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 理论文章 解决城乡融台发展中几个深层次问题的构想
解决城乡融台发展中几个深层次问题的构想
【2020-12-04 来源:营口市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凸显了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又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


辽宁在最能代表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的“城镇化率”的全国排名中位居第三,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应该说早就有所行动,而且有一定的成绩。辽宁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主动把狠抓“三农”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使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主要表现在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合理用地的城镇化、加强基础的城镇化、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服务均等的城镇化、保障完善的城镇化等6个方面。但是城乡融合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发展步伐快慢不一;很多地方的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浅层次的融合方式多,深层次的融合方式方法急待研究开发;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的新型工农联盟融合关系有名无实,虽然农民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拥有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居民”身份,但是在社保、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仍有事实上的“不融合”现象存在,特别是在人们的文化素养、社会认知、生活习惯等精神层面的城乡融合问题更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辽宁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人地挂钩”与产业支撑相互不匹配的矛盾比较明显,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大,缺乏毗邻市际政府之间、县区际政府之间科学协作、整体开发的长远性规划。二是城乡公共服务中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方面“公平公正”构想与历史上遗留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现实困境的矛盾突出,精细化与长效化的产业较少,趋同化、短平快的产业多。三是“五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超大压力的瓶颈”现象普遍存在等深层次问题。四是在全省的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农文旅”的产业覆盖面最大,几乎村村都有与“农文旅”产业相关的经济组织形式。但这种遍及城乡的“农文旅”产业在实践中存在着没有处理好追求“新奇特”(即追求形式新鲜、内容猎奇、表现特别)与注重“文优久”(即文化底蕴深厚、产品质量优良、可持久延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从而导致很多地方的“农文旅”产业不仅偏离了“农为国本”的主渠道位置,而且娱乐性、快餐化、短平快的产业多,农味重,文化佳、长效性的产业少。


二、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几点构想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依据现在辽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综合上述社会学界、经济学界、规划学界等学者对“城乡融合发展”概念的阐释意义,特对解决辽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做出如下构想:


1. 省市县区各级政府要联合行动,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资金支持等顶层设计方面给予足够的微观方面的考量。在辽政发〔2016)49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以人为本、补短扬长、产城融合、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要求,也是各市县区制定各自区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的指南,但这些都是从宏观方面出发的规划,实践中更需要具体的、微观的规划和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尤其是市际之间、县区际之间在制定政策时的协商互动、产业协作开发、惠民制度互学互鉴等方面要注意考虑毗邻之间的影响效应。特别是在毗邻地域涉及到双方的具体利益时,省里要适时协调,科学设计解决方案,当事双方也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和合理要求,做到在政策与制度设计的顶层方面和微观角度多加考量。


2. 要在实施振兴乡村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方面做足"绣花功夫”。振兴乡村,土地是根,文化是魂,而肩负着振兴乡村重任的“人”才是掌控这“根”与“魂”的主宰和统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共同决策,是全党全国全民的大事,是事关千千万万城乡人生产生活的百年大计,即需要千千万万城乡人的共同建设,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各方面乡村振兴人才合力来做。人才哪里来?答案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既要引进,更要注重自己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地人才。要充分发挥我们辽宁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动员所有高校自觉主动参与到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人才的工作中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些'‘绣花功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3. 建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留城创业同奖同补的奖补激励政策,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力军。现在有的研究者将"农民工”称为'新工人阶级”,这是因为他们虽然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却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渴望长期留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出生成长,他们实现本地化的诉求十分强烈。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城市相对昂贵的居住和生活成本,以及仍然存在的迁移落户门槛等,使农民工实现本地化的难度很大。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就要奔波于城乡之间,不仅需要付出往返流动的成本,而且还要在家乡保留承包土地和宅基地。这样既影响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造成他们在家乡投资建房而又常年闲置的资源浪费,又不利于农民工个人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工人,从而影响城市的产业升级和企业人力资本积累、技术改进等,由此观之,如果不能及时科学的解决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抑或留城创业”的问题,对城乡融合发展都是天然障碍。因此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尽快建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留城创业同奖同补的奖补激励政策,对于自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对于想留在城市创业的,也在落户、子女入学、医保等方面给予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奖补,充分发挥他们“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亦文亦商”的多面手的作用。


4. 要下大力气培育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成风化人,凝聚人心,汇聚共识,以期形成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持久合力。目前,在辽宁的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农文旅”产业几乎占据了乡村振兴产业的半壁江山,但存在着形式方面“短平快”、内容方面雷同的弊端,从长远看,势必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瓶颈。为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兴文化”的要求,在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下大力气培育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文化,从辽宁省的全局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农文旅”产业逐渐呈现发展形式多元化、产品开发主题化、文化内涵的组合性和技术应用信息化的大趋势,因此,只有选择凝练文化主题、彰显区域特色、开发核心产品、编制精品线路和明确目标市场的发展路径,大力培育发展“文悠久”的农文旅品牌,才能实现辽宁省“农文旅”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用文化的力量成风化人,凝聚人心,汇聚共识,以期形成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持久合力。