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发展的推进剂。葫芦岛市地处辽西沿海丘陵地带,“七山一水二分田”,农村资源分散、产业分散、资金分散、收益分散,产业是偏远乡镇发展的最大短板。几年来,葫芦岛市以完善乡村经济治理体系为引领,在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推进偏远乡镇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近期,我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对所属6个县(市)区的30个偏远乡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偏远乡镇产业状况的变化感同身受。我感到,发展问题的本质是治理问题,乡村经济治理体系就是自我发展、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治理架构。葫芦岛的实践,重点在于“五个字”。
“统”:打造偏远乡镇产业发展的龙头
偏远乡镇远离中心城区,接受城市经济的辐射较弱,加强党对乡村经济的全面领导至关重要。我们的办法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实施“三个协同”:一是组织协同。通过实施乡镇机构改革、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改革,确立了乡镇党委一元化领导、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任务,并积极实行财政体制改革,由“乡财县管”改为“分灶吃饭”,赋予乡镇党委政府“县级”经济管理职能、村级组织发展经济的职能,形成了乡、村两级有机耦合的经济合力。二是规划协同。治理的基点在于规划。我们采取一乡一策、一村一策的办法,分门别类,区别对待,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逐乡逐村综合分析研究资源、基础、人力、技术、市场和产业方向、利益分配、实施办法,确定乡镇产业发展的弹性规划,确立产业发展路线图。三是力量协同。我们将每个县(市)区偏远乡镇划分为若干片区,由县级领导分片包干,与乡镇和村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定点指导偏远乡镇产业发展。同时,根据不同乡镇需求,由市县两级举办乡镇干部、村级干部、产业能人专题培训班,补上亟需的产业、专业知识短板,并抽调专业干部充实驻村扶贫工作队,赋予驻村协同产业发展任务,协助乡镇研究产业发展问题,让龙头舞起来,龙身动起来。
“联”:整合偏远乡镇产业发展的资源
偏远乡镇,意味着资源匮乏。我们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过程中,把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效利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一条“铁规”。重点是“提高三个度”:一是以提高人口集聚度为目标,整合人口资源。人口是乡镇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现在,农村人口常住人口数量少、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乡镇和村很少看到年轻人。比如我市的一个乡,全乡户籍人口7600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不足4000人,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走不出去”的中老年人,造成乡镇产业“失血”。我们仿照城市“大街道、大社区”模式,探索将人口不足、面积不足的几个临近的行政村或村民组,合并或联合为一个行政村或村民组,适度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和土地的承载力。二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整合自然资源。乡村的产业基础是乡村自然资源。针对山林、河流、特产等资源由于行政区划而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我们采取“联村(联组)利用”、签订协议利益共享、委托经营利益分成等方式,由一个村或村民组主导,推进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可利用比例。三是以提高产业聚集度为目标,整合产业资源。具体的办法是:向规模集中,向品牌集中,向市场集中。比如,我市的碱厂村曾是个贫困村,他们创造了把工厂办在村头上、让农民不出村能就业的脱贫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我们以碱厂村的连心泳装厂为骨架兴办了2个分厂,吸纳了周围5个村的150名建档立卡人员就业,推动了人口和资本向产业“高地”流动。
“准”:构建偏远乡镇产业发展的支点
偏远乡镇的产业发展经不起“翻烧饼”,必须像精准脱贫一样精准定向。我们的办法是立足精准、推进“三个对接”:一是乡村产业与“能人”大户对接。发挥各类能人的作用,带动规模化、集约化农事产业,支持大户经营、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家庭农场、成立农事公司、建立中介机构、发展小型工业企业。比如,我市建昌县王宝营子乡一个养牛专业户带动了783户养牛户,存栏肉牛5000头、可繁母牛3088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还吸引了许多青年回乡创业。二是乡村产业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对接。建立现代经济组织的本质,是挖掘资源最大潜力、发挥资源最大效益。我们以公司化运作为牵引,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营销公司的作用,提高现代经济组织的经营占比。同时,寻求乡村产业研究机构、域外农事企业和经营团队的加盟,最大限度提高产业附加值。比如,我们所有的偏远乡镇都有了香菇、果品、核桃、花卉和养牛、养羊等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公司,达到了乡有产业、村有项目。三是乡村产业与“飞地”经济对接。我们的办法是:乡镇招商、园区落户、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这样一来,就把园区的土地、环保、基础设施和经营管理资源与偏远乡镇产业捆在了一起。比如,我市连山区白马石乡的“飞地”项目北京华电森源项目落户打渔山工业园区,建昌县偏远乡镇的两个工业项目落户葫芦岛市北港工业区,为偏远乡镇提供了稳定财政来源。
“变”:增强偏远乡镇产业发展的动力
集体经济是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也是脱贫攻坚的“兜底”工程。我们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为先导,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偏远乡镇产业的市场化变革。重点是“三个推进”:一是推进集体产业发展。对偏远乡镇来说,发展集体经济最难的是获得“第一桶金”。我们以县级为单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适度融资和招商,建立乡镇产业基金,以偏远乡镇和偏远村屯为重点,以奖励和借款的方式解决集体产业启动资金问题,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比如,我市兴城的红崖子镇利用乡镇产业基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生基地。二是推进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我们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事公司为主要形式,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新型集体经济。目前,每个偏远乡镇至少有一个农业发展公司,每个村都有4~5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有的还与域外企业以入股、合作、合伙方式建立了产业联盟。比如,我市绥中县加碑岩乡利用7个村的扶贫资金合作建设了“七彩绥中”杨家沟家庭农场,建昌县老大杖子乡利用龙潭大峡谷资源与营口一家公司合作建立沟域旅游公司。三是推进集约式发展。我们以规模生产、集团式经销为基础,综合运用订单、直销、中介、代理、代销、展销、期货等手段打通与市场的联系,根据土地品质、产业分布,打破乡镇、村庄行政界限,集约发展山区杂粮基地、牧业基地、乡村民宿、酿酒葡萄等特色产业。建昌县王宝营子乡集中3个村资源兴建8个光伏40千瓦电站,绥中县高甸子乡建设了豆制品加工、新型材料等产业,当地农民获得了租金、薪酬、分红三重收入。
“建”:营造偏远乡镇产业发展的环境
偏远乡镇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环境建设,最大的弱项也是环境建设。我们坚持富庶、美丽、宜居的方向,积极推动偏远乡镇的“三个融入”:一是城乡一体,融入城市营商环境。乡镇同样有营商环境问题,同样要接受投资者的评判。我们坚持按照城区标准,规范偏远乡镇的办事流程、办事规范、办事效率,提升了空间。几年来,偏远乡镇消除了招商引资项目因久拖不决而“流产”的现象,特别是“飞地”政策招商一个标准一样便捷,提高了招商引资“命中率”。二是城乡统筹,融入次区域生态环境。我们坚持偏远乡镇优先的原则,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污水治理,百个美丽乡村呈现雏形。比如,我市兴城的曹庄镇利用整治的垃圾沟建成了薰衣草产业——百亩“花海”项目,碱厂村依托碱厂水库建设了“天涯海角”风景旅游区,再现了山清水秀的美丽生态。三是城乡互动,融入区域合作发展链条。我们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用城市产业视角看待乡村,用城市产业拉动乡村产业。比如,市属、县属企业集团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和农村水利、交通等专项行动,“城市资本下乡,乡村资源进城”,为偏远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比如,我市绥中县加碑岩乡同投资集团和文化公司合作,利用辽西“第一个党支部”历史遗迹,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区。这样一来,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