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课题报告 关于辽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报告
关于辽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报告
【2022-10-11 来源:辽宁日报】

题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殷殷嘱托,实干作答。近年来,辽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聚焦建设文化强省目标,推动文化建设始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中焕发新气象,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有力舆论支持、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条件。

耸立的高炉、熊熊的炉火、奔腾的铁水,淬炼出优质的钢铁保家卫国,也熔铸成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目前,辽宁创作生产的电影《钢铁意志》正在热映,让全国目光再次聚焦辽宁,感悟融入辽宁人骨子里的钢铁意志。

这种意志,展现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责任与担当;这种意志,在一代代辽宁人精神血脉中赓续传承,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奋勇向前;这种意志,植根于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深厚的工业文化之中。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建设文化强省,辽宁底蕴深厚。

辽宁是“花鸟之源”。出土于朝阳的“辽宁古果”化石和“中华龙鸟化石”距今1.4亿年以上,世界上第一朵花在这里盛开、第一只鸟从这里飞起。

辽宁拥有丰富的史前文化。辽西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区域,红山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重要内容。

辽西走廊是沟通山海关内外的通道,在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辽宁英模辈出,涌现出雷锋、王崇伦、孟泰、尉凤英、郭明义、罗阳、孙景坤等一大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构成辽宁英模群像,孕育成厚重的“英模文化”。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就文化强省建设提出要求。

在省委的有力领导和推动下,辽宁文化建设深刻融入振兴发展征程,积厚成势,全面发力,打造辽宁文化品牌,绽放辽宁文化魅力,深镌辽宁文化底色,写下新时代辽宁文化壮美篇章。

传承 “激活”红色基因

今年国庆假期,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迎来一批批参观者,细加观察,发现其中有许多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带着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深深感悟,他们从这里出发,走过抗联中学、抗联桥、抗联路,一路参观体验。催人奋进的精神在传承与弘扬中浸润人心。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首站就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和辽沈战役胜利进程,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辽宁,红色传统深厚,这些红色资源是辽宁宝贵的财富。“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省委主要领导提出明确要求。

让“红色”的底色更鲜亮,辽宁总结阐释了六个方面的红色标识及价值。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阐释“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要让红色遗址进一步“活”起来。

设立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实施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对重要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缮、场景复原……辽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建设与管理同步。

每一件文物、每一张图片的背后,都有着感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的教材。(下转第二版)

辽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挖这座精神“宝藏”。通过走访革命前辈、烈士遗属等,加强对社会散存的党史文物史料收集整理工作,进一步丰富红色馆藏。在挖掘研究上,策划推出《东北抗战歌谣歌曲全集》等书籍,抢救性拍摄了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等。建立辽宁革命文物数据库。

进入辽沈战役纪念馆官网,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通过5G-VR沉浸式参观展馆,线上进入“实景课堂”。“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更多游客深切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馆长刘晓光介绍。

使革命文物更加可亲可感,辽宁推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一批纪念场馆开展文物数字化展陈,辽宁红色故事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不断增强。

红色精神已深深融入辽宁人的精神血脉。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形成于1905年,是中国现代化炼铁的发端地。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国第一铁”展示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不久后将对公众开放。《钢铁意志》就在这里取景拍摄。这里将建成集城市文化产业、工业遗产保护、旅游景区景点为一体的文物保护示范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六道沟村,村“两委”录制了由村民表演的反映抗联将士战斗生活的红色情景剧《最后的吼声》,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

辽宁推广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和30条精品线路;因地制宜,让革命纪念场馆成为党史学习“教室”;举办“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铭记悲壮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抗战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精神因传承而不朽。红色血脉流淌“精神源泉”,激励着辽宁人在新征程上不断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引领 打造精神家园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辽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任务,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了党史学习教育“云课堂”,推出互动点单式服务模式;全省41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运行,形成全媒体宣传矩阵,为文明实践活动提供舆论支持。辽宁切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全省五级理论宣讲体系作用开展重大主题宣讲,创新推出“农村大喇叭”宣讲、“聊事说理”等云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辽宁打造了一个个有特色、有温度、有质感的精神文明体验场景,使之成为温润心灵、涵养情怀、培植信仰的精神家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辽宁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6036个,实现全覆盖。

