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 理论文章 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2020-05-21 来源:辽宁日报】

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希冀,浓缩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尽管给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增加了难度,但丝毫没有减损我们的信心和决心,也不可能阻碍我们奋斗的脚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扶贫开发有哪些宝贵经验?对国内乃至世界有怎样的意义?带着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占斌。

六点经验: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

记者:中国脱贫攻坚实践既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有哪些?

张占斌:201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作出新概括: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二是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三是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四是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五是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六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从原来的五点经验扩展为六点经验,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减贫的中国经验更加成熟。

记者:这些经验实质上构成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为全球更有效地推进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张占斌:我国脱贫攻坚的六点经验是一个高度概括,内涵非常丰富。

加强领导是根本。中国扶贫开发的根本经验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好扶贫开发的大事,其中,党的领导保证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这在基层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在脱贫攻坚中,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第一书记,等等。

精准是要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精准就是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当前,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满打满算还有不到8个月的时间,结合现阶段情况,我想重点谈一下精准衡量脱贫成效问题。已脱贫人口精准有序退出是重要一环,要通过细致调查、群众评议,明确已真正稳定脱贫的户和人。对贫困地区,应在政策上留出一定缓冲期,进一步培育和巩固其自我发展能力,防止出现大量返贫。对已销号的要追踪观察一段时间,做到不稳定脱贫就不彻底脱钩。

资金投入是保障。要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构建精准多元的财政扶贫政策体系,二是完善多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机制。

各方参与是合力。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合力,形成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的体制机制。这里,我认为应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进来,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具体包括: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社会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置精准化、使用专业化,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以确保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等等。

从严从实是要领。要严格脱贫验收办法,明确摘帽标准和程序,确保结果经得起检验。加强社会监督,多让当地群众自己来评价,也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既要加强督查,又要减少重复检查、考核,让扶贫干部把时间精力放在干实事、求实效上。

群众动力是基础。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其积极融入是精准扶贫成功的关键。要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多重影响: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减贫实践及其成就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脱贫攻坚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张占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从历史角度看,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覆盖更全面,层次更高,也更可持续。

从经济层面看,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平衡、普惠、协调发展的体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提升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从政治层面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今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从治理角度看,消除贫困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成功实践,是全球治理的新探索。从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到脱贫攻坚,中国提出一系列新的治理理念并付诸实践,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和经验。中国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有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从国际上看,消除贫困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和占世界贫困人口总量比重大幅度“双下降”,有力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发展。

记者:中国的减贫事业能给其他国家带来哪些有益启示?

张占斌:发展中国家应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走自己的扶贫开发道路。中国的扶贫开发道路,能给人以启示的主要有:

第一,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扶贫标准和路径。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前者指无法维系基本生活,后者指无法过上大多数人的生活。总的来看,中国从1986年开始,在社会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标准,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扩展到贫困人口的多维度发展,使其获得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此外,从区域性扶贫到精准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外部帮扶到增强内生动力,中国的扶贫路径是根据扶贫阶段不断切换升级的。在中国,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的有力领导和政府的强力推动,减贫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注重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解决贫困问题不仅是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问题,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要在通过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注重公平公正,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补齐社会发展的短板。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作用有限,单纯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无法解决贫困问题。世界减贫实践表明,制定目标容易,组织力量推进和实现目标则很难。

第四,注重激发扶贫内生动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中国坚持扶贫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增强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能力,引导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自力更生,就业创业。

第五,鼓励社会参与和企业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中国的减贫坚持广泛动员,充分撬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实现多方共赢。

政策建议: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

记者:脱贫后如何巩固成效、防止返贫,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在基层了解到,很多地方扶贫工作重心正在由全力脱贫向巩固提升并重转变,一些已经摘帽的地方对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问题比较关心,也在作出一些有益探索。

张占斌:的确是这样。其实,在巩固脱贫和防止返贫方面,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及早进行了制度性安排。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进一步明确了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这样一种安排为稳定脱贫奠定了制度性基础。今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因此,基层是完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巩固工作的。防止返贫是脱贫攻坚中与继续攻坚同等重要的大事,在决战决胜阶段,尤其要着力做好脱贫攻坚“下半篇文章”。必须正确处理继续攻坚与防止返贫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建立健全预防返贫的长效机制,确保贫困户永续脱贫,这也是难点所在。

首先,要正确看待返贫。一般而言,返贫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普遍广泛性。返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要正确看待返贫问题,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能谈“返贫”而色变。二是地区差异性。返贫程度的深浅、返贫范围的大小与返贫比例的高低,在各个地区之间是极不均衡的。三是可防可控性。只要注重返贫防控机制建设,加大对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建设,返贫是能够得到有效防控的。

其次,要准确分析导致返贫的多方面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只注重眼前的物质扶贫,忽略后续工作。二是不注重精神扶贫,致使少数贫困户靠政府补助“躺着脱贫”。

记者:在预防返贫问题上,您认为应该建立健全怎样的机制?

张占斌:预防返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个挑战。必须立足全局、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以下几种长效机制。

返贫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返贫动态监控机制,以确保全面及时地掌握脱贫人口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建立“因势利导、分级施策”的帮扶机制,针对不同层级的脱贫户采取不同帮扶政策。对一级脱贫户以“帮”为主,二级脱贫户以“扶”为主,三级脱贫户以“引”为主,通过分级监控、分级管理、分级施策,提高脱贫户自我发展能力。

产业扶贫机制。首先,明确发展目标,树立现代发展理念,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优先为原则,紧紧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认真做好产业规划,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其次,强化科技支撑,帮助贫困户提高运用先进技术增产增收的能力。最后,大力拓展市场,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产业发展。

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兜底式帮扶。建立健全灾害救助机制,防止脱贫群众因灾返贫。进一步健全贫困人口就业保障机制。一方面合理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免费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困难群众职业技能水平。

激活内生动力机制。要想方设法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