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本遵循——深入领会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就新时代东北、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到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大部署,为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把握振兴的根本要求。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角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新时代东北振兴不仅仅是经济要发展,政治生态也要好,生态环境要得到有效保护,民生要得到保障,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要积极向上。新时代东北振兴要有高屋建瓴的站位,要体现系统性。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2.抓住振兴的核心问题。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核心是改革。在这次讲话中,关于改革,总书记用“三个下功夫”明确了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以“五个有利于”突出了完善改革思路的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强调要“重点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定改革信心,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就能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3.明确振兴的具体部署。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核心是以改革为先导,以新发展理念为支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6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先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支撑,形成了新时代东北振兴路线图。
4.提供振兴的坚强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东北振兴的坚强保证。要加强东北地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污染容易,治理不易。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了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文件,2014年国务院28号文件《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政策举措的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2016年国务院62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举措的意见》,2017年国务院22号文件《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总书记也不断为我们把脉指明方向,从实施新发展理念到“四个着力”,从“三个推进”到今天的“六项具体部署”,东北振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东北振兴的方向越来越明确,东北振兴的明天也会越来越美好。
二、负重前行——开创振兴新局面
贵在务实,重在落实。铁岭是一方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热土。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结合铁岭实际,市委制定文件贯彻落实,务求使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共同目标、共同行动,着力推动铁岭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两年来,我们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铁岭振兴,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更好地提高推动改革的能力、解决矛盾的魄力、领导发展的实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振奋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在团结奋斗中奋力创造全面振兴的新业绩。
(一)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我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坚决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一战,在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动实践,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改革供给、政务供给、政策供给等,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大优化、大改观,不断增强营商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力。2018年铁岭市荣获“浙商投资环境最优市”殊荣,优化营商环境的外溢效应正在显现。
1.动真碰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梳理《铁岭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2019版)》,对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的名称、类型、设定依据进行统一规范,包含市县两级10+1类政务服务事项共计2118项。加大减权、放权力度,对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坚持能放皆放原则,与司法行政部门合法性论证后,向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批下放行政职权事项25项。坚持就地就近原则,结合银州、清河工业园区申请省级开发区工作,在征求市住建局等6个部门意见基础上,与司法局、编办等部门多次沟通,向两地工业园区下放行政职权事项各18项,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及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2.高效便捷——积极探索行政审批新模式。一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显著。以便民提效为目标,解决办事慢、办事繁、办事难问题,节省群众和企业办事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让群众和企业有更多获得感。442项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其中123项实现当日办结,110个要件实现容缺受理,38个事项办理流程得到优化,平均压缩审批时限42%。二是创新不动产登记税务事项改革。铁岭凡河新区不动产登记窗口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税务事项“一窗受理”,两家要的材料合并一窗收件,不动产登记和办税业务并行办理,信息资料在窗口内部流转,减少重复提交资料近60%以上,登记业务3个工作日内全部办结,办证总体上节约2/3的时间,获得社会群众普遍好评。打造具有铁岭特色的不动产税务“一窗受理”业务联办服务模式,我市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实现市级不动产登记系统与省级税务数据库直联、信息共享的地区。三是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表扬。“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开,企业开办设立全面推行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实现“32证合一”,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5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时间全省最短。被辽宁省市场监管局评价为“勇于担当,高度负责,为全省乃至全国推开改革提供了可复制性经验”,铁岭市被国务院评为2018年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