培根铸魂、凝魂聚气,辽宁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下足功夫落细落小落实。

以榜样力量为引领,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辽宁把学雷锋活动与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15个单位和13名个人被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省已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3.5万余支,通过全国志愿者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志愿者700余万人。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深化,城乡共创一体推进。在乡村开展“文明乡风美在我家”等移风易俗系列活动,在文明单位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校园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活动,在家庭开展“讲家史、传家风、颂党恩”活动。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以文明提升城市的内在气质,必将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沈阳深入开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祭祀、文明养犬五项文明提升行动;大连开展市直单位创建联动,机关干部担任志愿者进驻路口,实行常态化文明交通劝导;盘锦高标准建设59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108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城乡。

辽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量和水平,城市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创建中得到解决,城市品牌特色得到彰显,城市治理效能得到提升。

广大群众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中厚植家国情怀、涵育道德情操、弘扬文明风尚。

共享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晚饭后,本溪市南芬区南芬社区的广场热闹起来,居民不约而同地聚到这里。晚7点,电影《金刚川》准时放映。南芬区文旅局公益电影放映队放映员曹溪明告诉记者,放映队每年放映电影276场,观众达5万多人次。

辽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精神力量。

用足用好丰沛的文化资源,辽宁不断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的“辽字号”精品。

电影《黄玫瑰》、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广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图书《战国红》等8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辽视春晚》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节目。芭蕾舞剧《铁人》是全国首次以芭蕾舞剧形式展现宏大的工业题材剧目,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成功。影视剧、戏剧、图书……一个个文艺作品深刻反映建党百年的辉煌成就,反映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

10月8日起,“和合中国”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展,其中近半文物为首次展览,令观众大饱眼福。近年来,我省开创性推出“又见大唐”“又见红山”特色主题展、“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等,赓续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开展大篷车送书、电子书在线阅读、图书漂流共享……辽宁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农家书屋进万家,让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辽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县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文化广场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连续11年举办全民读书节,推动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徜徉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到城市书房感受阵阵书香……文化发展成果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在辽宁广袤大地上,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省广场舞展演、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展演、“村晚”活动、送戏到基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达数万场次,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不久前,营口市盲人李敬东通过电话预约市图书馆上门更换智能听书机。“图书馆还有专门的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定期举办视障人群电脑知识培训,学会了就能打字、听音乐、网购。”这些服务让李敬东连连称好。

共享美好生活,一个也不能少。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辽宁打造全媒体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点单式”服务平台,推出400余项常年开展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以创新为钥,近年来,辽宁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赋能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你也是来看熊北北的吧?”在大连冰山慧谷熊洞街,一名正在参观的小姑娘问记者。这个面积不到1万平方米的城市更新项目,刚试营业就已火爆网络空间。文化创意让曾经的旧工厂变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潮玩街区,衍生出多个文创产品、IP,旧厂房焕发出新活力。

营口辽河老街,一个个老字号焕发着新风采,特色文化展馆和非遗展馆吸引着人们前去探访。满绣传承人王立君的工作室就在老街上,手腕翻转间,针线如行云流水,王立君一边演示,一边向游客介绍着满绣。

这是辽宁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的缩影。

“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近年来,辽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优化全省文化产业布局,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级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3年来累计投入3亿元,共扶持企业89家、项目107个,所扶持项目总投资额达132亿元,各市、县(市、区)也设立了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动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辽宁投贷联动助企纾困,着力建设布局“一圈一带两区”文化产业带和重点文化产业链,为1500余家重点文化企业配备“项目管家”……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服务优化,不断为辽宁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文化科技企业陆续涌现。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辽宁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攀升,文旅融合推进冰雪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业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大河、流云、花海、古洞穴、农事体验,在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全域旅游带动了乡村振兴。

在葫芦岛葫芦古镇,关东客栈、酿酒坊等关东民俗风情在这里重现,为城乡结合发展赋予新活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万里征程风正劲,彩云长在有新天。辽宁将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文化赋能,必将激扬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推动振兴航船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