设资金问题。时任省长全树仁同志得知丹东市长一行为此事凌晨3点从丹东出发,已经在省直各部门奔波了大半天,而省直部门仍在为资金、外汇等具体问题喊困难,省长发火批评了这些部门,并表态:大东港这个项目要上,省直各部门要支持,就是别的项目不上,也要保这个重点。难题于是迎刃而解。会议结束后,郑平市长一行马不停蹄,接连走了省计委、财政厅、工商银行等单位,研究落实省长的意见......
“十大工程”建设期间,丹东上下洋溢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气氛,大家鼓足干劲,为丹东的改革开放、发展建设忙碌奔波。很快,大东港第一个75吨码头可以简易靠船;与国家远洋公司组建的万吨远洋船队已经开了出去;浪头机场开辟了通往国内城市四条航线;长途微波和万门程控电话陆续开通;煤制气厂接替了老煤气公司向居民供气;南立交桥施工顺利,城建工人忘我奋斗的“南立交精神”为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省领导视察后赞誉说:困难吓不倒英雄汉,丹东的干部和人民不愧是“英雄城市”“明星城市”培育出来的。
八十年代的丹东人,以“闯、创、干”的精神,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出了令人赞叹的辉煌成绩,干出了一番新天地。1987年,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同志在考察丹东手表公司时,提笔写下了“卧薪尝胆、改革改造。渡过难关、异军突起。”对丹东人的成就给予了肯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顾丹东这段改革开放、开拓奋进的发展历程,总结提炼辉煌成就背后的精神与经验,有助于以闪光的精神,在把丹东建设成为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的进程中,激励和鼓舞后来者在超越中再创伟业,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