3.亲商安商——打出“组合拳”提升企业满意度。一是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重点帮扶发展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市委组织部科学调配帮扶项目和帮扶人员,共为868个企业和项目配备了833名帮扶干部,组织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面对面、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二是建立项目管家制度。全市558个重点项目和企业设立项目管家,其中5000万以上重大项目185个(市级领导帮扶60个,其余帮扶125个),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个。项目管家为项目从签约落地到投产达效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专心谋发展,围墙外的事情政府包干,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三是开通“千人帮千企”手机APP。手机APP已正式上线运行,完成了“五库”,即“千人帮千企”人员库、企业库、诉求库、诉求流转库、地理位置库建设,架起了帮扶干部、帮扶单位、承办单位与帮扶企业之间的桥梁,使帮扶工作全流程管控、全场景覆盖。四是编写《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汇编》。梳理出国家、省、市现行各行业各领域惠企利企政策共6大类167项,由帮扶干部“上门送政策”,让企业及时掌握和享受政策。
4.好事办好——完善兴企便民服务体系。一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了解决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经营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召开兴企便民新举措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24家单位推出的164项兴企便民新举措。其中,市(中、省)直单位15家共93项、金融机构9家共71项。二是开展“不见面审批”。大力推行“网上办”“指尖办”,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今年疫情最严峻的1-2月,全市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及便民服务事项网上办理269537项,电话咨询及办理2475项,通过微信、热线等其他方式解答44344项,预约办理1226项,共计发生工作量317582件次。三是推广使用防疫“健康码”。全市共计张贴海报、推广二维码材料、操作手册等16万余张,“铁岭发布”微信公众号文件阅读次数累计12.4万余次。截至目前,我市“辽事通APP”总计注册318526人,“辽事通”健康码管理系统注册机构761个,健康码扫码记录775043条。
(二)立足“农业大市”的禀赋特点,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体系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铁岭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从地理、水文条件上看,铁岭地处东北平原,拥有全球最肥沃的黑土地且河网密集,具备天然的高产优势,从特色农产品上看,我市有铁岭榛子、铁岭大米、铁岭玉米、铁岭胡萝卜、铁岭花生、西丰梅花鹿、西丰鹿茸、西丰鹿鞭、西丰柞蚕丝、昌图豁鹅、昌图黑猪、开原榛子、开原紫皮大蒜、八宝韭菜、傅家花生等15个地理标志产品,从“一县一业”上看,铁岭市“中国榛子之都”、铁岭县“中国榛子产业第一县”、西丰县“中国鹿产业第一县”,开原市“全国榛子产业示范县”和“中国彩色苗木产业第一县”等“一都四县”的特色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根据辽宁省主体功能区部署,铁岭近4/5的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将迎来更宽松的绩效评价考核,GDP竞争劣势将逐渐消失,农业比较优势将逐渐显现。
立足“农业大市”的禀赋特点,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致力于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带把铁岭全域打造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示范区,铁岭和淮安两市共建的跨省飞地园区已开工建设;通过组建铁岭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推进全域旅游,主攻乡村旅游、养老地产、运动健身、特色文化四个方向,打造特色康养旅游度假区,2019年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43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接待入境旅游者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181.8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围绕粮食加工集群、肉类加工集群、特色产业加工集群三个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2019年底,引进飞地项目110个,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62个。
(三)立足能源优势,培育壮大新型产业为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
作为辽宁省能源大市,能源优势在铁岭经济发展史上表现得非常强势,时至今日,仍然支撑着铁岭工业产值及税收的“半壁江山”。2018年11月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家的工业税金占228家规上工业企业的66.2%,利润总额占228家规上工业企业的56.94%。面对“一煤独大”隐忧,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致力于通过培育壮大新型能源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和特色装备制造产业,为铁岭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新型能源产业主攻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2019年底,昌图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成功签约,长青生物质发电项目竣工投产;现代物流产业以铁岭保税物流中心为龙头,整合周边铁路物流基地、东北物流城等区域资源,构建集公(铁)路运输、保税仓储、流通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物流体系,加快国际汽车产业贸易港、国际快件分拨、监管中心、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打造“中国东北陆港”。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铁岭保税物流中心业务实现逆市上扬。2019年底,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区货值突破1亿元,全市外贸出口增长27.2%,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截至7月30日,共通关270票,运输货物约2855吨,累计进出区货值达1.12亿元人民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也即“专精特新”类的装备制造业。近两年集中精力发展汽车产业、通信材料产业、换热设备产业、煤机装备产业、电力设备制造业、起重机械产业等六大产业。2019年,陆平公司36台先进装备亮相国庆70周年阅兵式。
(四)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铁岭
铁岭市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底蕴丰厚。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7814公顷,包括铁岭市凡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原市黄旗寨白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西丰县辽宁省冰砬山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西丰县寇河湿地与水源林自然保护区、铁岭县榛子岭自然保护区、昌图县肖家沟自然保护区、昌图县付家樟子松自然保护区、昌图县红山水库自然保护区、银州区柴河沿岸湿地与水源自然保护区等县级自然保护区7处。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 153433 公顷,即清河市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
为了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2019年,共实施防洪治理项目11个,整治微小河流96条,解决532个沿河村垃圾入河问题,清理河道垃圾10万立方米,亮子河、马仲河达到考核标准,消灭劣Ⅴ类断面7个,拆改276台10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提标改造29台20吨及以上燃煤锅炉,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83天。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50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101万亩。
