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文件的颁布,农村正式开启数字经济的发展蓝图。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中,以知识、信息和技术等数据为生产要素基点,以互联网、云计算等平台为网络,实现生产端的数字化和消费端的产业化,以数字技术的“长尾效应”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以数字农业的“范围效应”催生现代农业新业态。按照《战略纲要》和《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现阶段农村数字经济存在政策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数字鸿沟”,为打破制约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困境障碍,有必要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更好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数字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一)数字经济驱动农业提质增效。数字经济从需求侧的角度,引领传统农业进行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改造。一方面要调好生产方式,注重绿色生产。通过互联网、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媒介,以其模块化、规范化的优点,实现互联网设备和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产生无人机撒药、智能温室大棚等生产模式,助推农业转向集约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要调优产品结构,打造特色品牌。发挥数字技术对农业的种植生产、质量监控、物流追踪等全程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满足消费者对有机杂粮、绿色蔬菜、时令水果、保健品礼盒等绿色健康类食品、高品质农产品个性需求;同时培育地区具有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交易一体化,以“品牌+追溯+合格证”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二)数字经济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实质是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共建共享,通过数字经济打破城乡之间行政区划的空间壁垒,以信息流为线,将城乡之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串成要素链条,促进数字化生产。一方面,推进高新信息技术、工业品下行进村。面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消费需求,部分互联网企业、数字企业向农村布局,为农村地区提供各种生产资料,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应用科技信息技术,拓展农村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另一方面,推进农产品上行进城。国家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中,提出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两项工程,畅通城乡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农村电商为平台,打开城乡之间产品的线上营销和线下交易的通道,推动农村商品产品和城市需求有效对接,构建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三)数字经济驱动农民消费升级。随着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定制农业等业态出现,催生了手机直播、设计研发、产学研用等新内容。明星参与精准扶贫活动、地方县长镇长村长直播带货,利用数字技术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打开了新的渠道。网络销售成为农村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据数据统计,丹东作为“中国草莓第一县”,每年草莓线上销售量占到总量的90%左右,疫情期间草莓也通过微店、直播、线上超市等新媒体平台正常销售。农民通过电商获得收益同时也变相提高消费能力。同时,伴随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相伴相生,也在不断转变自身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多形态数字化模式激活,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和消费结构全链条互联网化,激发更多经济增长点。
二、现阶段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思维观念限制农村“数字生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各个领域的数据已成为新兴生产要素,“数据+生产+运营”的生产管理模式,能让农村发展“节节高”,在数据挖掘整合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力度不大,往往适应不了“数字生产力”带来的发展红利。自“数字中国战略”实施起,城市与乡村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鸿沟”,虽有具体规划和实施意见,但起步较晚,农村地区没有形成自上而下全局谋划,作为地方政府能够意识到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和重大意义,但在扶持农村数字经济所需的政策资金、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技术服务等领域有所欠缺。
(二)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于数字乡村实践。由于农村地域范围广,人口分布零散,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互联网硬件配置无法满足新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信息基建落后。与城镇地区不同,农村地区本身信息化普及率和互联网渗透能力不高,截止到2020年3月数据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2%,与全国的64.5%平均水平和城镇的76.9%相比,存在明显鸿沟式差距。二是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行政村通光纤、通4G的覆盖率超过98%,但实际上农村地区仍存在4G网络信号差、资费贵、信息畅通度不高等问题,进而会给后期数字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发展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发展等领域带来严峻挑战。
(三)农民数字化素养难满足数字农业发展需要。农民数字化素养相对偏低,对数字经济一知半解。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农村户籍人口占55.62%,而农村网民规模和网购用户规模分别仅占28.2%和24.1%,农村非网民规模则占59.8%。农民网络使用技能缺乏和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信息贫困户”,面对销售环节的电商业务由中低阶段转向智能化升级过程,不具备专业知识更新储备,在对生产环节中的自动数据采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数字技术,以及后续的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专业化信息化平台,会出现本领恐慌,无法适应新的数字化潮流,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难度较高。
三、高质量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解决对策
(一)以数字专项为试点,优化数字乡村发展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各级政府为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应设立数字乡村建设、智慧农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数字农业建设,对参与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数字型试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为农业创新园、智慧园区等示范基地提供稳定财政投入。二是培养农村数字化人才。为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体验式互联网智慧化新趋势,为农民设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数字技术等专业,提高农民运用专业化信息化平台能力,同时推进地方各大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跟数字型电商企业联合培养,为农村培养“数字化”新蓝领。
(二)以数字新基建为引擎,夯实数字农业基础。经济发展,基建先行。根据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数字型新基建布局。首先,要建设一批新型网络基建。在原有4G网络、光纤入户的基础上,对“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同时进行地区基站布局,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等未来网络设施建设。其次,要开发一批转型促进基建。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上融合新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开发数据存储分析、高效能计算、综合开发利用等特定环节和领域的农业互联网支撑平台。最后,要培养一批融合应用基建。基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融合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环节信息化建设,通过数据整合共享,开展社会层面教育医疗等项目合作,通过跨界融合的数字乡村基建,构建乡村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
(三)以数字系统为平台,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端嵌入智能化系统,打造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按照功能、内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建设满足各自需求的数据分析平台。生产前端搭建农情监测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环境气象监测系统等“天网地网”检测体系和“多位一体”数字农业综合体系,更好促进数字农业发展。生产中间环节注重人工智能的运用,种植业信息化、畜牧业智能化、渔业智能化,重视农业互联网、智能设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进一步加强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作物长势监测等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生产后端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以高标准、可识化、能追溯的形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广。
(四)以数字农业为体系,拓展乡村新业态。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生产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因地制宜在消费端引进智慧化系统,打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链条。一方面对现代农业进行补链,在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关键环节嵌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实现新型数字技术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形成智慧农业、高效农业等新模式。另一方面对现代农业进行扩链。在由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构成的数字农业中,融入数字经济的体验式元素,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大数据分析的需求侧入手,促进数字农业加快触网,依托互联网、5G体验、区块链等数字化新技术,催生出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丰富现代化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