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东部山区包括盖州市、大石桥市东部山区12个乡镇,161个行政村,人口、土地、耕地分别占全市的22%>40.6%和17.6%o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市东部山区属于相对贫困地区。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东部山区的发展,持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立足东部山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标先进地区仍有如下差距:一是产业优势不突出,区域特色不明显。东部山区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率较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地域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无公害农产品、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偏小,一般品牌多,叫得响的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不高。二是大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现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与基地、农户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缺乏责任感和诚信意识,违约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合力、综合效益不大。三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现有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一般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和初级加工环节,缺少高新技术支撑,科技含量低,对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四是村集体经济薄弱,人才匮乏。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十分突岀。部分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党员干部带动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五是政府指导、协调、服务功能不到位等。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低,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缺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少,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增强东部山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强化东部山区的产业支撑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科技为手段,以加大投入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一要突出山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围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编制好山区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及其加工业,扩大特色产业生产比重。我市东部山区虽然有蔬菜制种、水果等高效农业,但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大田玉米仍是主要农作物。东部山区资源丰富,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柞蚕业等特色产品潜力大,应立足山区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的特色产业。二要加快东部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我市东部山区人均1.8亩土地,人均农业资源有限,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在家乡或走出家乡创业发展,培育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引导农民向精细农业、精品农业方面进军,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扩大非农领域的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加工运输、建筑、旅游、餐饮、劳动力输出等二、三产业,引导更多的山区农民进入产业工人行列,富裕农民。
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增加附加值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用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必须依托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龙头企业内连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双重功能,要积极引导、扶持,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发挥东部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注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小项目的培育,以形成既有群山又有高峰的良好局面。对有品牌、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中小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扩大规模,改善管理,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创新龙头带动的新形式,在继续坚持“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龙头企业、新型经济组织和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三、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东部山区振兴的新活力
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遇。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深入落实好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扎实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对清理出的集体未承包"四荒"地、养殖水面、村集体房产、生产设施等资源,引进承接经营主体、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区位、交通、资源、传统产业等比较优势,实施"一村一策”或"一村一品多村一业”,形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发展模式,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民素质的竟争。要结合东部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强化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釆取“科技下乡”“农民夜校”等形式,建立乡镇培训班和村社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到学校、分散到乡镇培训的办法,广泛开展家禽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为东部山区振兴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组织相关部门建立农村专家队伍,加大力度对口帮扶农村青年提高技能,给予技术指导和帮助,助力农村人才发展。强化职业教育培训。依托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营口农业工程学校、职业高中等职业院校着力培养适合我市东部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本土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第-书记等人才优势和作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吸引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退伍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领导干部、返乡农民工等到村任职。
五、加强乡村治理,完善东部山区的善治机制
要增强内生动力,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要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老龄化、综合素质不高实际,逐步加快“两委”班子年轻化、知识化建设步伐。探索“聘任村官”或“党建专职委员”模式,充实农村基层党建力量,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综合治理水平。严格村“两委”班子选人用人标准,严把“入口关”,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好带头人,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建立完善的扶持体系。用好省市专项扶持启动资金,全面清理废除各种阻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落实好国家关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完善财政引导、多元化投入共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支出,减少村集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