2020年初,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铁岭最大的后发优势,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铁岭”。致力于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把生态优先放在首位,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根本,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保持定力——打造振兴新优势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部署的六项重点工作是六剂良药,为东北振兴发展行稳致远,走对走实走好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指明了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扎实做好“六保”工作,全面落实“六稳”任务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稳”与“六保”的最终落脚点始终在于“服务人民”,其践行准则依然是“人民至上”。我们在践行“六稳六保”要求的过程中,也必须将人民放置于心,这样,才能确保民生工程高质量,与中央的“好政策”同步行进,有效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无论是“保”还是“稳”,都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依然在路上。我们还要继续下大力气、啃硬骨头,瞄准营商环境痛点、难点、堵点,向深水区挺进,向病灶痛点发力,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硬核”举措,不断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1.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将一批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量大面广、由基层政府管理更方便有效的行政职权,下放给县(市)区政府实施。逐步推进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相关的行政职权下放开发区(园区),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一批务实有效的兴企便民工作举措。大力提高窗口服务水平,真正做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逐步实行只填写一张表单,就可以一次性办结审批业务,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2.聚焦企业关切问题,落实好“千人帮千企”行动。通过手机APP建立工作台账,及时登记梳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及时转办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督促办理进度,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电话回访企业对帮扶领导和责任部门进行评价,打造受理、转办、反馈、评价、跟踪、督办的闭环管理,同时加大对此项工作的定期通报力度,不断推进工作落实。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服务企业不留死角。
3.完善利企惠民举措,提高政务服务精准度。一是完善特约监督员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向特约监督员通报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听取特约监督员意见建议,对特约监督员通过明察暗访、专题调研等形式搜集到的各类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二是开展“营商面对面”活动。搭建“政企互动、排忧解难、亲清政商、共谋发展”的交流平台,通过提前搜集问题、广泛宣传预热,有针对性的安排活动主题内容,让企业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政府出台的各类利企政策,使参加活动的企业家在开放愉快的氛围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与政府相关部门面对面交流,现场办公解决企业难题。三是完善“局长跑一趟”做法。将实施主体范围在去年的基础上,拓展为各县(市)区委、政府,市委各部委、市(中、省)直各有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办事企业或群众的身份走流程、以工作人员身份坐窗口、以办案人员身份跟执法。通过陪同办、亲自办、监督办、专项办等形式,进一步解决政务服务流程不优、运转不畅、办事不便,政务服务质量不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等问题。
4.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做好第三方评估工作。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规定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国务院部署今年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开展评价。《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规定建立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开展第三方评估,定期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营商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落实国务院和辽宁省工作部署,必须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通报问责机制,定期调度、随机抽查各地区投诉问题办理情况,对办结率低、存在“假办结、被办结”问题的地区和部门通报批评,严肃问责。很多地方非常重视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沈阳市聘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体系查找差距,提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目标,盘锦市委托上海元方智库,对标先进地区营商环境评价方法查找问题。铁岭要借鉴这些地方实践,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全面、客观地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对标一流,找准差距,注重借鉴,探索更多切实管用的改革举措。开展营商环境评估,要鼓励企业家提出意见建议,让企业成为评价的主体,及时回应落实整改措施。要定期发布铁岭区域营商环境报告,做好评估与改革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以营商环境评估推进全市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以榛子、梅花鹿为重点,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品牌农业;以凡河现代物流核心区为龙头,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网络营销为手段,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以“政府+金融企业”服务模式为重点,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
(四)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农产品深加工、特色装备制造、原材料和能源产业为重点,全面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国企民企一起招、大小项目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引;以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重点,依法精简项目准入手续,深化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推行多图联审、多评合一、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管理方式,突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经济发展等主线任务,打造全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新高地。
(五)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加快建设多彩辽河、水美铁岭
在实施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基础之上,紧紧抓住全省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契机,按照“兼顾上下游、统筹左右岸,重点在保护、关键在治理”的原则,全面启动辽河百里生态长廊建设。重点对辽河干流及部分一级支流河口、东辽河等4条省际界河进行生态封育,继续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落实生态治河措施,逐步实现辽河沿岸还湿还林还草。在保护好“铁岭水塔”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决不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
积极发展健康服务,利用好铁岭市东部山区、凡河新区、西丰县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抓住康养产业发展的先机,制定适宜铁岭市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章体系,扶持和发展一批新型的康养服务企业,为铁岭市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变中求新,变中求进,进中求破,奋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一定能交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