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明程度高既是新铁岭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又为建设新铁岭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富道德滋养。提升文明程度重在文化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十三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注重文化建设,重视以文化人,以德立身,寓教于乐,教化人心。
第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普及与推广
文化建设要接地气,不仅在城市红红火火,更要在乡村生根发芽。农民富裕起来后最缺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忙于传统耕种生产的农民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文化需求更加突出、强烈。因此要本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基层农村文化广场、文化礼堂、青少年宫、农村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基层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文艺生产单位、宣传部门等部门职能,创作贴近“三农”的文化作品,同时以重大文化活动为平台引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提供精神大餐;开辟乡村文化发展新路子,改变过去的“送文化下乡”,更多的要“种文化在乡”,让农民自己成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组织、认真指导农村群众业余文化队伍开展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活动,使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朝着积极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向发展。
第二,以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为核心,抓好家庭教育
要以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为核心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细胞,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影响周围的人。优良家风不仅是个人修为的体现,更是传承精神品质的纽带,亦是约束人心的规范。正如总书记所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孩子德行的基础在孝道。如果每一个家庭都重视家风家教,重视孝德的培育与养成,让孩子从小就有孝心、爱心、善心,使孩子学会尊重,懂得感恩,舍得付出,学会包容,理解他人,从小养成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行,假以时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就会水涨船高。因此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传统,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各种形式的国学经典学习,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讲孝心、重德行的观念,让传统美德走进孩子的内心;要积极引导大家重视家风家训的作用。家风家训是始于家庭的文化与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是每个家庭教育的智慧体现,是青少年精神成长、涵养品德的重要源头。
第三,抓好学习型城市建设,打造“书香铁岭”品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进步之基,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品质是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使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书香铁岭,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阅读文化的培育、阅读阵地的提升、阅读活动的示范等方面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让书香浸润城市、乡村(社区)、家庭,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涵养人的心灵;要为大众提供“零距离”学习平台,图书馆、各种文化讲坛、新闻媒体、各级党校,讲师团要发挥好作用,助推学习型城市建设;文化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坚持抒百姓情、唱主旋律,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要在整个社会营建浓厚的学习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让学习成为人们的一种态度、一种生活,让学习生活化。
第四,弘扬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
发展的路上,我们要知道要去向哪里,也要知道来自哪里;发展的路上,我们不只要有物质的追求,更要有心灵的寄托。记住乡愁,不忘昨天,正是重拾民间基础文化信仰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信心。悠悠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传统的美德恰恰是涵养今天文明的根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域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特质。我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地域特色鲜明,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我们积极继承、大力弘扬、创新发展,要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善于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提炼文化精神,使我市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要发挥我市文化学者、民间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的作用,积极打造传统文化名片,增强铁岭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讲好铁岭故事,推出系列文化精品,提升“东北书画第一市”新标高;要依托书法绘画、秧歌剧、小品小戏、剪纸等艺术形式,打造地域特色系列文化“一县区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