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论断对于增强人们精神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愿望、思想等精神因素的支配和调节,在一定条件下,由物质派生的精神可以转化成历史发展的动力。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民族精神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失去了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18世纪的中国国事昌盛、疆域广阔,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但随着民族精神的滑坡和缺失,19世纪、20世纪的偌大中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瓜分,刹时,王纲解纽、皇袍落地、军阀混战、遍地哀声、列强欺凌、国土沦丧。“日不落帝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自己的国土竟被插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耻辱啊,中华民族!悲愤啊,有着5000年文明之称的古国!所以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让“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才会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逆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民族强大而战,为祖国独立而战,为国家富强而战。于是有志之士在屈辱的中华大地上发出了铿锵有力地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反对内战”、“解放全中国”。于是几万万爱国志士以民族振兴为己任,传承民族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将一个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弱国解放出来,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几万万个共产党人发扬民族精神,把亲手缔造的新中国用心建设,用血铸就,让一个古老国度焕发新姿,耸立于世界东方。从“东亚病夫”变成体育强国,从“一穷二白”变成美丽富饶,申奥成功、加入世贸、APEC会议召开,无不表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升,中国已变成东方大国。这一切都离不开民族精神,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提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根本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伟大事业,为世纪的中国描绘了光辉灿烂的前景,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蓝图,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入大中小学校教材,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把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力量引领、汇聚到伟大的事业中来,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祖国统一、富强、繁荣共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