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 理论文章 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2018-02-21 来源:沈阳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时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民生三感”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要求,从而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能够检验改革发展的成果和民生水平的提高。获得感是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础,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后的表现形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动态的,三者的提升,都有赖于国家发展及制度建构的创新和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的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状况及问题的“风向标”,幸福感高,群众对社会的认可度就高;幸福感低,人们就会焦躁不安,获得感也会随之流失。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民生三感”的要求普遍提高。此时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体现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方面面,只有把这些方面人们的操心事、烦心事解决好,亿万人民才能放心踏实地享受生活,才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迸发出创造伟力来!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的来说,要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来说,要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民生工作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心竭力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为此,重点是坚持问题导向和抓好落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时代的热切呼唤。明确一点说,人民群众在民生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就是问题。比如,我们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就业领域,部分劳动者就业质量还较低,不稳定就业群体占比较大,劳动者权益缺少保障;收入领域,收入差距拉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再分配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医疗领域,各类医疗资源不均衡,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十分清楚,人民群众的这些操心事、烦心事,是我们贯彻执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方略,改进民生工作的主攻方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抓住问题不放,下力量补齐民生问题的短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定会不断增强。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航向已经确立,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钉钉子精神落细落小落实。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