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动作用。近几年来,昌图县牢牢抓住城镇化建设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矢志不渝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找准切入点,城镇化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昌图是农业大县,全县103万人口,80%在农村,而创造的生产总值却不足全县的20%,人均劳动生产率排在全省最后,这种局面不改变,就不能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总量。经过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以城镇化为引擎,这一推进全县加速发展的切入点,自2008年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魄力,展开了一场城镇化建设的攻坚战、持久战,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房地产开发迅猛。几年来,昌图的城镇建设手笔越来越大,力度前所未有,到2011年共开发房地产353万平方米,年均100万平以上。2012年一年将突破300万平方米。山与城、地王金水园、津大怡水园、东晟阳光城、宏运北山庭院、银波水岸、恒盛、书香里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亮点纷呈,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极大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容积率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共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万平方米,廉租房1万平方米,解决了69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2、道路网络日臻完善。自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政府路东延、文化大街北拓、北环路西延、文萃路改建工程,新建了北环路、滨河南路、滨河北路、铁南路,县城新增道路25公里,新增黑色路面23万平方米,城区道路总长达104公里,总面积17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9平方米。改造了站前桥、影院桥、文化街南桥,新建了利民桥、恒盛花园人行桥,形成了“四纵六横”的路网格局。
3、配套设施不断优化。(1)加强教育设施配套,昌图县第四高级中学由老城镇搬迁到新城区易址新建,新校园占地面积200亩,可容纳4560名学生,既改善了教学条件,又实现了以校扩城。(2)提升医疗设施配套,县中心医院新建了病房楼和综合门诊楼,医院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2011年被辽宁省卫生厅定为准三级乙等医院。(3)做大做强商贸设施配套,在昌图农贸大厅原址,建设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家和美”商城,为第三产业搭建了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4)大力发展公益设施配套,建设了站前音乐喷泉广场、步行街、休闲运动广场、北山文化长廊、龙之韵广场、体育场、儿童乐园、摩天轮、月亮湖亲水栈道等一大批既有文化元素,又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地标景观工程,群众休闲运动场所可选性增强。(5)完善市政设施配套,县城实现集中供热,先后拆除10吨以下小锅炉75个,集中供热面积达335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总长110公里,用热人口16.7万人,集中供热率达99%;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10万平方米,又安装了热力平衡控制装置和供热计量表;铺设排水管线30公里,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经生化处理后再进行湿地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建设污水源热泵站1座,铺设污水排水管线2.5公里,安装污水源热泵机组2套,实现城市废热的回收利用,扩大城市污水利用范围;建成燃气储备站1座,燃气管网38.4公里,1.1万户安装使用了天然气,新建小区的安装率达100%;县城有卫生公厕72座,万人拥有公厕5座;建日处理206吨垃圾处理厂一座,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达87%;安装路灯2847盏,亮灯率98%以上,北山公园、儿童乐园和主要街路楼体亮化实现常态化。
4.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县城主次干道市政道路完好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更新了主要街路的人行道地砖,改造面积4.7万平方米。街路清扫面积100万平方米,保洁率达100%。实施了“拆仓房还绿地”工程,拆除住宅楼区仓房6000个,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综合治理银河河道2.7公里,建橡胶坝6座,新增城市水域面积16.2万平方米,绿化带5.4公里,河堤及跨河桥梁全部亮化,银河白日碧波荡漾,入夜波光粼粼,形成了“一条碧水穿城过,两岸绿柳舞清风”的生态景观,2011年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强势发展,有效带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2亿元,同比增长26%。
二、构筑“五位一体”模式,由小城镇向中等城市转变
2011年9月,昌图县被省委列入扩权强县试点县。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前,昌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几年的努力城镇化建设虽然有较大突破,但城镇化率还是仅为28%,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7个百分点,城镇辐射带动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适应扩权强县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升城镇化水平,助推昌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摆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的新课题。县委从解决各级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同扩权强县不适应,不合拍的问题入手,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超前的思维、更加远大的目光,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把昌图置于全省、全国的角度去定位、去思考、去决策,从全省发展的宏观视野上确定发展目标,工作规划,主动融入全省各市、各县之间大环境竞争,树立雄心壮志,以新思维、新观念、大气魄、大手笔,实现昌图的大发展、大跨越,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省扩权强县的历史机遇,坚持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化并举”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兴换热之都,造能源大县,建中等城市,强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思路。要实现扩权强县的目标,离不开城镇的带动,昌图县委、县政府 提出了构筑“五位一体”,由小城镇向中等城市转变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扩容与提质并重,千方百计做好扩大城镇规模和提高城市化率大文章,把昌图镇、八面城镇、老城镇、宝力镇、老四平镇、马仲河镇、三江口镇和产业基地作为重点打造,老城镇、马仲河镇纳入县城规划,作为城市功能区重点打造,总体上着力构筑以滨湖新城、换热设备产业基地新城、八面城、宝力镇、三江口镇为主的“五位一体”的新兴城镇格局。
1.加速滨湖新城区建设。在位于老城区西部的月亮湖畔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滨湖新区,新城紧邻老城区,整体布局以行政中心为核心,兼容居住、商业、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打造东北知名的山水城市,宜居、宜业,城湖交融的生态魅力滨湖新城。征收土地40万平方米,开发房地产98万平方米,建设6万平方米市民服务中心,铺设道路35.3公里,建设热源厂1座,完成8万平方米月亮湖南岸带状公园建设,着手建设26万平方米月亮湖北岸景观带。建设好高标准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休闲中心,必保3至5年全面完成8.03平方公里滨湖新城区建设,实现行政重心西移,将县城和老城镇连成一体,使县城建成区面积由现在的19.8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建设中等城市。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家开发商,正在新城区建设现场日夜奋战,场面极为壮观。
2.加快换热设备产业光辉新城建设。光辉新城依托辽宁换热设备产业基地而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工业园区12平方公里。“四横七纵”的路网已经形成,基础设施 实现“七通一平”。铺设富强路,推进生活区建设,建设热源厂一座。老四平镇行政、文化、教育中心整体搬迁到光辉新城,10年内新城吸纳人口20万。
3.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恒盛街、松山路等14条街路巷道改扩建及配套工程,实施拆仓房还绿地三期工程,完成现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60万平方米,完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和污水源热泵建设。铺设天然气次高压管网30公里,建设天然气调压站1座,把天然气管网引入昌图新城区。县城开发房地产2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5年县城人口增加到30万人。
4.深入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抓创建卫生县城就是抓发展,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昌图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城为目标,以整治县城环境卫生和强化行业卫生管理为重点,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核心,在2012年内首先实现“省级卫生县城”创建目标,为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国家卫生县城奠定坚实基础。自4月份以来,一场全社会广泛动员、全民踊跃参与的大规模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在全县全面展开。
5.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八面城镇开发房地产50万平方米以上,宝力镇等中心镇开发房地产30万平方米以上。5年内八面城镇、宝力镇等城镇人口分别达到10万人、5万人。在推进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同时,抓好其他小城镇规划建设,全面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6.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允许进城农民具有双重户籍身份,加大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办理城镇居住证的宣传和工作力度。加速城市一体化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