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业已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新常态要形成发展的新动力。
今天,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新的核心动力和发展模式。为此,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到来之际,推动全面创新,让创新驱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主引擎,探索创新驱动发展途径,就成为我们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所在。
创新驱动发展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进入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发展新阶段,这是通过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后,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崭新判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这样“三期叠加”的困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凤凰涅槃”般的转型升级崛起,是考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直面应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但从本质上说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诸如开放红利、资源红利、环境红利、人口红利等比较优势逐渐下降甚至消失,发展动力将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从而实现中国经济高效率、低成本的新一轮崛起。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是基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凯恩斯动力”局限性深刻分析得出的逻辑结果,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创新驱动发展是指通过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创新驱动发展是一种内生性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方式。
今天,创新驱动发展业已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出到 2020 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创新思想,将创新驱动作为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指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重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架构,实现引领型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的转变引领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实践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动力转换的要求,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速度。
创新驱动发展是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和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二十一世纪由此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知识形成的科技创新带来经济效率的提升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特别是在目前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科技是国家强盛的根基,科技创新更是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是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它日益改变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因为,主导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动能活力迸发,支撑生产力和生产率呈递增趋势,不断促使和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作用越来越明显。新常态经济其实就是创新驱动型经济,也就是在新常态条件下,以创新为经济的增长点和产业的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策、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驱动而获得的成果,充足的要素供给成为维系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的重要前提。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要求将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上来。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就要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效增长,将提高效率和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十三五”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新常态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创新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由此,加快形成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时代趋势赋予了中国社会发展兴盛的历史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创新驱动这一突破口,抢占科技发展先机,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新局面,唯有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途径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在从以往的传统增长点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点,知识的积累、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永续动力。只有快速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突破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见,产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创新链条和创新体系,通过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以稳健的步伐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新常态倒逼我们必须走新路,这就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之路。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生产力,即产业活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为此,必须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具有战略制高点性质的产业创新体系。
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来说,新一轮的东北再振兴为辽沈地区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实践中,针对于辽宁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深层次难题,诸如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微观层面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等,我们亟待解决技术创新问题,在科技与产业经济的结合点上下工夫,以使制约产业升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共性技术得到实质性突破,形成较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从而走出“仿制式”或者“模拟式”的生产模式,确保辽宁产业实现生产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化。为此,我们必须要依托辽宁科技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实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优势,依托“互联网+”平台,蜕变传统业态,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释放新的强大动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使辽宁经济实现质的飞越与提升,促使东北区域经济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